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欧投资协定的影响和意义

毕马威中国 毕马威KPMG
2024-11-07



中欧完成投资协定谈判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12月30日,中国与欧盟举行领导人高峰会谈,共同宣布中欧投资协定如期完成谈判。自2013年启动,协定谈判历时七年、35轮,主要内容涉及市场准入承诺、公平竞争规则、可持续发展和争端解决等,是一个全面、高水平的双边投资协定。后续中欧双方将就文本展开撰写、审核等工作,尽快形成可供签署的法律文本,并加快推动双边内部批准程序。我们预期该协定有可能在2022年上半年正式通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欧盟各成员国之间(不包括爱尔兰)已经先后签订了国家间的双边投资促进和保护协定。但2009年《里斯本条约》生效后,外商直接投资被纳入欧盟共同贸易范畴,成为欧盟专属权限。由于欧盟法令高于国家法令,因此已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的法律效力受到影响,欧盟整体需要与中国订立统一的双边投资协定。此外,我国之前达成的双边投资协定大多侧重于吸引外资。而201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达2.2万亿美元,占全球总存量的6.4%,我国已经成为推动世界跨国直接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在此背景下同欧盟订立新的投资协定,也会为中资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中欧双方在投资方面潜力巨大。2019年中国和欧盟27国合计GDP达到30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34%左右。但相较于这样的经济体量,目前双边投资规模依然相对较小。2001年-2019年期间,欧盟对中国累计实际投资金额约为1,100亿美元,而中国对欧盟各成员国累计投资近940亿美元,仅占中国对外投资总存量的4.3%。协定的签署将有利于中欧加强投资合作、构建开放的经济秩序、推动全球化。

图1 欧盟在中国实际投资金额流量及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0》,毕马威分析

中欧投资协定对企业的影响

对企业而言,中欧投资协定将在投资领域、竞争环境、跨境并购、研发,以及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带来深远影响,值得关注。


扩大投资领域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焦点是投资领域的开放。此次中欧投资协定采取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是我国首次在包括服务业和制造业在内的所有行业以负面清单形式作出投资承诺,体现了与《外商投资法》确立的负面清单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中欧投资协定签署后,尤其有望对以下行业带来更多投资机会:



汽车

欧盟数据显示,其在华投资中有一半在制造业,并且28%集中在汽车行业。我国之前已经作出承诺,在2018年取消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2020年取消商用车的外资股比限制,并在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中欧投资协定将进一步加速汽车行业的放开。此外,新冠疫情期间全球众多汽车企业的产业链均受到防控措施带来的冲击,使企业重新思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性。而我国率先在全球范围复工复产,供应链韧性得到了检验。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高效的制造能力对汽车这类复杂的制造行业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尽管今年受到疫情的冲击,截至2020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长3.9%,远高于同期乘用车销量整体增速。巨大的市场规模也使得欧洲车企加大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投资力度。例如,11月初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华发布了两款电动车,其中国首席执行官表示,到2023年,大众汽车在中国推出的电动汽车累计数量将达到8款1。随着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我们预期欧盟在华汽车领域的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图2 欧盟在中国投资的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欧盟委员会,毕马威分析


金融

中欧投资协定将进一步加大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欧洲银行、保险、资管等金融行业在华业务有望迎来加速增长。在银行方面,截至2020年6月,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资产达到4.6万亿元,较2010年提升近3万亿元,但相比中资银行291万亿元的总资产,规模仍然较小。随着《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于2019年底修订完成,更多银行业开放政策得以落实,预期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将迎来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疫情后中国居民不断提升的保险意识和消费需求将推动中国保险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欧洲保险公司依托其成熟的业务体系,亦将在此过程中获得较大的发展机遇。而后续中国也将继续推进证券、基金市场开放,加强与其他国际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升金融市场流动性,进一步便利欧洲投资者对境内债券和股票的投资。


图3 外资银行在华资产规模及占比,万亿元

▲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

此外,中欧投资协定还将取消外资在重点城市投资私立医院的合资股比限制,有利于满足中国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和健康需要。同时,对于欧盟企业关心的计算机、云服务、生物资源研发、国际海运和空运、环保等服务领域,协定涉及的市场准入条件也有不同程度的放开,这将极大提升欧盟企业在华投资信心,扩大业务经营范围。

打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除了市场准入,外资关心的另外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公平的竞争环境。此次中欧投资协定首次包括国有企业和补贴透明度等内容。这些承诺将进一步营造法制化营商环境,增强在华企业投资信心。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巨大作用。中欧双方就涉及国有企业等关键问题达成共识,体现了我国对国企改革的决心和对开放的重视。此外,协定还覆盖标准制定、行政执法、金融监管等与企业运营密切相关的议题。这有助于中国市场营造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增强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高水平竞争将有助于推动国内市场改革,符合长期发展方向和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公平的竞争环境意味着国有企业、外资、民营经济等各类性质企业都面对同样的市场条件,这也有助于加强民营企业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推动跨境并购

2001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收并购欧盟成员国企业累计完成997笔,占中国全部对外收并购交易数的16.6%;累计金额达到1,683亿美元,占全部交易金额的16.2%。其中,机械设备制造业相关企业交易占据主体,累计达成151笔。累计成交金额方面,计算机、电子设备企业最高,为335亿美元,其次是汽车制造业的279亿美元。中欧企业合作也带动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如2010年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汽车,吸收了沃尔沃的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并助力其进军欧洲市场。


图4:2001-2020年中欧收并购交易行业分布,十亿美元

▲数据来源:Dealogic,毕马威分析


中国对欧盟企业收并购交易在经历过2016年的高峰期后有所回落,但随着中欧投资协定落地,未来中欧间投融资业务将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从中欧实力对比来看,欧盟在制造业技术的积累和生产的成熟度上具有优势,协定的达成将进一步打开中欧之间的投资壁垒,有利于中方企业扩大相关领域投资,加深中欧双方在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合作和学习,助力我国在高新技术制造业进一步发展。此外,新冠疫情对欧盟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吸引中国资本进入欧洲市场能有利于稳定就业,推动收入增长。同时一些优质资产可能有出售愿望,中方可以把握机遇,推动国际布局。


促进研发

知识产权保护是欧盟企业长期以来关注的话题。中国欧盟商会调查2显示,超过1/3的企业认为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利将影响其在中国开展研发。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外企在华研发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2019年中国法院共受理了48万宗知识产权案件,几乎是2012年的5倍。此次协议双方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几个方面达成共识,包括禁止在任何投资活动中加入强制性技术转让条款,同时提出要加强对商业机密信息的保护条款。


科技创新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十四五规划中也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未来战略的核心,政府对基础研究、核心领域研究的重视和支持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提升,将加大中国研发环境的吸引力,预期将吸引更多欧盟企业投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


助力可持续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协定引入环境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条款,相对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已经签署的经贸协定来看,这部分属于新的内容。加大环境保护、提高劳工待遇符合中国长期发展方向,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也有利于推动中国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欧双方将促进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投资,处理好吸引投资与保护环境和劳动者权益的关系,并遵守相关国际承诺。



加深区域合作,重塑全球化格局

欧盟很多国家仍面临疫情二次冲击。欧洲经济虽然较2020年二季度低位有所恢复,但复苏依旧缓慢。欧盟27国3季度经济较去年同期下降4.2%,服务业PMI持续处于收缩区间,贸易总量也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而中国尽管受到疫情的冲击,却率先从衰退中恢复过来,带动中欧贸易逆势增长。签订中欧投资协定,加深双方经济合作,有助于推动欧盟经济的复苏和中国高质量发展。


从长期发展来看,中欧投资协定将有利于推动区域合作,重塑全球化格局。近年来受地缘政治和疫情的影响,全球化进程放慢,国际环境发生了一些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势在必行。去年11月RCEP签署,加深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让亚太经济一体化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欧盟此次与中方达成协定,是中国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又一个重要突破。亚太、北美、欧盟三个地区合计GDP和出口均占到了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左右,是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三个引擎,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图5 全球主要自贸区经济总量和出口占世界比重,% 

▲数据来源:World Bank,WTO,毕马威分析


注释:

[1] 新能源战略加速落地 大众汽车ID.4完成中国首发,新华社,2020年11月,

http://www.xinhuanet.com/auto/2020-11/04/c_1126694583.htm

[2]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20,中国欧盟商会,2020年6月,

https://www.europeanchamber.com.cn/en/publications-archive/774/European_Business_in_China_Business_Confidence_Survey_2020


联系我们


康勇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电话:+86 (10) 8508 7198邮箱:k.kang@kpmg.com
曾远毕马威中国研究经理电话:+86 (10) 8508 4470邮箱:yuan.zeng@kpmg.com
*感谢实习生杨诚对本文贡献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2021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毕马威国际”)相关联。毕马威国际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 (中国) 有限公司 —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 香港合伙制事务所。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属于毕马威国际的商标或注册商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毕马威KPMG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