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修行人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修大悲心
《成智青莲花论》略释
须得受过四级以上灌顶者
方能阅读此文
彼道断障时,无量大悲心,
智德皆现前。
当我们证悟了基,然后通过大圆满的特殊修行方法,去修持所证悟的见解,最后就会得到果。
“彼道断障时”,“彼道”,即大圆满修行的道,它同样也具备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等五道。但这五道所修的法,却与显宗所修的法不一样。尤其是资粮道和加行道,更有着很大的不同。进入见道以后,虽然论典中讲的不一样,但实际上显密已经完全一味一体。
任何一位显宗修行人在证悟一地的时候,就已经超越了显宗论典当中讲的境界。他内心的证悟,已经达到了密宗大圆满的证悟。安住在证悟大圆满的境界当中,就叫做“彻却”的修法。彻却修法主要是修空性、光明。彻却修法修完以后,后面另外有一种“托噶”的修法,也是即生虹身成就的光明修法。
大圆满或无上密宗当中所讲的“障”,也即所知障和烦恼障。其实,所知障和烦恼障本身并不是障碍,其本质也是智慧。在大圆满和佛的境界中,“道”和“断障”都不能成立,但在没有证悟的时候,烦恼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对没有证悟的人而言,以证悟的智慧来断除烦恼是成立的。
在十地末尾,进入第十一地,也即佛地的时候,这叫做成佛。虽然密宗里面又讲了十二地、十三地、十五地、十六地等等,但实际上除了十一地以外,并没有另外的第十五地、第十六地等等。这些都已经包含在十一地当中,都表示成佛。
虽然显宗和密宗的观点、见解有区别,所讲的基有区别,所修的道有区别,但最后得到的果是没有区别的,都是佛陀的果位。但因为基和道的区别,从而导致了成就速度的区别。
“无量大悲心”,修菩提心的时候,虽然也修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却不是这个“无量”。这里的“无量”,是指佛陀不可思议的境界,佛的大悲是无穷无尽的,普通凡夫的分别念根本无法衡量。不要说普通凡夫,哪怕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也无法衡量,所以叫做无量。
凡夫的分别念,都是有执著的、有限的、有漏的、可以衡量的。在证悟了空性,证悟了法界,证悟法界的智慧和法界融为一体的时候,就达到了真正的无量和无限,所以叫做“无量大悲心”。
释迦牟尼佛在修道的三个无数大劫的过程中,长年累劫地修持慈悲心。当慈悲心修到最巅峰的时候,就是没有执著的无缘无量的慈悲心。因为佛有这样的无量大悲心,所以佛永远都不会进入断灭的涅槃。
断灭的涅槃,也即极端的涅槃,是像阿罗汉的涅槃一样堕于涅槃之边的。因为阿罗汉没有这样的慈悲心,所以在证悟以后,会直接进入涅槃的境界,不会再出来度众生。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称赞慈悲心的时候说道:“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慈悲心对于成佛的广大之果,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没有慈悲心的种子,就根本不会进入大乘修行之道。正是有了慈悲心,才能有勇气进入大乘佛教,修持大乘佛法。
第二,在中间阶段,也正是因为慈悲心的力量,所以不会让修行人堕入轮回或涅槃的边,从而长养了佛智的成长。比如,在证悟一地的时候,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四圣谛当中苦谛和集谛的本质,意识到世间的痛苦、无常等等。此时,如果没有慈悲心,就会产生恐惧,并进一步放弃追求佛果、度化众生的念头,转而追求个人的解脱。
第三,如果佛没有慈悲心,就会像阿罗汉一样,堕入涅槃的边,永远不出来度化众生。但因为佛有大悲心,所以佛永远都不会单独进入涅槃,永远都不会堕到涅槃的边。只要众生的根机成熟了,佛随时随地都会现前化身与报身。
简言之,从刚刚进入大乘佛教资粮道的那一瞬间开始,直到成佛之间,大乘修行人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修大悲心。所以在成佛的时候,大悲心已经演化成无量无边的无缘大悲心,这叫做“无量大悲心”。
“智德皆现前”,“智德”,也即智慧的功德,包括法身的功德、报身的功德与化身的功德。佛陀的智慧是无限、无量的。《现观庄严论》当中,讲了很多佛的智慧功德;《宝性论》当中,也讲了很多佛的功德;因明的《释量论》当中,是通过逻辑来断定佛陀具备全知的智慧。佛不但可以证悟空性、证悟光明,而且可以指导我们走向解脱。
狭义的全知,是指佛陀在度化众生方面非常精通;广义的全知,是指佛能够非常清楚地知道世上的万事万物,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知道一切物质的所有变化过程。
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他的眷属中,有一个叫提婆达多的人。他不相信佛是全知,便想了一个主意,企图难倒佛陀:他让每家每户都包一点点粮食,并在里面放一张小纸条做记号,然后让佛陀不看小纸条却要确定这些粮食分别是谁家的,不料佛陀却回答得一清二楚、毫无差错。
提婆达多不服气,又想出一招。他焚烧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并分别把每一种植物灰烬包起来,里面写上植物的名字,又让佛陀去辨别。佛陀仍然一一准确无误的回答了他。任凭他如何刁难,都无法否定佛陀是全知者这一事实。
虽然佛陀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规律,但对追求解脱的佛教徒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怎样给我们指一条正确无误的解脱之路,告诉我们该如何解脱,如何断除烦恼。如果佛陀能够给我们指出这条路,至于其他的事情佛陀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无所谓。因为我们追求的,就是解脱、成佛。只要佛陀能够把准确无误的方法告诉我们,对我们来说就足够了,所以这叫做狭义的全知。对我们来说,佛陀只需是特定范围内的全知者,也即狭义的全知,就完全足够了。
比如,在一百个人听课的时候,只要该到的这一百个人到了,我们就会说“人全部到齐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一百个人也叫“全部”,而并不是说要世上所有的人都到齐了才叫全部到齐。这里全部的用词方法,就是狭义的。狭义的全部,就是特定范围当中所有的人;广义的全部,才是指所有人。这就是广义和狭义之分。
虽然释迦牟尼佛也是广义的全知,但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狭义的全知。
《释量论》当中也讲过,如果你追求能看到远处的东西,那你就只需去依止秃鹫。换言之,佛陀的眼睛能不能看到更远地方的东西,或他的耳朵能不能听到更远地方的声波,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他能给我们指明解脱的道路,这些都叫做佛的智慧功德。
另外,佛的法身所具备的所有功德,也叫做智德。因为佛的法身是空性和光明的结合体,所以,在佛的光明当中,一直都有佛的法身功德。只要有如来藏的存在,就自然具足法身功德。这是显密共同的观点。
成佛的时候,原本具足的佛的法身功德,也会随着如来藏的现前而现前。就像没有乌云的时候,阳光自然也会普照大地一样。
从菩萨一地开始,显密再无高低之别
心的本性永远存在、永不毁灭、亘古不变
空性与不清净的现象是不违背的
真正能够证悟空性的人对上师的信心是什么样的呢?
官方网站:huidengzhiguang.com
慧灯之光公众号 : HDZGGW
新浪微博:慈诚罗珠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