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退烧,到底该怎么退烧
这个说法至少不严谨,在当今的时局下,我觉得尤其有必要修正一下。
因为囤药狂潮中,退烧药首当其冲,很多药店甚至卖断货,是家庭备药最多的。若是无条件听信这个观点,只要体温达到38.5,就吃退烧药;吃了不退,继续吃。那么,可以预见,因解热镇痛药引起的大量药源性损害将会井喷出现,严重的会导致肝肾衰竭、过敏性休克、剥脱性皮炎、造血衰竭,乃至死亡。想想我们的人口基数,其绝对数会有多大!多么恐怖!
那么,到底什么情况下才需要退烧呢?
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发烧到底有多大的危害?
发热不是一种疾病,而是机体防御反应的炎症的一部分,对抗感染甚至有一定的益处。因为在一定高温下,能够减缓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复制,并增强免疫功能。只是这种获益到一定程度会被潜在的危害所抵消,甚至反超,这也是物极必反。这些情况是:休克、基础心肺或神经系统疾病、体液和电解质平衡失调、高热(≥40)、病人(尤其儿童)感到明显的不适等。
所以很明显,只要没有休克等特殊的病理情况,发热的危害主要就是主观感到不适,甚至明显的不适。
退烧的目的也正在于此,除了那些极端的病理情况,主要是为了让病人感到舒适一点,而不是为了治病、抗病毒、缩短病程。
所以,退烧其实无法设定一个标准的体温阈值。如果你感到明显不适,即使在38.5度以下,也可以退烧;反之,即使到39度以上,也不一定要退烧。
自然有人会担心,高烧(大于39度)如果不退烧,会不会烧坏脑子?烧出肺炎?
基于目前医学研究的证据,即使超过40度,也没有发现发热有确定的脑损伤的证据。但如果超过41度,就不是一般的发热,而是属于过热,这确实可以导致神经系统严重损伤,这种情况见于热射病。需要紧急抢救。
换句话说,只要41度以下,又没有以上特殊的病理情况,发热不会有不良的生理性后果,除了不适感。
烧出肺炎更是误会,是肺炎引起发烧,而不是发烧引起肺炎。别颠倒了因果哦。
第二个问题:退烧药是绝对安全的吗?
这个参阅我的《囤药狂潮下的冷思考:药物滥用七分毒》,没有任何退烧药是绝对安全的,即使合理使用,也有三分毒;不合理使用,至少七分毒。
已经陆续有因滥用退烧药和叠用感冒药而导致急性肝损伤和住进ICU的报道了。
所以,对退烧药要有敬畏之心。
但是,我们,尤其是家长,把这个敬畏之心用错了对象,对发热无比敬畏,对退烧药反而云淡风轻。
对发热的非理性敬畏有一个专门名词,“发热恐惧症”,它比发热本身危害更大;因为发烧(除了过热或身有严重基础病)不要命,但退烧药却真的能要命。
明白了这两个问题,我们自然就知道了什么时候该退烧治疗:当你(尤其是你的小孩)因发热而感到明显不适时(不需要设定体温值),又愿意承担退烧药的风险,可以用退烧药。最好选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这两个是全世界公认最安全,最有效的退烧药。
另一个问题,就是物理降温。这其实不应该成为问题,因为早有定论,我就不细解释了,贴个图:
图片来自《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对其他年龄段和成人也同样适用。
再补充一个问题,有人认为退烧有助于预防热性惊厥。这是典型的想当然,啥也不说,上图(来源同上图):
发烧有什么危害?退烧药又有什么危害?把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权衡一下利弊,就知道到底该怎么退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