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妹墙裂推荐
震惊!通江100余人影响全国!
天啦噜
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吗?
记录咱们通江的扶贫故事 —《通江水暖》
好!评!如!潮
近日,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共同主办的“喜迎十九大·四川省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四川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房方出席并讲话。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全国知名文学评论家李准、雷达、白烨、范咏戈、李舫、贺绍俊、李建军、刘庆邦、徐可、岳雯、李壮、蒋蓝等,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驻四川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刘裕国与军队一级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郑赤鹰携手创作的《通江水暖》等三部优秀作品进行了剖析和解读,高度肯定了四川省文学扶贫的工作和成绩,高度赞扬了四川作家的职责担当和社会担当。巴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涂虹,通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邦秀参加研讨会。
今年4月,四川省作家协会精准聚焦脱贫攻坚,组织实施以“文学公益捐赠”“文学志愿服务”“文学精品扶贫”为内容的“万千百十”文学扶贫活动,动员广大作家深入脱贫攻坚主战场,以文学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助推脱贫攻坚,宣传展示脱贫攻坚“四川故事”“四川经验”。刘裕国与郑赤鹰先后多次奔赴通江县,起早贪黑,趟河流、爬山坡、进村寨、入密林,走访各级干部、普通农户、种养大户、创业大学生群体、投资农业的老板等上百人,于今年7月创作完成了十四个章节、31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通江水暖》,并于今年8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翔实的数据,多角度、全方位地描绘了革命老区通江县气吞山河的扶贫攻坚战。
全国主流媒体高度关注《通江水暖》
报告文学《通江水暖》自出版发行以来,受到全国主流媒体高度关注。
▲以《通江水暖》为搜索词在网络的搜索近4000条。
▲《人民日报》刊登《通江水暖》评论。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文艺报》9月20日刊发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侯志明撰写的文章〈聚集脱贫攻坚 添彩四川华章〉,重点关注了长篇报告文学《通江水暖》。
▲《光明日报》9月25日刊发《用文学讲述脱贫攻坚的“四川故事”》。
▲《四川日报》9月25日头版刊发《通江水暖》相关消息。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连续多次介绍《通江水暖》。
▲《华西都市报》刊发《通江水暖》评论。
▲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国际在线、中新网、中国网、央视网等国家主流新闻网站,四川在线、四川新闻网、新浪四川、大成网、凤凰网四川等地方门户网站在首页推荐《通江水暖》相关资讯。
▲四川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官方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省市县各级媒体平台纷纷转发《通江水暖》相关消息。
▲《巴中日报》9月16日整版刊发《通江水暖》评论文章。
在研讨会召开之前,《通江水暖》受到了与会者的特别关注,纷纷捧起认真阅读。研讨会开始后,全国著名评论家纷纷评论《通江水暖》。
《通江水暖》受全国作家评论家高度肯定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理论家、全国知名文学评论家李准
消灭贫困,让全社会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是在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的当代中国,彻底消灭贫困县贫困村,不仅是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强大生命力。此时此境,读了长篇报告文学《通江水暖》,确实令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四川省通江县是安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的革命老区,同时是60多年的国家级贫困县,如何能在2020年之前彻底脱贫?《通江水暖》引领我们走进了通江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次脱贫大战。全书通过对王坪村、空山坝、两河口、平溪区、陈河乡、罗村、苏家坪、火天岗村、苟家坝、鹦鸽嘴村、大兴乡、唱歌乡、火炬镇、鹿鸣村、柳林村、龙树村、金山村、方山村等村镇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现场报道,通过对全县上下横下一条心绝地发招、异地搬迁加强土地利用、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盘活土地资源搞“叠加共振”、做小额贷款扶贫和股权量化、发挥生态优势做大房地产业和旅游产业、引进人才做品牌经济等,这些带有故事性的生动讲述乃至当事人的现身说法,让读者看到了在中央的指引下,通江的共产党员们、通江的干部群众们在脱贫大战中迸发出了怎样的拼搏精神和创造精神,他们不但创造了那么多奇迹,还为全国的精准扶贫积累了经验。读完这部作品,我们对脱贫事业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
80多年前,通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不到30万的全县人口中有4.8万人参加红军,为中国革命作出不可磨灭的牺牲和贡献。《通江水暖》的可贵之处在于,两位作者和通江的干部群众一样,没有把通江在历史上的牺牲和奉献变成前进的包袱和向国家伸手要钱的理由,而是把历史的辉煌看作在现实中勇敢前进的责任,把革命前辈和烈士们的遗愿化作创造新的奇迹的精神动力。全书的序章、第一章《王平列陈》、第二章《空山会战》、第三章《朝城并肩》在这方面写得尤其集中有力,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铁的事实回击了那种把革命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以现代化发展为借口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的谬论,也帮助读者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上认清了我们应当怎样弘扬优秀历史传统。
真正优秀的能够成为时代战鼓的报告文学,都是创作者用双脚和汗水写成的,是激情拥抱现实生活的结晶。刘裕国和郑赤鹰不是站在贫困之外、之上写脱贫,而是站在脱贫大战之中写脱贫。刘裕国早在2001年就进过通江,写过通江的报道,十多年中他一直对那里魂牵梦绕。为了写《通江水暖》,2016年他和郑赤鹰又六进通江,跋山涉水,走村进寨,采访县级干部10人,乡村干部30多人,脱贫带头人、创业者和普通农民近百人,“在田间地头找感觉”。他们和采访对象同呼吸、共欢笑,不光是脱贫的见证者,还是脱贫的参与者。这是他们作品感人动人启发人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也是繁荣报告文学创作的正确选择。
《文艺报》原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范咏戈
长篇报告文学《通江水暖》,从主题来说它是一部及时回应时代的情怀之作,是一部兼备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统一的作品。同时,还是一部“抓功”“跑功”和“写功”三功都下到了功夫的厚重之作。
报告文学“抓功”是指的选择题材,抓住好题材,《通江水暖》抓住了。而“跑功”则是采访之功。两位作者非常深入,在采访地一住几个月,采访对象涉及各个阶层。“写功”则是说文学表现。《通江水暖》谋篇布局上也是下了功夫的,采取以断面构成史诗的结构方式,语言也很有特色,朴实亲切。不仅素材具有直接可信性,文字也具有生动可读性。
这部作品是当前报告文学界的一个重要收获。具体来讲,一是题材好,这部作品与生活同步,通过深入采访,让读者知晓了基层扶贫的现在进行时。二是立意高,在对通江这样一个县的脱贫做全景扫描,在政策性上,把握得非常好。三是以人为本,写出了四川人的精气神,从中释放出正能量。四是适度穿插,采访中穿插了几个实录。可以说,《通江水暖》绘制了一幅充满时代感的扶贫脱贫的清明上河图。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李舫
刘裕国、郑赤鹰的长篇报告文学《通江水暖》,以如椽巨笔,热血沸腾地记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贫困地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伟大实践。《通江水暖》立足国家级重点脱贫的贫困县——地处大巴山复地的四川省四大贫困片区之一的秦巴山区的通江县,挖掘创作资源,塑造英雄典范,通过对通江县革命历史文化脉络的深入梳理,发现这里的领导干部身上都有一股子冲劲——红军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在今天的延续。
这部报告文学,体现了刘裕国对报告文学既要有新闻的内核,又要有文学的表达的理解,更体现了刘裕国、郑赤鹰两位作者的政治素质和文学素养,他们准确捕捉了今天中国共产党人这个肩负特殊使命的群体对时代精神、历史任务的准确把握。这部著作通过十四个章节、31万字,从历史的厚度里挖掘出现实的深度,有血有肉地书写了通江县各级干部和全县人民群众在贯彻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战略部署中,传承红军血脉,发扬红军精神,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和勇气,打好脱贫攻坚战,探索出一条可循可鉴的脱贫奔小康的路径,为中国减贫治理提供了“四川方案”,也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著名作家蒋蓝
《通江水暖》不是一个简单的扶贫英模故事的汇编记,它有点像一个文学的福尔摩斯,在完成一个文学诠写的极其艰辛的考察。它穿越了一个表像,意境的真实揭示了真理,让我们通过《通江水暖》,感受到通江县扶贫工程是一首无韵的史诗。好的报告文学是跑出来的,为写好《通江水暖》,刘裕国先生去了通江十几次,采访了数百人,读这部报告文学完全能够感觉到两位作家的艰辛付出,他们通过历历可感的人物塑造,让我们看到了通江的变化,很多感动我们的东西在通江这块红军沁入鲜血的大地上。我觉得《通江水暖》抒写了我们当代的脱贫史诗,将成为我们四川报告文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品。
为了写《通江水暖》,2016年该书作者刘裕国和郑赤鹰又六进通江,跋山涉水,走进王坪村、空山坝、两河口、平溪区、陈河乡、苟家坝、鹦鸽嘴村、大兴乡、唱歌乡、火炬镇、鹿鸣村、柳林村、方山村等众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村现场采访,并采访县级干部10人,乡村干部30多人,脱贫带头人、创业者和普通农民近100人,“在田间地头找感觉”。
▲《通江水暖》引发阅读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