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证据医疗7:急性支气管炎
一开始,有网友发给我这个图,说是一个4岁小孩上感一次开的药,让我评论。
虽然老中医我见过太多的过度医疗,看到这个图还是有点不敢相信,才四岁,上感而已,一次给开9种药?难道世上真有这样的医疗行为?
所以,我不能评论。因为我不了解具体的病情,甚至还有点担心这个图是“恶意”拼成的,毕竟现在干什么都可能是“恶意”的。
后来,该网友把病历拍给我看了,我才确定,这是一个真实的病例。我觉得我还是说点什么吧,不为别的,只为科点普。
这个病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科普素材(隐去了医院和医生的名字)。
从病历记录看,这是一个非常单纯的急性呼吸道感染。4岁多的男孩,发病4天,咳嗽伴发热。精神反应正常,呼吸平稳,没有气促、喘息,肺部也没有听到啰音。单凭这些症状和体征,就可以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二者病因均以病毒感染占绝大多数,治疗上也没有本质区别,仅仅在症状上有所偏重而已(上感更多卡他症状,支气管炎以咳嗽为主)。
本例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没有问题。但括号里注明“混合性”是什么意思呢?急性支气管炎不需要这种画蛇添足的标注,因为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应该默认就是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仅占少数,混合性则更加少而难以判断。本例根据什么判断是“混合性”呢?
不错,本例照例查了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基本正常的范围(如图),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其实,这个动作也是不需要的。急支不需要常规查血常规以及其他炎症指标,也不需要拍X片或CT。除非有症状体征高度怀疑肺炎。而本例如病历所记载,没有理由怀疑肺炎或其他疾病。
即使是细菌、支原体等病因所致,也不改变急性支气管炎“自限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本质。所以,在急性支气管炎的后面加上“病毒性”“细菌性”“混合性”等标签是毫无意义的,事实上也是难以做到的,除非你做病原学的检查。
然而,本例还是毫无根据地加上了“混合性”的标签,应该是为下面处方抗生素找一个勉强的理由吧。
医生的第一个处理意见是“建议住院”,这一意见被家属所“拒绝”。家属是对的。
应该告诉家属,本病是一个自限性的疾病,大多数会在4周内自行缓解,且一般不需要治疗。告诉家属要注意观察咳嗽、咳痰,以及有无喘息、呼吸困难等情况,若症状恶化,需要到医院复诊。否则,静静地等待自愈就可以了。
医生的第二个意见是开中成药,又被家属所拒绝。唉,这真是碰到了一个“恶意”就医的家属啊。但是我要说,家属仍然是对的。因为显然,这是一个西医,他大概率不懂中医药。四岁的孩子啊,如果辨证弄错了,那还得了!
家长私下说,因为他拒绝了住院输液和中成药,不好意思继续拒绝,于是,就有了病历中所看到的9种西药。我们来一一分析,是否需要。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沙丁醇胺是否需要?这两个药是吸入性激素和β2受体激动剂(支气管舒张剂),在儿科主要用于气道阻塞性疾病如哮喘、婴幼儿喘息(如毛细支气管炎)、支扩等。这些病基本都有喘息的症状,肺部可以听到哮鸣音。如病历记载,该病人只是单纯的咳,并没有喘,也没有严重的咳痰、呼吸困难,压根就不需要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
然而,后面还有一个丙卡特罗,这也是一个β2受体激动剂,即使是哮喘,也不需要用两种β2受体激动剂。β2受体激动剂对心脏有兴奋作用,两种连用,难道不担心引起快速心律失常?以及过敏?4岁的孩子啊。
孟鲁司特钠是一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也是治疗和预防哮喘的药物。医生是不是眼花了,把急性支气管炎看成支气管哮喘了?真令人诧异!
布洛芬必要时口服。这是唯一正确的处方。儿童发热并不一定要退热,退热是为了改善其舒适度,而不是为了把某一个温度值降到惊恐万状的家属认为安全的水平。如果患儿精神反应可,即使39度,也不需要退热。“必要时”三个字的含义是需要向家长解释清楚的。
阿奇霉素是不需要的。如前所述,没有证据证明是细菌或支原体感染。可以等等看,如果发热持续不退,或浓痰增加,呼吸困难等,需要怀疑细菌感染时,可以适当用抗生素。事实上,网友反映,看病的第二天烧就退了。
贝诺酯维B1是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以酯键结合的中性化合物(再加上维生素B1),也是解热镇痛类药,上面已经开了布洛芬,为什么又要开一个贝诺酯?连用两种解热镇痛药是医生的大忌,因为会大大增加严重毒副作用的可能,对一个4岁的孩子很可能是致命的。
右美沙芬愈创甘油醚糖浆是镇咳与祛痰联合的复方制剂,下面的氨溴索又是一个祛痰剂。2021年9月最新发表的《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中明确指出,儿童急性咳嗽不推荐常规使用镇咳和祛痰剂。并且特地指出,右美沙芬止咳并不比蜂蜜和安慰剂的疗效更好,反而可能导致严重副作用,甚至致死。全世界公认,儿童用祛痰剂也没有有效的证据。所以,本例不仅使用无效有害药物,还连用两种祛痰剂,实在过分了。
本例所开的药物是9种,其中所含药理成分有13种之多,真正需要的仅有一个布洛芬而已。
所幸家长的医学素养很高,他虽然9种药全买了,却丢了7种,只留了阿奇霉素和布洛芬。
后续故事是小男孩的妹妹跟着也咳嗽发热了,家长只给用了布洛芬,一天就退热了,活蹦乱跳。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希望读者不要把我们的医生都想像成这个样子。
唉,真难,医生难,家长也难。最难的是孩子,他跟谁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