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水木道》《清华零点后》《未来归来》……刘西洋:用影像讲述清华故事
再见清华,你是我一生的骄傲。
法学院本科生,
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在校期间拍摄了多部以清华为主题的优秀获奖短片,广受好评,全网累计播放量过亿,多次获央视、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媒体转发和报道,曾获2018年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
刘西洋
清华7年,给了我追求梦想的可能与勇气;
我用影像,讲述了清华的一个个故事与脸庞。
7年前,面对大大的校园,会时常找不到路;
7年后,每一个图书馆,每一间教室,
每个深藏地下的高端实验室和食堂火热的后厨,
都有我拍摄过的画面和回忆。
真的像家一样熟悉了,怎么会舍得离开呢。
重走一遍校园,一切依旧美好,
一切却又有了独一无二的意义。
✿
告别明理楼与宏盟楼,在这里我接受了本科与研究生的学习,幸遇恩师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习正义与思辩的价值,探讨人对社会的责任,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
告别清华电视台,告别如同家人的老师们。本科期间我每周都会播报《清华新闻》,怀着敬畏之心,一点一滴开始了解这座园子。
♤
告别紫荆学生公寓,那里曾是最好的朋友们高谈阔论的地方。我们不聊工资与房子,但一定有文史哲、宇宙与异想天开,还记得两个朋友曾因一个法理问题而争得不可开交。那里简单的床铺和走廊有着理想主义的光辉。
清华大学紫荆公寓
✿
告别六教。在A区大厅里,我与同学们组织和拍摄了《我和我的祖国》快闪,广为传播,在场师生对祖国的热爱都洋溢在每一帧画面里,感动无数人。
(点击图片可跳转至链接)
♤
告别清芬园,它对我来说已经不仅是一座食堂。拍摄记录片《清华零点后》时,我结识了那些原本每天相见却并无交集的师傅。香锅阿姨还是每次都抓多,包子窗口领班支立眀大哥还是会每天晚上和自己的小女儿视频。年初他的弟弟出了车祸,我和研究生会的同学一起为他募捐,共度难关。无论是师生还是工作人员,都像家人一样的感觉了,因此,我将饮食中心的微电影命名为《家》,在今年校庆推出,欢迎校友“回家吃饭”。
(点击图片可跳转至链接)
✿
告别情人坡,这片阳光下闪耀的绿地是青春岁月最好的意象,我在这里拍摄过许多美好画面。从今年拍摄的清华海外宣传片回溯到刚入学拍摄的《作邻友舍》,都是我珍贵的回忆。
2019清华海外宣传片截图
(点击图片可跳转至链接)
☾
告别二校门,它作为标志性建筑出现在许多画面里。拍摄《水木道》那晚,我们把发电车开到了它后面,用灯光和烟雾打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酷炫二校门。那是12月的凌晨,握着摄影机的手冻僵了,但在记忆里可算是最热闹的一个夜晚了。
✿
告别水木清华。三年前,在那里的楹联下与荷塘前我创作了第一个10万+的作品《清华See You Again》。那会儿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拍摄却不会觉得累,只是不想错过晨光下的美景。
☾
告别图书馆,这里是曹禺写出《雷雨》的地方。在他当年的书桌前,我采访过92岁的潘际銮院士和他的妻子李世豫,他们追求卓越、奉献一生的精神令我震撼。
♤
告别大礼堂。这座建筑见证了太多历史。1935年冬天,南下抗日宣传自行车队成立,车队唯一的女生吴瀚从这里和大家一起出发。今年这位清华人已经105岁了,在拍摄纪录片《自行》时,她虽已不能讲话,却将我的手紧紧握住,温暖又坚定。
☾
告别校河。这里春绿秋红,如岁月静淌,有时还有鸭子游过。有次拍摄,我还不小心掉进了工字厅前的一条支流,所幸水不太深,但也是“有趣”的回忆了。
校河秋景
✿
告别那些遍布清华每个角落的实验室。清华有着无与伦比的科研环境,作为一名文科生,我有幸通过摄影机一窥其中的奥秘与绚丽。光与影,电与火,这里有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浪漫,非常酷。
♤
告别清华学堂。这是最古老的学堂,也是每年校庆校友签到的地方。在校庆献礼片《未来归来》里,我设计了52级校友和12级校友两个“2字班”相见的画面。2字班,将会是我永远的烙印。
☾
告别综合体育馆。无数次我曾手持话筒站在舞台主持晚会,在台下用摄影机记录,也从校长手里接过学生年度人物的奖杯。清华给了我创作的灵感,更给了我人生道路上最大的鼓励。毕业后,我选择在北京创办影视传媒公司,用影像的力量影响更多人。
这就是我眼中的清华,每个风景背后都有着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故事,一个又一个鲜活的面孔,恩师,挚友。
从人生的维度来说,大学生活只是一个阶段,我们还需不断前行;但仍难以割舍的是,这里是一切开始的地方,追梦沿途留下太多风景。
很荣幸,这里有过我写的故事。也期待,有更多故事在园子书写下去。
文图|刘西洋
编辑|张静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