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信由你”注解1
1.感冒全是病毒性的,没有什么"细菌性感冒"。
【注】经常从媒体上,甚至从某些医生的口中听到感冒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的说法,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外行话。
三十几年前我读《内科学》是第二版,到现在已经更新到第九版,这本国内最权威的教材上从来就没有“细菌性感冒”之一说,都说的是,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没说细菌也可以引起。
引起感冒的病毒不是单一的病毒,有200多种。其中鼻病毒(100多种血清型)引起者最常见,占30%-50%,冠状病毒引起者占10%-15%,流感病毒占5%-15%,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各占5%。此外,腺病毒、肠道病毒、偏肺病毒、博卡病毒等也可以引起感冒。实际上,新冠病毒也将或者已经加入这个大家庭。
感冒的本质是非单一病毒引起的症状较轻的急性上呼吸道(主要是鼻粘膜)感染。这一点与其他病毒性疾病颇有不同,比如乙肝,是单纯乙肝病毒引起的。这也是感冒没有疫苗的原因,这么多的病毒,拿哪个做苗?
之所以人们会有“细菌性感冒”的错觉,可能是因为在教科书中感冒是放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节中讲的,它被视为上感的一个亚型。而上感中还有其他的类型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鼻窦炎,它们有部分是细菌性的。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就把上感90%以上是病毒引起的错记成感冒,于是杜撰了一个术语“细菌性感冒”。
总有人喜欢杜撰术语唬人,但这真的很不好。
把“上感”混同于“感冒”并不仅见于江湖,实际上,最新的九版《儿科学》教材中仍然犯这样的低级错误,说上感俗称“感冒”,90%以上是病毒引起的。错得离谱,“感冒”也并非俗称,而是非常正规的概念。
2. 感冒并不分为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感冒仅指普通感冒。
【注】很多人,包括很多医生,都认为感冒分为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这其实是由于翻译引起的误会。
感冒等于且只等于普通感冒,英文叫common cold,它是200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较轻的上呼吸道感染综合征。
而流行性感冒英文是influenza或flu,它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可以有很严重的全身症状和并发症,甚至可以引起重症肺炎。
流感病毒可以引起少部分(5%-15%)感冒,但绝大多数的感冒病毒却不会引起流感。感冒和流感从病原体到症状到预后都是绝然不同的两个病,他们不是一家人。
这纯粹是翻译所致,当初如果把flu翻译成“俘虏病”,就不会有这样的误会了。
3.受凉或寒冷天气既不是感冒的原因,也不会增加感冒的易感性。
【注】受凉、淋雨、吹空调会引起感冒是基于生活经验的广泛的根深蒂固的认知,但它确实并没有科学证据。
要说受凉,有比在南极更凉快的么?人们观察到,到南极科考的人员,他们在南极生活长达6个月中感冒的发生率与之前并无差异。
也有实验表明,志愿者分组,保暖和受凉情况下感冒的发生率也没有差异,而给鼻粘膜接种感冒病毒则几乎都会得感冒。
也就是说,如果你鼻粘膜没有感染感冒病毒,哪怕冻成冰棍,也不会感冒;反之,哪怕大热天穿棉袄,也会感冒。
因此,国际医学界基本已经形成共识,寒冷或受凉本身并不会引起感冒,至少没有科学证据。
个人经验是不足为凭的,因为相反的经验也有很多,比如我自己,经常跑步后大汗淋漓,一样吹空调洗冷水澡,也没感冒过,怎么说?
4.感冒虽然是病毒导致的,但抗病毒药物对之无效,更不要说抗菌药物了。
【注】感冒既然是病毒引起的,那抗病毒药应该会有效,这是一种朴素的想当然。
一个药物,并不因为你给它取个“抗病毒口服液”的名字,它就能抗病毒。你必须用试验拿数据来证明才行。
迄今为止的国外临床试验,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哪一个抗病毒药对感冒有效。因此,抗感冒药只有对症药物,止疼、退烧、减充血等等,并不能改变感冒的病程,也不能改变其预后。
抗病毒药物无效,抗菌药物理论上应该更无效。有多项综述荟萃了几十个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了数千例感冒病人,无一例外发现用抗生素组和用安慰剂组6-14天的总体改善和痊愈率没有显著差异。但确实有一项纳入314例的随机对照试验,虽然用抗菌药物(阿莫克拉)和安慰剂总体上5天痊愈率无差异;但亚组分析发现,其中61例(占20%)鼻咽拭子细菌培养阳性者,两组间5天治愈率有显著差异(27%-4%)。问题在于,我们无法在初诊时把这20%的病例找出来。因此,如果感冒一律用抗菌药物,意味着至少80%的概率是错误用药,无效有害。大不了一个自限性的感冒,犯不着这样“豪赌”。
所以,国内外一致的建议是,感冒不建议用抗菌药物。
抗病毒不行,抗细菌也不行,你不要因此觉得天会塌下来;放心,天塌不下来,感冒自己会好,这叫自限性。
(特别声明,这一条对中成药例外,中成药抗病毒,a piece of c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