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撞到头没出血?警惕“看不见”的伤!
去年,60岁的传奇球星马拉多纳在家中因心脏骤停去世。而在出事前3周,他曾接受了私人医生的“硬膜下血肿”清除手术,其私人医生说“不知马拉多纳什么时候撞到了头”。
日常生活中,“撞到头”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尤其老年人,因身体灵活性和平衡功能降低,磕磕碰碰着实难免,但大部分人只要没有出血和昏迷都不当一回事。其实,对于老年人而言,撞到头后即使看上去没有大碍,却可能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这种看不见的伤,对老年人的危害极大!
一
什么是硬膜下血肿?
人体的脑组织表面覆盖着三层膜,从外到内依次是硬膜、蛛网膜和软膜。当硬膜和脑组织之间的血管发生破裂后,就是我们常说的颅内出血,形成了血肿,这个部位的血肿就称为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根据发生时间,可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至3周内)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急性硬膜下血肿一般为较重的头部外伤引起,多见于车祸、高处坠落、打架斗殴等;而慢性硬膜下血肿绝大多数只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多见于老年人。
急性硬膜下血肿出血速度快,血肿迅速增大,患者可能立刻丧失意识,陷入昏迷,十分危急。但慢性硬膜下血肿却被认为是“在所有头部受伤中最致命的”,其危险性在于症状隐匿,患者初期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现该病。马拉多纳的私人医生就曾透露,“这种伤很难发现,我不知道他是被撞了还是摔了。”
马拉多纳的病情演进也是如此,最初他的症状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小静脉破裂后导致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能数天或数周才出现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硬膜下腔少量持续性出血,不断压迫大脑,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血肿压迫症状和体征:1、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等;2、智力障碍和精神异常:痴呆、淡漠、记忆力下降、定向障碍和智力减退等;3、局部性神经功能缺失:偏瘫、麻木、失语等。如果血肿使颅内压力极度升高,患者会丧失意识甚至死亡。
二
这病为何爱对老年人下手?
事实上,慢性硬膜下血肿对正常人来说不算是很大的问题,部分症状轻的患者甚至可以不去医院,出血可以自行停止并恢复。但如果老年人一旦撞头碰出个硬膜下血肿,那就要格外小心了!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在老年人中有较高的发病率。人上了年纪之后,脑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一旦脑部被撞击,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其中的静脉就容易被拉断,导致静脉出血,造成慢性硬膜下血肿。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加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80岁以上老年人年发病率可达127/10万人,患者占比高达三分之一。并且预后很差,有多达20%的患者神经系统严重失能。因此,及早发现症状及早治疗非常重要。
近几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性别比例也逐年发生变化,老年女性患者数量逐渐增多。
三
老年人撞到头绝非小事!
老年人由于骨质酥松或者平衡能力减弱等原因,很容易跌倒或站立不稳,头部极易被磕碰,例如碰到门框、高处取物时不慎被纸箱砸伤、睡觉时撞到床沿等。发生这类情况不能当没事一样,有些老年人即使头部撞了个包、头皮乌青,但看到没有出血,人也能走能动、神志清醒,便认为没有大事。千万要记住,头部摔伤后,没有症状并不代表没事,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很有可能是致命的!
老年人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残率和致死率远高于青年人,其病死率为1.3%~2.5%,相当于每100个磕碰到脑部出现硬膜下血肿的老年人,就会有2个人去世。
头部撞伤后的脑静脉出血最快也要3-4小时后才出现症状,有的则是10天半月才发病。因此,老年人即使是轻微的头部外伤,或是出现头痛、头晕、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等情况,都要及时到医院的神经外科就诊检查,排除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可能。
四
慢性硬膜下血肿不是脑溢血!
还有些老年人常常会把硬膜下血肿和脑溢血混为一谈。
“脑溢血”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脑出血”。通常来说,普通摔倒最常见的是导致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等脑外挫裂伤,而脑出血多半是由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瘤破裂造成,出血量大且迅猛,因此常见的脑溢血往往发作得快,发作时的症状也非常吓人;而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静脉出血则是反复缓慢地渗血,血肿是逐渐形成的,直到压迫脑神经出现相应症状后才会被发现,这也就是其被称为“慢性脑出血”的原因。
老年人普遍存在脑萎缩,可以导致颅内的小静脉受到更明显的牵拉,更容易引起小静脉撕裂破裂出血,还有些老人长期吃高血压心脏病等慢病药物,他们正好都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高危人群。
此外,脑萎缩和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等因素也会参与发病过程,尤其是某些硬膜下血肿还可能无缘无故地(自发)发生。增加硬膜下血肿风险的包括服用使血液变稀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或阿司匹林)、使血液凝结不良的医疗状况、长期饮酒、因年龄大导致经常跌倒而造成的头部反复受伤等。
五
生活中该如何预防危险?
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要如何避免遇到凶险的硬膜下血肿呢?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01
预防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减少头部受伤的机会。老年人穿鞋子一定要合脚、舒适,防止跌倒;注意家中的摆设、位置,有条件的老年人可以进行家居适老化改造。另外也要注意适量饮酒,定期检查视力等。
02
日常应注意休息,在从事可能造成外伤的活动前咨询医生,按医嘱服药,做重要决定前跟家人商量。
03
注意一些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例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华法林等。对于患有凝血疾病、服用药物的老年人,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有可能只是一次不在意的喝酒或熬夜行为。
04
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或者有过卒中病史的患者,外出一定要当心,最好一路都有人陪同。
专家名片
骆纯
神经外科主任、神经外一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神经外科主任,兼任上海市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肿瘤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创伤专业委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九届),《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编委,《中国外科年鉴》神经外科主编,世界神经外科协会联盟会员。1991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1999年获得第二军医大学神经外科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朱诚教授,担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2003年~2017年)。2002年在德国美因茨大学神经外科中心访问学习。获得荣誉有: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职工(2000),上海市医苑新星(2002)、第二军医大学“十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6)、第二军医大学“爱军精武”标兵(2008),第二军医大学个人三等功(2008),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2009),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2009)。从事神经外科医、教、研工作26年,主攻颅脑及脊髓的高难度手术,擅长微创技术治疗复杂颅底肿瘤、深部肿瘤、脊髓髓内肿瘤。勇于创新,攻克难关,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008年)。第一申请人获得省部级课题5项。以第一(共一)、通讯(共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8篇,影响因子42.183,其中在行业顶尖杂志Neurosurgery发表论文2篇(同时收录手术视频)。
媒体 | 我们退休啦
文 | 神经外一科
编辑 | 宣传处
同济医院于1900年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建,上海市同济医院是普陀区唯一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年门急诊量超过 200 万人次。拥有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骨科、精神神经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上海市重点专科脊柱外科、心身医学科、消化内科,上海市中医示范科;实现急诊与危重症学科、老年医学科、检验医学科、临床药学科入选上海市级平台学科建设计划;院内形成以骨科牵头的运动-神经-精神学科群,心内科牵头的循环-呼吸-胸外学科群,消化内科牵头的消化-普外-内分泌学科三个优势学科群;以及由血液科牵头的血液-肿瘤-影像-病理-检验学科群、妇产科牵头的妇产-泌尿-肾脏-生殖学科两个特色学科群。医院整合学科优势,成功打造三个国家级中心——高级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及创伤救治中心,成为沪西北地区的大型急诊危重症与疑难杂症综合诊治中心。建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美干细胞联合研究基地。拥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为代表的高水平专家队伍。承担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 计划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20 余项。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权威学术期刊。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上海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上海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奖等为标志的高等级科研成果。
同济医院作为一所百年传承的现代化医院,执着于精湛的医术,形成了具有同济特色的温馨“家”文化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健康传播文化。并以济人济世之心传医者之道,在历次重大抢险救灾、国际援助、扶贫帮困中发挥了同济人“同心同德同舟楫”的博大胸怀,将同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洒满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