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物】劳模风采(十)——找水“愚公”布音乌力吉
鄂前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这片热土上,一代又一代先进模范人物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为鄂前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栏目继续介绍我旗获得全国、自治区、市、旗四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主要事迹,展现劳模风采,弘扬他们信念坚定,胸怀大局的崇高思想和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高尚品质,求真务实、纪律严明的优良作风和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劳模这一先进行列之中,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布音乌力吉是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阿拉太嘎查的一位普通牧民,1955年出生,全家4口人,有草牧场4300多亩,牛羊400多头(只),蒙古马20多匹、骆驼10多峰,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五畜兴旺、家庭和谐的模范户,他本人曾获得伊克昭盟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殊荣,并当选政协鄂托克前旗第七届、八届委员会委员。
位于鄂前旗西北部的上海庙镇是一个地广人稀、以蒙古族为主体的纯牧业乡镇,属于干旱、半干旱缺水的干梁草原地带,干旱少雨,风大日烈,气温差距异大,年降雨量仅为200毫米左右,阿拉太嘎查的牧户常年靠外拉水解决人畜饮水问题。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轻拂着刚刚解冻的神州大地。布音乌力吉一家便忙了起来,找沙寻石,筹集资金,联系打井队,开始打井找水。打井机器的轰鸣声在布音乌力吉一家及邻居满是希望和热盼中响了8天之后,给所有的人都泼了盆冷水,打出的井里没有见到一滴水,9600多元现金挖了个黑窟窿。但是他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对于打井找水这件事,他总是抱着一个必胜的信念。
光荫似箭,岁月如梭,一眨眼已到了1988年,在这八年中,布音乌力吉已累计花费5.4万元,先后打了9眼井,但都以失败告终,他也常常感叹“这水到底在哪里呢”?这年秋天,布音乌力吉又着手打第10眼井了,这次他格外小心,生怕又一次失败,出现让一家人伤心的事,同时也是信心满怀,毕竟已经找了9年水了。但是,大约打到10米深处时,钻头忽然出现了故障,打井队的负责人未按照操作规程,在没有任何安全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冒然下井排除障碍,就在这时井筒突然塌方将其压在了井里,经抢救无效死亡,第10眼井就这样流产了。随后从1989年到1994年布音乌力吉又打了5眼井,但最终还是做了“无用功”,在茫茫草原上留下了15个深浅不一的干井。
1996年的春天,布音乌力吉把家中能卖的东西都卖光了,并且四处举债,筹措了6万元资金开始打第17眼井,在打井的第10天,人们围住安装好水泵准备抽水的井旁,这时柴油机急躁地响起来,在焦急的期盼中,清流如碧的水从300米深的井中喷涌抽出,众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此时,布音乌力吉忽然双膝跪地,用双手捧起清澈的水,泪如泉涌,16年焦灼的期盼,16年血汗的负出,16年执着的找水梦,终于在这一刻连同井水、泪水一同释放了。苦心人,天不负!16年里布音乌力吉全家已累计投入15万元用来打井,在干旱的阿拉太草原上打出了甘如清泉的深井,实现了多少代人对水的渴望。
深井打成后,布音乌力吉没有把它当成赚取金钱的“宝贝”,前来拉水的乡邻都无偿供应。至此,周围7户人家、40人及1800头(只)牲畜饮水靠车拉的困难从此成为历史,每户人家年可节省拉水费用上万元。因为有了水源,发展畜牧业有了保障,布音乌力吉便开始搞划区轮牧草牧场建设,现在他有草库8处,人工草场2000亩,种植防护林带20亩,已累计投入20万元,并成为当地带头发展的模范户。布音乌力吉的“找水之路”诠释了一个普通牧民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他身上那股认准了就做下去的“愚公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大家都在看
【智慧围观】鄂托克前旗这个嘎查出名了,被命名“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纪实】为牧民补上精神”短板”——昂素镇巴彦乌素嘎查实施牧民素质提升工程纪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