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一个动作,就能把女友逼疯”:这种隐秘的虐待,正深入无数家庭!

壹心理App 心理0时差 2022-10-22


木棉959 | 作者
张敬、青橙 | 编辑
   unsplash、网络 | 图源



前段时间,余秀华的小前男友杨某策,多次上了热搜。


这次,是因为他开直播,在镜头面前,狂扇了自己100多个耳光。


名曰:反对家暴。


网友看得满头问号:


可这不正说明,他有暴力倾向了吗?


杨某策直播截图


杨某策可能还没意识到,大家已经不再吃这一套了。


以前,他举起镜头时,对准的是余秀华。


余秀华指着镜头,大声指责男友,还问候他的家人。


她头发蓬乱,脸色发红,甚至有点「面目狰狞」。


这样的形象,确实容易引得人们先入为主


不少人就觉得,这种不修边幅的形象、骂骂咧咧的态度,


就是个疯子吧。


哪怕被家暴,也肯定是她先做了什么过分的事。


但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爆料。


越来越多的人反应过来:


明明她才是被暴力伤害的人,但他却「有本事」,让受害者变成千夫所指的加害者


明明是TA的错,怎么我倒成了「坏人」 「疯子」?


今天,壹心理就和你聊聊,把人「逼疯」还倒打一耙的,吹狗哨式虐待



TA对我不好,

但别人不知道


类似的事情,生活中并不少见。


女孩当街吼妈妈,甚至狠狠捶打妈妈的头,只因买新手机被拒;

女朋友在聚会上大发脾气,导火索竟然是男朋友的「多吃点」;

领导选完方案,员工当着大家的面,把方案狠狠扔在了地上。


如果只看到这些场景,我们自然会觉得,就这?「疯」得莫名其妙


所以,我们指责女孩「被宠坏」,女朋友「不懂事」,员工「不专业」。


然而真相是什么呢?


「被宠坏」的女儿,其实有个不守信的妈妈。


她辛苦打工,攒了4000元。


和妈妈商量,请妈妈资助2000,换掉坏了的旧手机。


妈妈满口答应,甚至都已经带她来到了店里。


结果舅舅一句话,「旧手机还可以修」


妈妈就反悔了,

两人从店里吵到店外,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


女儿脸皮薄,希望赶紧离开这里。


但妈妈看到围观群众录像,干脆杵在电动车上,就是不走。


众目睽睽之下,围观群众的议论越来越大声。


女儿崩溃了,一边捶打妈妈的头盔,一边嘶吼:


走不走?走不走?!



「不懂事」的女朋友,其实经常被男友嫌弃身材。


在家时,男孩常说她:


这么胖了,还吃?

除了我,哪个男的会要你?


渐渐地,女孩开始自我怀疑。


于是,她放弃了红烧肉、大盘鸡,晚上也只允许自己喝水充饥。


但偏偏,男朋友总要在大家面前,做出一副温柔体谅的样子:


你怎么不多吃点呀,肉肉的才可爱。


此刻,浮现在她眼前的,却是他看自己吃了一口红烧肉时,那副嫌弃的表情。


女孩又害怕又愤怒:


你到底有几副面孔?



「不够专业」的员工,其实已经应领导的无理要求,加班了一个星期。


先前,领导对方案百般不满:


不是说这里换一种呈现方式吗,这个鬼样子,怎么做presentation?

你怎么就是get不到品牌要的style?


就这样半催半骂,让员工在五天里,花了七十几个小时,改了十几版。


结果最后:


唉,来不及了,还是选最开始那版吧。


员工七十几个小时积攒起来的情绪,就在这一刻,爆发了。


你发现了吗?


这些原本被围观被指责的人,其实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他们,都在经历着「吹狗哨式虐待」。


训狗的人都知道,当人吹起狗哨时,旁人是听不到声音的。


因为狗哨发出的,其实是一种超声波,只有狗狗能听到。


这样,吹狗哨就不会打扰到别人。


而「吹狗哨」的施虐者,说出一些看似无关痛痒的话时,也只有受虐者感觉得到,这句话对自己的伤害有多大。




TA的冷眼,

是不是在「吹狗哨」?


「吹狗哨式虐待」,本质上,是一种隐秘的情感虐待[1]。


也就是,从情感、心理上进行的虐待。


施虐者可能做出这些事:


  • 嘲讽、侮辱


不知道你对下面这些话,有多耳熟:


都这么胖了,还吃?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以后你就等着睡大街吧。


受害者的一切,从外貌到学识,从过去到未来……


没有什么,是施虐者者不能拿来讥笑的。


  • 恐吓、孤立


被「吹狗哨式虐待」的人,没有一刻是感到安全的。


因为他们,经常会被恐吓:


你要是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就你这样,谁会喜欢呀?也就我还能忍得了。


  • 否认、拒绝


如果受虐者能鼓起勇气,希望和施虐者聊聊。


那他们多半会听到:


我没有,你想太多了。

这有什么好聊的?


  • 沉默不回应


前面几种对待,往往发生在私下场合。


而其他人面前,施虐者就很少主动攻击了。


他们会看似随意地,去戳受虐者的痛点。


当受虐者情绪崩溃时,他们又会作壁上观,沉默不语,甚至表现得大度体贴。


这样,在外人看来,一切就都是受虐者在「发疯」。


就像杨某策,先语言激怒余秀华,让她失态发脾气。


然后,便举起镜头,对准她:


看啊,一个「疯婆子」在骂街呢。


这不像身体虐待那样明显。


但造成的伤害,却一点也不少。


施虐者的嘲讽、恐吓、否认,会让受虐者怀疑自己:


Ta说的会不会是真的?

我是不是确实很糟糕?


而外人的不知全貌、帮腔指责,无疑会给受虐者的伤口,再撒一把盐。


所以被「吹狗哨式虐待」的人,很容易在自我怀疑中,陷入抑郁的深渊[2]。




TA「吹狗哨」,

是因为没把人当人


一旦拆解了套路,我们就会发现:


「吹狗哨式虐待」真的是冷酷又狠毒。


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这样令人发指地虐待别人呢?


心理学家认为,很可能是那些自恋型人格的人,他们经常在人际关系中剥削他人甚至以此为乐[3][4]。


不愿意把别人当「人」的背后,是极为强烈的独特感。


所以,他们常常很傲慢。


而对受虐者的侮辱、贬低,也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受虐者越是痛苦、绝望,着急自证清白,他们就越冷眼旁观。


甚至还会以此为乐,因为受虐者的辩解和乞求,会让他们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当然了,自恋型人格,也不一定的天生虐待狂。


如果一个孩子,在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和支持,甚至还被家长索取安全感。


就像曾经很火的「反向育儿」。



家长像孩子,孩子反而像家长。


在这样角色错位的家庭中,孩子过早承担起了过重的责任。


为了「照顾」爸爸妈妈,原本脆弱的小孩子,就会被迫变得自大、自恋:


只有我,能照顾爸妈,连他们自己,都做不了。

这世界,没了我真不行!


于是长大后,权力感,也成了他们的春药。



听到「狗哨」,

我该怎么办?


权力,会让人上瘾。


而从小养成的自恋,也没那么容易改变。


那么,如果我们发现自己被吹了狗哨,要怎么做呢?


常年研究自恋型人格的Durvasula 博士,总结出了一套“DEEP”技巧[4]:


  • 不辩护(No Defend)


Durvasula 博士这样形容与自恋者的关系:


就像生活在一个永远没有公正的法庭,你永远都在为莫须有的指控在辩护。


当被误解、被贬低时,辩护、解释,几乎是我们的本能反应。


但遇上自恋型人格,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TA质疑,你辩护,TA加码质疑,你继续辩护……


因为他们根本不关心你、不会听你说话。


尤其是你逐渐失去耐心、提高音量甚至崩溃时,他们更会因为这份可以影响和拿捏你的权力感,而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 不解释(No Explain)


这一点,和「不辩护」类似。


「吹狗哨式虐待」的发出者,可能会对你说的每一句话,进行恶意、刻薄的曲解。


尤其是在外人面前。


你念错了一个读音,就是:


我家这位不学无术,大家多多包涵。


你不同意他们的观点,那他们就会告诉别人:


见识多了,翅膀硬了,看不上我了。


这时:


不要解释,不要解释,不要解释!


  • 不参与(No Engage)


也就是,不要投入这段关系。


当我们处于正常的关系中时,分享观点、表达情绪、袒露脆弱,都是常见的。


但面对「吹狗哨式虐待者」,那我们分享的一切,都会成为扎向自己的刀。


  • 不自责(No Personalize)


「吹狗哨式虐待」的本质,就是一边虐待你,一边让你觉得自己要为此而负责任。


但是!


请记得,做出虐待行为的是他们。


无论他们如何推卸责任给你,被虐待,都不是因为你不好。


不要怀疑自己,不要责备自己。


我们能做的,就是离开这个环境,去找支持自己的人。




写在最后


《奇葩说》打过这样一个辩题:


「他真很努力」,是不是一句好话?


单独看这一句话,确实是夸赞。


但你知道吗?


在一些情况下,它同样会成为逼疯人的“狗哨”。



聊到「吹狗哨式虐待」时,我有个朋友直接哭了出来。


她跟我讲:


我妈就是这样的人。


在外,说我在各方面都「很努力」。


一旦外人走了,她就会原形毕露:努力还不都是因为你蠢?

所以,我特别特别反感‘TA真的很努力’,每次听到都想摔门。

有一回我真的摔了,我妈就说:孩子长大了,夸都夸不得了,当家长真不容易哟。


谢天谢地,现在我终于知道了,我这样,不是有毛病。


所以,如果你遇见突然爆发、情绪崩溃的人。


如果可以的话,先别急着指责。


毕竟,我们只能看到一部分的事实。


观察一下,和TA一起的人,是不是在冷眼旁观,甚至幸灾乐祸。


如果我们没法毁掉狗哨,至少可以不要再给它加大分贝。


而万一,读完这篇文章的你,发现自己正在被吹狗哨,请记得:


别听,快逃。


Ta可能会一直虐待你、只爱自己。


但这不是你的错。


而世界和我,会一直爱着你。


参考资料

[1]汪梦如. (2020). 父母情感虐待,校园霸凌对初中生抑郁倾向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

[2]马茂, 陈维清, 黄志威. (2011). 初一学生抑郁症状与情感虐待、自尊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5(1), 71-73.

[3]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

[4] Durvasula, R. Naricissism & the DEEP technique. from youtube



- The End -


情感中的「吹狗哨式虐待」,不仅会让人情绪崩溃,还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伤害。

「吹狗哨式虐待」往往会出现在一段不健康的亲密关系中,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正被“吹狗哨”,一直被伤害却找不到解决的方法,不妨来一次【0元语音心理对谈】

与专业的心理咨询顾问进行【1V1语音对谈】,尽情表达你的情感问题。我们会给予你情绪上的支持和疏解;分析你的亲密关系问题和心理症结,给予你针对性的建议;为你匹配心理咨询方案,协助你坚定自我价值,保护好自己,走出亲密关系困局。

带着具体问题,0元开启语音对谈👇


作者简介:木棉959,心理硕士,中小学心理教师,知乎心理学话题优秀答主、2020新知答主(ID:木棉959),其他平台都叫“心理学生看点啥”。



情绪衰竭 

儿童性教育

 女性成长

 松弛感 

打击式教育

 断乡的一代

重庆山火 

情感勒索

 谈性说爱

点个“在看”,学会识别危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