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50他们正年轻》“求排片”:让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美美与共 | 人民锐见

梁言品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3-18

“我们恳请本周内每个城市能够有1-2家的影院能继续支持影片,并且能够有1-2场的黄金场……”9月6日,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发行方刊出一封公开信,呼吁院线能够支持排片,引发关注和热议。这是一部9月3日上映的纪录片。影片中,26位平均年龄将近90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面对镜头讲述了那段战火青春、那份热血使命,给观众带来触动内心的震撼与共鸣。

这部带有民族记忆的影片,一经上映,就赢下口碑,在豆瓣平台上评分高达8.7。然而,“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再次出现。有人观影后,不无遗憾地留言:“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片子,全场只有我一个人,虽然哭的很爽但为片方心酸。”“灯塔”专业版的数据显示,9月12日该片场次仅有2800余场,排片率低至0.8%。不少观众想看,而不少地方没有排片,成为这部影片的现实困境,也是发行方写公开信呼吁的原因所在。

市场的商业价值与艺术的公共价值,应该是一致的。客观来说,在多元丰富的院线及影片矩阵中,任何一部影片要想突围而出,赢得更多观众,除了影片质量以外,往往还受制于观众偏好、宣发营销、档期把握等因素影响。排什么片、排多少片、怎么排片影响票房、关乎收益,影片热度、观众偏好、市场空间、营销手段等因素,共同形成了排片格局。然而,人们担忧的恰恰是,因为种种原因,出现类似《1950他们正年轻》这样,口碑、质量与排片、票房的“倒挂现象”。

实际上,话题热度和票房数据,受到宣发、演员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观众的“用脚投票”。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网友会吐槽没有优质影片可看的原因。好看与好卖可以同向共赢,关键是好片有的卖、观众买得到。这需要院线有基于社会责任的商业逻辑和动态调整的排片逻辑,给那些可能会慢热的优质作品、给那些承载主流价值的良心之作,以更多更大的空间。

成熟的电影市场,需要尊重市场规律,也需要致敬文艺创作;呼唤高水准的创作者,也需要高素质的观影者。某种程度上,观众不是单纯的消费者,也是评价者和引领者,有选择作品的权利;院线同样不该是单纯的盈利场所,也应是涵养作品、引导审美的公共空间。影视创作者、发行平台与观众,是健康文化生态的共同体,也是繁荣文化市场的共同体。

影视市场讲市场,更要重文化;讲流量,更要重价值。特别是近年来,无论商业片还是文艺片,无论纪录片还是动漫作品,无论电视剧还是舞台表演,许多作品都在价值表达与票房市场实现双赢。《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大江大河》《山海情》《故事里的中国》《国家宝藏》……荧屏内外,激荡正能量、富有感染力的好作品,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也走进千家万户、流入大众内心。实践表明,高完成度、高体验度、高共情度、高传播度的艺术作品,会彰显应有的美学效果,也会让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美美与共”

《1950他们正年轻》中,有些“老兵”已经逝去,而作为历史的记忆与民族的精神,他们永远都在。现代社会的文化市场、艺术空间,理应给这样的作品更多机会,不能让创作者的心血和文化作品的社会价值付诸东流。通过各方努力,跨过叫好与叫座的“鸿沟”,影视市场才不会以票房和利益为唯一导向,创作者的文化坚守与观众的欣赏品位才会得到尊重,这才是真正的产业成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