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太平做蟋蟀盆。

相信美好城就美好 相城文体旅 2023-04-13

传承·匠心

一制一烧,素盆成型

一雕一刻,精美雅致

轻扣盆体,有金玉之音

旋转盆盖,有曼妙之姿

这所说的便是蟋蟀盆了




XIANGCHENG玩虫一秋,玩盆一世


蟋蟀历来是人们入秋消遣的宠物,古代从宫廷到民间斗养蟋蟀成风,蟋蟀盆便应运而生。苏州有句老话讲“玩虫一秋,玩盆一世”,当蟋蟀于寒冬入土之后,能留于玩虫者之手的,便是这名盆瓦罐。







蟋蟀盆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蟋蟀盆的制作和使用始于南宋,盛于元明。蟋蟀盆分南北两派。北盆以天津为代表,首推明末清初的赵子玉;南盆则是以苏州陆慕镇的余窑、御窑和庙前窑所制为代表。



陆慕蟋蟀盆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如今的蟋蟀盆,除了用于养蟋蟀之外,还因为其做工精致多了一份收藏的价值。



蟋蟀盆制作精良,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精致。按基本造型分,有多角盆、马蹄盆、腰鼓盆等种类;按图案分,则有龙凤、鸟兽、花卉、山水和人物等题材;以盖式分有笠帽顶盖、平盖、坐盖、天落盖和飞边盖等,盖上常有“龙”、“虎”或“梅、兰、竹、菊”等字样;盆的底座有平底、凹底及三足、四足和六足,形状又分兽足、圆足、云足和芝足等。



XIANGCHENG苦心学习,登上国际舞台


这些拥有精妙图案的蟋蟀盆出自曹超之手。



在我眼里,蟋蟀盆是有生命的,不仅仅是把玩的物件,更是承载着一段历史和技艺的载体。


在位于相城区太平街道的曹超蟋蟀盆展示馆内,面对慕名而来的“寻宝人”,展馆主人曹超从不掩饰自己对蟋蟀盆的那份痴迷和热爱。




9岁时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蟋蟀盆的他,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最初是迫于生计而去学它,后来因为喜欢而去钻研它。”曹超回忆,小时候村子里做蟋蟀盆的人家很多,自己家就是其中之一。那时候一个蟋蟀盆才卖几元、几十元,父亲就是靠着这个手艺,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小时候父母忙不过来,曹超就主动去“打下手”。慢慢地,在大人的指点下,他学会了制作各类盆胚。“父亲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受他影响,我对蟋蟀盆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曹超说。



怀揣着对蟋蟀盆制作的满腔热情,毕业后,曹超去南窑蟋蟀盆工艺所从事蟋蟀盆工作,并拜师蟋蟀南盆杰出名家苏晓红门下,历经三年苦心学习,成为了行业中的“后起之秀”。2012年,他被评为苏州市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陆慕蟋蟀盆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作品频频获奖,甚至登上国际舞台。



“七子莲心铜鼓蟋蟀盆”、“阴阳八卦蟋蟀盆”……一个个集观赏性、收藏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创新作品接连问世。他在业内首创的《七子莲心铜鼓》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姑苏繁华图》更是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百花奖”银奖






XIANGCHENG30多年,坚守“初心”


“一般的蟋蟀盆作为商品前景并不好,因为它并不是基本的生活用品,它的兴衰和民间对蟋蟀的爱好紧密相关。而且随着玩蟋蟀盆的人日益减少,整个市场就很狭窄。但陆慕蟋蟀盆不同,它依然存在一定的市场空间。”这也让曹超意外地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近年来,随着作品慢慢被市场所认可,经他之手的蟋蟀盆一度从几百、几千,卖到了几万。订单源源不断,上门定制蟋蟀盆的访客也越来越多……



“我踏入这一行,为的不是追名逐利,只是儿时的一份简单的爱好。”曹超说,艺术的东西过多地用金钱去衡量就会变味,他不想这样。这也是他30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初心”。



“蟋蟀盆制作工艺十分繁杂。从选泥到成品,需要一百多道工序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曹超边说边展示着。

从选泥取泥:浸泡除杂、搅拌筛滤、采浆存储、炼泥锻锭、搓泥压模、修刮打光、压章拓底、锯槽配盖、刻纹印花  做光烘干、装窑焙烧、出窑进水、研磨雕刻……一套流程下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这些年来,在继承前人蟋蟀盆制作工艺基础上,曹超不忘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对于传统蟋蟀盆样式简单、密封度不够等情况,曹超都进行了改良。“我的蟋蟀盆外观基本以雕花为主,有的还运用了点彩技术,并且对粘土密度进行了调整,使得蟋蟀盆的对称性更精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它的艺术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然而,就在他乐此不疲地沉醉在自己的蟋蟀盆创作世界中时,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身边会做、想做蟋蟀盆的人正越来越少。“制作过程比较枯燥繁琐,费时费力,属于地地道道的脏活累活,前后有106道工序……”曹超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去碰这一行,老一辈的很多也都不再做了。“这个技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我不能让它失传。”于是,近年来,曹超执着于去寻觅合适的传承人。



值得高兴的是,曹超在太平沈桥村有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曹超蟋蟀盆展示馆,他希望以展示馆为载体,把蟋蟀盆制作技艺传授给更多感兴趣的人,让传统工艺得到继承与发扬。


点击下方视频

跟苏相儿一起走进匠心


小小的蟋蟀盆

从早期民间黏土制成

广泛使用的瓦罐

到进入宫廷

为贵族把玩的玉罐

再发展到如今罐面上的独特图案

具有独特工艺趣味的民族文化符号

蕴含的不仅是百代人的匠心和汗水

更是人们对于鸣虫和美好自然的无限眷恋




编辑:廿八

图片:田雨

部分来源:今日相城、苏州非遗办


往期推荐

故柿里的柿,说柿就柿不柿也柿

冬日咖啡絮语。

黄埭老街,城市的烟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