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鲁迅先生这段跨越百年而来的话语,现今读之,仍发人深省。
青年,特别是当代的中国青年,其拥有的、象征的和所被寄予的,较之以往,比任何时代都要丰富、深刻。
百年沧桑,风雨砺变。新时代的中国,虽不再有当年民族孱弱飘零的彷徨,却也需要青年适时振聋发聩的呐喊。“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在物质供应极大充裕的当下,粥可立筷,日换三衣。我们没有在民族危亡时的身临体会,更别提饥餐漂橹的悲惨生活。所以我们就理所当然的两点一线?理所当然的庸庸度日?理所当然的漠不关心?“幸福不会带来任何教益,苦难却能改善人的性格”。从上世纪走来的人,他们不会从物质条件的好坏去判定一件事物,他们有着自己的衡量标准,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人、对事、对物,他们或当头棒喝、或歇斯底里,或真知灼见、或陈腔滥调,但就是这样,是他们那一代人建立了新中国,是他们那一代人决心改革、开放国门,又是他们那一代人带着我们进入新时代。于此,我们是否应该想到些什么?
“青年最富有朝气、青年最富有梦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力军当属青年,我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更好的实现了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这使得我们产生了超乎寻常的自信。但塑造我们的背景是,爆炸式的信息泡沫,正在制造一些偏狭的、激愤的、出格的人,让这个时代往“个性化”的路上狂奔。网络空间尤为突出,越来越多的人肆无忌惮、张口就来,美其名曰“舆论自由”,越来越多的人独善其身、人云亦云,坚决贯彻“门前扫雪”...沮丧、淡漠和懒惰充斥着这个空间...殊不知他们是在以个人主义蚕食、瓦解着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完全背离了青年一代所象征的一概美好。于此,我们是否应该说些什么?
青年的确是被寄予厚望的,我们的确是被寄予厚望的。个中期寄,不言自明。我曾一度划掉那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只想过好自己的一生。但是心中仍旧有声音不甘地嘶吼着,想从滚滚人流之中挣扎出来。“思想上过分的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当然也就丰满不了民族向上的羽翼,带动不了国家奋发的机器。于此,我们又是否该做些什么?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还在耳旁回响。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对想做爱做的事要敢试敢为,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理想变为现实。
青年,不必彷徨,当需呐喊。我们要喊出创新的想法,道出真切的感情,付出实在的行动。我们青年,要在结伴共同的行走中,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用自己的心洞察这个民族,用自己的手力助这个国家。我们应具有独立的思想、判断和言论立场,透彻的理解和把握,扫却遮在我们身心上层的那片薄雾,真正的认识到——我是青年,我还来得及呐喊,我的未来一定大有可为。
审计局 谢洋
鄂托克前旗智慧党建全媒体编辑部
大家都在看
总 编:思宝东
执行总编:贾文林
责任编辑:曹丽娜
美工编辑: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