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人全部成功保研!清华这个班级很“能打”
我们今天分享的故事
是一个真的很 “能打”的班级
清华自动化系2016级本科生5班的成绩
(即 “自65班”)
他们连续两年在自动化系2016级中
平均成绩保持第一
被选为清华大学“无人监考”试验班级
全班除1人选择出国深造外
25人成功取得
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即使在清华
这样的班级也实在少见
除了专业成绩硬
自65的同学们
还把活跃的身影留在多样的舞台上:
参加国际空中无人机大赛等科技竞赛
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锻炼
进入学生组织或社团服务
参与无偿献血和集体支教等
成绩过硬,发展全面
每个人都好学又 “能打”
真正是 “别人家的班级”
但是,这个班刚入学时其实并不冒尖
很多同学也经历过严重的挫折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班级共同进步的奥秘吧
自 65 班级合影
01
寻找班级集体学习好方法
四年前,初入清华园,自 65 班的同学们也曾因学习模式的转变而感到不知所措。
“老师围绕什么叫实数域、域的八条定义等,足足花了三节课的时间。宣布下课的时候,我有点迷惑。如何更快速全面地掌握知识?考试如何考?”
高崇凯对他四年前听的第一堂微积分课依然记忆犹新,这些新知识的“扑面而来”,对他来说实在有些抽象。
当时,自 65 班的不少同学都曾遇到类似的学业适应问题。他们习惯了高中重视细节和解题方法的教学模式,面对大学的新模式、新挑战,一时很难迅速接受。
对于这个问题感触最深的,非杨震莫属。
自动化系 16 级博士生杨震,是自 65 班当时的辅导员之一。作为“过来人”,他很清楚打好基础对于大一新生的重要性。面对众多同学的学业适应问题,杨震建议每个班的班委积极组织集体自习。
集体自习在清华并不是新鲜事物,杨震读本科时,班委也组织过大范围的集体自习。活动的初衷,便是为同学们提供一个互相讨论的平台,“众人拾柴火焰高”。
然而,时任班长康书博发现,单纯的集体自习效果并不好,同学参与其中的热情不高,成绩也没有显著变化。
在一次全体班委参加的座谈会上,他向杨震提出了异议:“大家只是找个教室一起在那坐着,自习完就散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座谈会后,杨震给康书博留了一项 “作业”:“希望能从班级自身特色出发,找出解决同学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的好办法。”
最终,康书博成功了。
通过与班委们的多次讨论,改良了传统的集体自习模式。正是这次改良,改变了自 65 班的“发展轨迹”。
02
迷茫后的 “真香时刻”
康书博找来了班里各科成绩优秀的同学,让他们作为“带头人”,组建了各学科的总结小组。每天晚上,总结小组成员们都会在班级微信群中分享自己总结的课程内容。
自 65 班每周末的集体自习,也不再是“坐在一起写作业”了。首先,总结小组成员上台详细讲解过去一周学习的知识点,同时解答同学们的各种疑问。随后,同学们再回到座位上各自完成作业。
总结小组每天分享的课程内容总结
改良后的集体自习,刚开始时还是遭到了冷遇。
比如,在加入“总结小组”之前,班里的柳清泉同学并不觉得班委们的“新政”会对他的学习产生很大影响。看到总结小组每天细致地总结知识点,他觉得,大学阶段并不需要像高中那样充满仪式感。
“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每天下课后坚持去自习,晚上十点回寝室,一样能学好。”
然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的惨败令他改变了主意。
“我当时想了很多,真的想了很多。我觉得我自己时间也没少花,但是我的成绩就是下降了。所以考试后我很惊讶,也很怀疑人生。”
柳清泉决定加入班级的总结小组,作为一次自救的尝试。
经过一段时间的亲身体验,柳清泉发现,小组成员们之所以愿意在总结工作上投入大量时间,并不是因为班委们的“威逼利诱”。
“以前我自习的时候,看到一个比较生僻的知识点,觉得这个东西肯定不会考,就不管了。但他们让我来做总结,我必须弄清楚一些细节才能上得了台,这时候我会发现,哦!原来我有这么多的知识漏洞!”
自 65 班的一次集体自习
尝到“甜头”的不仅仅是总结小组的组员们,参加集体自习的其他同学也是如此。即使台上站着的并不是老师,但集体自习的气氛丝毫不输平时的课堂,甚至更加热烈。
“回答问题的人有时感受到一些提问确实击中了要害,同时也帮助了他,大家乐于解答,也自然不会羞于提问。”曾因微积分而不知所措的高崇凯,在坚持参与集体自习后,同样感到收获巨大。
“通过来回交流,你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新的思想像是瞬间迸发出来了一样。”
支教期间班级同学依然保持集体自习的习惯
大三开始,由于专业课较多,难以确定时间组织大范围的自习,自 65 班的同学们便将集体自习的部分阵地转移到了宿舍。
为了方便在自习时随时讨论,几乎每个寝室都买了白板,挂在桌边。
柳清泉寝室里的白板
柳清泉相信,在这样的环境大家一起进步,比起把别人甩在身后要好得多。
“热火朝天的讨论氛围很好,大家会认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更会愿意加入其中。久而久之,自然会发现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对自己的帮助。”
黄瑞在清华学风建设大会上发言
黄瑞同学曾经担任自 65 班的班长。去年,她曾代表全班同学站在清华大学学风建设大会的讲台上,向全校 3000 多名参会代表分享班级的成长历程和建设经验:“我们的班级充满凝聚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这个温暖的家庭中得到成长。我想,无论未来我们走向何方,‘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清华学风,都将是激励我们一生的力量源泉。”
03
创造一个良性循环
康书博想做的,是为全班同学们创造一个良性循环,让大家敢于助人、惯于助人、乐于助人。
“虽然每个同学的追求各有不同,但是我很感谢班级的学习氛围对大家的鞭策。”柳清泉说,“我们班里共同最重视的,还是学习。”
作为见证一切的辅导员,杨震坚信 “事在人为”。
“班级中的一些有影响力的同学很重要,他们的才华与能力在第一个学期,甚至是在军训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来了。他们对其他同学一定会带来正能量的,并促进其他人共同成长。”
杨震觉得,辅导员的工作之一就在于发现并培养这些同学。
他还记得,有一次在食堂遇见柳清泉,便拉上他一起聊天,询问他目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乐于倾听,善于沟通,杨震希望自己对同学们的引导尽量在生活化的碎片里完成。“你要真诚地从帮助他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去命令他。虽然这么做不一定能实现所有目标,但你一定要相信他们。”
好在,他当初定下的目标,自 65 班早已实现,并且做得很好。
没有 “屠龙宝刀”,也没有 “独门秘籍”。求真、团结与信任,就是这个班级的成功奥秘。
今年,自 65 班的同学们即将毕业。衷心祝愿他们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也希望这样美好的班级,清华内外,越多越好。
往期回顾
清华,我们回来了!
清华大学2020年招生宣传片《追光少年》发布!
两会之声·清华 | 邱勇:“后浪”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一代人
点击查看👆
来源 | 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乐学”公号
编辑 | 赵姝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