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旭 邱勇:在共和国的旗帜下谱写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壮丽篇章

陈旭 邱勇 清华大学 2020-01-27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在共和国的旗帜下,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普及化,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等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华大学始终自觉把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宏伟事业之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探索具有清华风格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发展道路,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着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服务国家工业化建设,

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

每一所大学都有深厚的民族根基,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清华大学由一所综合性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致力于培养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全校师生员工满怀豪情投身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道路,努力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学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引导广大学生登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三层楼”,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开展“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注重因材施教,创立了“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号召学生“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努力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学校坚持教师是“高等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把当时清华的108位教授、副教授称为“一百单八将”,认为富有科学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是清华的稳定因素”,并积极做一些著名教授入党的培养和发展工作,引导广大教师在又红又专的方向上实现“两种人会师”。


学校强调“清华大学不仅是一个教学的中心,同时要成为科学思想的中心”,创办了原子能、无线电等一批国家急需的新技术专业,积极参与“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完成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设计,成为我国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1959年9月,毛泽东同志视察由清华师生负责设计的北京密云水库时,充分肯定了清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做法,认为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好经验”。


清华大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人才。1999年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4位曾在清华工作或学习。


乘改革开放的春风,

吹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号角

一所大学只有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奋进,才能不断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境界,成就一流的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着眼世界教育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逐步明确了新时期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完成了由多科性工业大学向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的转变。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清华工作汇报时,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扩大派遣留学人员,要大胆地派,要成千上万地派。我国向美国派遣新时期第一批52名留学人员中有9名清华教师。1985年,学校在第七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的十年,是把清华大学逐步建设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发展阶段。”1993年,学校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提出到2011年即建校100周年时,争取把清华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1998年,党中央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实施了“985工程”,清华大学首批得到重点支持。清华大学紧密结合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形成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激发了全校师生员工投身学校改革发展的热情。


清华大学全面推行学分制,调整本科专业学制,开展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实行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实施“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了研究型教学、探究式学习、国际化交流为支撑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鲜明育人特色,在实践中确立了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积极引导广大学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先后设立“学术新人奖”、“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和“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现代大学发展的人事管理制度,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完善综合学科布局,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培育新兴学科,促进学科交叉。确立“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积极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多渠道、高层次、实质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延揽海外名师,通过联合培养、学生交换、主办国际会议等多种形式显著地促进了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校园建设,学校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清华大学为改革开放事业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取得高温气冷堆等一大批先进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重大步伐、取得显著成绩。


建功立业新时代,

奋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大学更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断有新作为、新担当。


新时代的开启之年正是清华大学新百年的开启之年。站在新百年的新起点上,清华大学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一流,坚定地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2016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向清华大学105周年校庆发来贺信,指出“清华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殷切希望清华大学“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面向世界、勇于进取,树立自信、保持特色,广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坚持正确方向,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清华大学党委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优良传统,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2017年,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与“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紧密衔接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即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2030年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2050年前后成为世界顶尖大学。学校不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2018年,学校召开全校党建工作会议,制定《关于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的意见》及配套实施分工方案,确保学校党委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实施“强基、先锋、领航、领雁、智慧、保障”六项工程,有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完善“双肩挑”干部制度,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持续深化巡视整改,认真开展校内巡察,强化执纪问责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2017年,清华大学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2018年,清华大学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和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坚持立德树人,广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清华大学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建设高质量思政课慕课,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以党建为龙头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学校确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建设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全面实施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以提升创新精神和职业胜任力为重点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坚持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努力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明确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建立了以分系列管理、准聘长聘制度为核心的教师队伍管理体系,持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推动高水平教师上讲台,强化各级党组织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把好政治关、师德关。201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评价说:“一所大学和她所培养的人才,在一个大国自强和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放眼全球,也是少有的精彩!清华大学不愧为引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


坚持服务国家,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清华大学着力加强原始创新能力,聚焦“卡脖子”问题、“硬骨头”项目精准发力、艰苦攻关。主动请缨建设实体性的航空发动机研究院,致力于解决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关键核心问题。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出台教师跨院系兼职制度和交叉学科学位授予制度,设立了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大数据研究中心、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医工交叉研究院等七个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以及未来实验室和脑与智能实验室两个实体实验室。学校深化同深圳的全面战略合作,成立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着力推进高层次的国际合作、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实践。成立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参与共建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市、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合创建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积极服务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深入开展对口支援青海大学、新疆大学工作,对口帮扶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工作。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学堂在线作为学习者规模全球第二大的慕课平台,成为了我国与国际平台慕课输出与引进的主要枢纽。2012年以来,清华大学作为第一单位获得国家三大奖6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2项。


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2014年,清华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启动综合改革,旨在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探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模式。学校以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攻坚任务,持续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动党政机构改革、职工人事制度改革、后勤综合改革和资源管理模式改革,坚持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进一步推动20212030校园总体规划工作,形成了人文、绿色、开放、智慧的规划理念。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自我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建设,深入实施文科“双高”计划,制定实施工科“双T”计划和理科“双E”计划,不断提升学科建设质量。制定实施学校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战略,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创新人才,开展服务中国和世界的高水平研究,深入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学校先后在美国西雅图成立全球创新学院,在意大利米兰成立中意设计创新基地,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成立东南亚中心,在智利圣地亚哥成立拉美中心。创立苏世民书院,致力于培养理解中国的全球未来领导者。连续八年成功举办世界和平论坛,与国家发改委联合举办“一带一路达沃斯论坛”,发起成立亚洲大学联盟,倡议成立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清华大学以更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的竞争与合作,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努力在全球发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声音。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顾清华大学70年来的奋斗历程,我们愈发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的改革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必须牢记初心使命、立足育人根本任务,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勇于开拓创新,必须扎根中国、面向世界,必须紧紧依靠全体师生员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学只有在服务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才能成就一流的高度。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共和国的旗帜下谱写出更加绚烂的清韵华章!


图 | 朱湘桂

排版 | 李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