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故事,一张照片……通江记忆,由你传承
每当江小妹在外
说起自己的家乡——通江
一种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这不仅是因为通江有着
“一府三乡”的美誉
更是因为通江深厚的文化积淀
△ 通江传统生活方式
Tongjiang
通 江
位于米仓山南麓,秦巴山区腹地,是远古巴人分支板楯蛮生存的核心区域,米仓古道纵贯全境,北通长安,南达成都,是南北文化的过渡地带,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在此交融。
勤劳、智慧的通江人民
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
创造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流传了大量的民间故事
保留了珍贵的文化遗存
”接下来,江小妹邀请大家
欣赏一组图片
看一看在摄影师的镜头里
通江那些富有时代气息的瞬间
通江传统生活方式
△ 炸麻花
小时候,金黄酥脆的麻花是一道馋嘴的小零食,每天放学回家,都会攥着零钱在门口张望,见到推着三轮车叫卖麻花的老爷爷,立马欢快地向他跑去。
△ 制豆干
印象中,外婆亲手制作的豆干香气扑鼻,口感紧致,用它来炒肉,江小妹每次都能下两大碗米饭。靠着这门手艺,外婆把小家的日子经营得红红火火。
△ 蒸包子
江小妹一直都特别羡慕那些会做包子的人,小小的面团在他们手中没一会儿就变成了圆滚滚的包子,上气一蒸,热乎乎的包子就出炉啦,轻轻咬一口,幸福感爆棚~
△ 割谷草
夏天,打完谷子后,妈妈总是会把晒好的干谷草抱回家,细心地将它们码放整齐。那时候,干谷草不仅是舒适的天然床垫,也是生火做饭的最佳燃料~
△ 晒干菜
江小妹记得,以前在天气好的时候,家里总是会把一筐筐新鲜的蔬菜端到院坝里,翻来覆去地晒,到了冬天,这些晒好的干菜就是最美味的下饭菜。
△ 纳鞋底、做鞋
依稀想起外婆说过,她年轻的时候,是队上纳鞋底、做鞋最厉害的,那时候,江小妹就暗暗发誓长大后要和外婆一样能干~如今,穿布鞋的人越来越少,会做布鞋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但在当时,这门手艺是通江女性温柔、勤劳、贤惠的最好体现。
通江传统建筑及装饰
通江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还体现在他们居住的房子里。当城里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时,农村里的老屋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仍坚挺地屹立。
院坝里晒的玉米和菜干似乎是老屋无声的炫耀:“你看,这么多年了,我仍然发挥着遮风挡雨的功能!”
完整、精美的木雕窗花则向人们展示着那个年代木工们精湛的雕刻技艺。
那些老房子、老院子,见证了一家几代人的生活轨迹,也承载了许多人的乡愁记忆。
江小妹的故事讲完啦,作为通江人的你,又见到过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民俗文化?听到过哪些让人啧啧称奇的民间故事呢?
”为挖掘弘扬民间文化瑰宝,展示地方人文魅力,丰富地方文化内涵,通江县文化馆与四川省高水平团队“四川濒危活态文献保护研究团队”、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巴蜀文化传承与保护团队”校地合作研究《通江县文化资源调查报告》和《通江县民间文化研究书系》,特向全社会广泛征集通江县民间故事、民俗图片等文化遗产。
一
征集范围
1、凡涉及通江县的历史故事、地名来历、历史轶事、人物传闻、动植物奇说、民间工艺趣事、原生态故事、神话传说、自我创作故事均可。
2、凡涉及通江县的传统民俗的图片均可。例如劳动生产工具、传统生活用品、生产生活习俗、传统建筑风貌、本土动植物等图片。
二
作品要求
1、文稿要求:故事完整,情节生动,思想向上,引人入胜。
2、图片要求:画面完整,主体清晰,主题突出,构图稳定。
3、民间故事文稿需用本地方言记录(方言字词可用拼音替代或添加注解),来稿务必注明讲述者姓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收录者姓名、地址、电话等;推荐他人故事者,请注明原创作者姓名地址及电话。
4、民俗图片来稿为JPG格式原始图片,可以单幅或组照,单幅图片不低于5M。不得改变原始影像,图片除可作亮度、对比度调整及构图剪裁外,不得用电脑或传统暗房技术合成、添加、改变色彩等技术处理。
5、来稿或作品在其他杂志、媒体上发表过的,务请注明。
三
征集时间
征稿时间:2019年3月8日——2019年8月31日,以电子邮件收到稿件时间为准。
四
投稿方式
1
投稿邮箱:tjmswh@163.com
2
来稿请注明投稿者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
3
咨询电话
办公电话:0827-7231186
张老师:18682780656
曾老师:15182521256
五
特别声明
1、所有应征稿件,凡涉及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法律问题,均由投稿人自己承担,主办方不承担法律责任。
2、活动组织方拥有入选稿件的完全使用权和出版权。活动组织方有权对应征稿件进行适当修改或对不合适的内容进行直接删除。
3、应征稿件相同或相似,以先投搞者为准(以电子文档投稿时间为准)。
4、凡投稿者只能投稿一次,同一作者几件作品应编辑为同一文档一并投向指定电子邮箱,不受理重复稿件。
5、本次征集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活动主办方。
各位小伙伴们
也可以在下方留言
给大家说说你在通江
听到的民间故事
或看到的新奇的民俗文化
”图片来源:何嗣猛
江小妹带你看通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