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过瘾!”点击查看「清华课堂故事」
上课啦,上课啦!
清华如期开学第一日
老师跟同学们准备充分
第一天的在线教学内容
十分丰富
“终于上课喽!”
“真过瘾!”“参与度高!”
“纷纷好评”“认真做笔记”
……
经过这一天的学习
清华师生收获满满
让我们看看
今天的课程都有哪些
有趣而记忆深刻的
故事吧
教师故事
孙宏斌:这堂课上得很放心、很过瘾!
“上了二十多年课,我从来没这么紧张过。昨天晚上一口气为今天设了7个闹钟,第1个闹钟是起床的闹钟,第2个闹钟是提前20分钟启动设备的闹钟,第3个是上课铃,第4个是下课铃。我下午第一堂课在一点半,所以又提前20分钟启动设备闹钟、分别定好上课铃和下课铃。”
面对首次如此大规模、异地、互动、分散的在线教学,国家级教学名师、电机系教授孙宏斌用2周时间不断摸索、反复打磨给出了一张在线授课的17条操作清单,包括技术准备、课程内容、着装安排等方方面面,在校园内广为流传。他还贴心地为同学们设置了学校的上下课铃声。声音和图像稳定和流畅,学生、助教、听课老师一个不落,《能源互联网导论》第一课经受住了考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孙宏斌最初的担心变成了放心。课上,他请全体同学为因疫情去世的同胞默哀一分钟,“全国人民心心相连,大家都希望抗击疫情早日成功,同时下一代能上好课”。
《能源互联网导论》第一课
不会就学。两周时间里,孙宏斌从一名在线教学的“小白”变成了“达人”。装软件、做嵌套、三次课堂实测,他将视频会议与雨课堂相结合,既保证了技术的可靠性,也保证了互动的流畅性。弹幕、单选、多选、投票和主观题等互动方式都出现在了第一堂课中,操作中没有感觉到停滞,100%成功。其中对主观题“学习本节之后对能源互联网有什么新的理解”限时4分钟的回答,由于同学们参与度非常高,孙宏斌短时间内都翻不到最后一页。高回答率、高正确率,学生的专注、课程的质量远超乎了他最初的想象。一开始的顾虑不见了,孙宏斌觉得自己对在线教学这件事很“上瘾””。
“它确确实实在解决教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痛点——过程管理和师生互动。”孙宏斌说道,“我以后还会继续尝试使用,因为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过多的教学内容输出,将中心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如果课程设计良好,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第一次尝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让孙宏斌更有信心上好接下来的课程。未来,他将继续着力于课程进度控制、课程内容瘦身,以高效传达给学生最重要、最关键的知识,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和环节设置保证学生回答和思考的迭代。
电机系孙凯教授以“旁听生”的身份学习了《能源互联网导论》第一堂课,他说道:“很激动,也很受触动。印象很深的是孙老师将课程思政融入了教学过程,特别是一开始倡议师生一起为全国新冠病毒疫情中的逝者默哀一分钟。这不是‘规定动作’,但对学生和老师触动很大。一分钟时间虽然不长,但一是悼念逝者,二是正好让同学们沉下来心来,思考一下在国家危难之际,我们为什么学习,应该怎么学习。”
“学校鼓励、技术支撑、痛点存在是教师决定是否继续使用的三大要素”,孙宏斌期待雨课堂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期待雨课堂与专业的视频会议系统合作共赢,允许对可以下载的课堂内容进行二次编辑等问题,让17条的专业操作清单变成傻瓜式操作。
王琨:往年第一次课 vs 今年第一次课
经管学院副教授王琨分享了以下上课感受:
往年的第一次课,打印好课程材料、教材教案进教室,告知学生们课程中不可以看手机、不可以看电脑;
今年的第一次课,在微信群里面发课程邀请码,提醒同学们准备好手机准备好电脑开始上课。
往年的第一次课,提前10分钟到教室,上课铃响了还有可能看见有学生进教室;
今年的一次课,提前30分钟进入雨课堂,马上就“进来”了很多人,课前20分钟就差不多来齐。
往年的第一次课,看得到每位同学,但是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头一次见面大家还挺腼腆。
今年的第一次课,未见其人,只“闻”其声,而且声势还挺大。弹幕上,同学们及时反馈,投票中,用统计结果说话,再来几个限时回答的单选题、多选题、主观题,虽然看不到大家,但是比起在教室里,互动一点也不能少。
往年的第一次课,下课同学们就走了。
今年的第一次课,下了课,还留下了这么多甜蜜的问候。
谢谢同学们,直播上课虽然挑战重重,因为有你们而精彩不断!
刘知远:激发刨根问底的兴趣和意愿
在线教学互动性是难点,对于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说,如何结合在线教学形式进行有效调整?
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基础站》课程上,计算机系副教授刘知远架起了两台电脑,一台授课,一台实时监测微信群,一边讲课一边“解惑”。
他还设置了互动页面,让同学们随时在共享屏幕上写下课程感受,激发大家刨根问底的兴趣和意愿。
课程结束后,大家纷纷好评,看看都有哪些感受呢?
刘知远的共享屏幕
学生故事
冯玥:在“沉睡中的”新疆醒来,进入课堂
在收到“延期开学、如期开课”的通知后,一向作息规律的社科学院国际政治系八字班的冯玥同学开始为上课起床“犯了难”。
冯玥的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乌鲁木齐,与北京虽然共用同一个时间,但日出却晚了2个小时。当清晨洒满阳光的清华园敲响上课铃时,乌鲁木齐还在等待破晓的来临。
为了配合学校的教学安排,冯玥全家都被动员起来调整“时差”。“我和家人说好,以后午餐和晚餐的时间都会提前大约两个小时。”今天上午9点50分,冯玥上了本学期第一节课——吴大辉老师讲授的《原苏联东欧地区研究》。“早上开始上课的时候,我父母都还在睡觉。所以我就喝一袋牛奶,下课后准备吃午饭。”冯玥笑着说。
冯玥组合使用了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参与课程
第一次在线上课既惊喜又有趣!“课堂上,吴老师用腾讯会议传输音频,用雨课堂传输课程PPT。在正式上课前几天,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进行过多次直播测试,提高了在线平台使用的熟练程度。”下课后,冯玥兴奋地评价这次线上学习“初体验”:“很顺利,非常通畅!”
明天早晨,冯玥还将上一节《全球环境问题与管理》的自主发展课程。这节课将从8点上到9点35分,明天乌鲁木齐日出时间约为9点04分。“可能上着上着,天就亮了。”冯玥说。
日出前的乌鲁木齐(摄于上午8:30)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冯玥可能将常常在“沉睡的”乌鲁木齐中醒来,这或许将会成为她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学期里的独特记忆。
向舶玉:坚持学习,奋发图强
来自武汉的向舶玉正在家中书房阅读一篇名为《四溴双酚A对翡翠贻贝的亚慢性毒性效应》的硕士学位论文,为今天下午开展的课题组第一次组会做准备。作为一名研一的学生,在刚进入清华的第一学期,她就要与家乡并肩站在抗疫的前线,共同对抗病魔。
向舶玉表示,感谢学校老师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将始终牢记作为一名清华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即使身在疫情的中心,依然要坚持学习,奋发图强!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材72班:在家上课也要好好记笔记
2月17日,材料学院材72班的同学们迅速进入上课状态。不到8点,遍布全国各地的同学们就提前进入班主任汪长安老师的《结构陶瓷材料及其应用》课堂。汪老师备课充分,讲授细致,同学们也听得很认真,收获颇丰。看他们的笔记就知道了!
赵泽群:与身处不同国家的40多名中外同学上课
坐标广东,今天上午10:50,苏世民书院的赵泽群同学正在上潘庆中教授的Leading Issues in the Global Economy课程。赵泽群通过视频会议软件开启了新学期第一课,参与课程的有身处不同国家的40多名中外同学,他们克服时区差异,共同讨论全球经济议题。
你今天有哪些上课体会和感受?
快来分享你的课堂故事吧!
清华湖北籍教师直播3次哽咽,课堂被怒赞!
清华教师正在讲课,但讲台下空无一人
清华教师升级“十大神器”,上课力满格!
点击查看👆
文字 | 张静 甘泽霖
编辑 | 苑洁 赵姝婧
特别感谢提供素材的各院系老师和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