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等奖!14项!

李婧 孟宪飞 牟蕙 清华大学 2022-03-30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近日举行

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最高科学技术奖

学校15项优秀科研成果获奖

包括一等奖2项


自2011年度到2020年度

十年间

清华大学

共有2位教授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

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研院教授王大中


此外,这十年清华大学累计

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86项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0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39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7项

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首位

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

或第一完成人累计获奖95项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7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34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4项

包括14项一等奖


14项国家科技三大奖一等奖

在获奖当时

为从零到一的基础研究

为国民经济主战场和国际市场占有率

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安全与便捷

贡献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们带你一一了解——


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你可以在“神七”舱外航天服上找到它


项目名称

有机发光显示材料、器件与工艺集成技术和应用

主要完成人

邱勇、段炼、王立铎、张德强、高裕弟、李银奎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为新一代显示和照明技术,是各国激烈竞争的科技制高点。历经12年的研究,该项目发明了活泼金属前驱体电子注入材料,降低了注入势垒;发明了双极性电子传输材料,迁移率提高了两个量级;发明了长寿命、耐高温、抗干扰的器件结构;发明了高纯材料和高精密器件制备技术。本项目突破了OLED高效率、长寿命、高精密制造的技术难题,相比国外产品功耗降低40%,寿命提高两倍,自主设计、建成了国内首条OLED大规模生产线,产品成功应用于“神七”舱外航天服。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49项,其中国际专利7项,完成一项国际标准、两项国家标准和一项军用标准的制定。项目为发展大尺寸OLED电视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国显示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看得最逼真的裸眼3D


项目名称

立体视频重建与显示技术及装置

主要完成人

戴琼海、季向阳、刘烨斌、曹汛、戈张、杨艺



立体视频是新一代信息获取、传播与显示的前沿核心技术,具有高沉浸感、宽视场等特点。该项目围绕立体视频重建与显示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授权发明专利51项。创建光照-视角协同采集装置,发明光度立体多视角配准方法,突破运动周期性限制,率先实现自由运动对象的立体视频光照重建;发明全自动无标记点运动捕捉与纹理驱动立体视频合成方法,率先攻克了复杂对象运动映射的任意视角立体视频合成难题;发明了二维到三维视频转换的多元信息融合的深度计算方法,研制了“清立方”立体视频转换芯片和装置;发明了无莫尔纹裸眼立体显示方法及装置,解决了宽视场逼真裸眼立体显示难题。关键技术授权应用于Sonic、东芝和索尼等企业,获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筑牢大跨建筑内部的安全屏障


项目名称

大跨建筑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新技术及其应用

主要完成人

聂建国、樊健生、陶慕轩、张振学、温凌燕、卜凡民



该项目针对传统大跨重载结构的问题和不足,发明了新型大跨组合楼盖结构、组合转换结构及其关键配套技术,并通过系列试验、理论分析和工程应用,攻克了这些新型结构的优化构造形式、空间受力机理、组合节点构造、负弯矩区混凝土板抗裂等关键技术难题。发明的新型结构相比传统结构,自重、用钢量、截面高度等降低20%~60%。该项目技术发明成果被国内16个大型设计院直接采用,成功应用于武昌火车站、山东滨州会展中心、安徽饭店B塔、某航天发射塔、北京大屯路下穿隧道等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50余篇,并被国家行业标准所采纳。项目成果有效解决了制约大跨组合结构体系发展的“连接”和“抗裂”两大难题,实现了组合结构从构件层次到体系层次的跨越,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在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地下结构和国防工程等领域已得到大量的推广应用。



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力学问题的解密大师


项目名称

大型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力学试验系统研制及应用

主要完成人

张建民、张嘎、胡黎明、侯文峻、冯大阔、张雷



结构与土体接触面是各类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基础性难题和安全控制的薄弱环节。该项目研发了大中小型成套接触面力学试验设备、精密测试技术、数值模拟技术和试验成果数据库四方面的系统成果,提出了由整机真三维接触面加载技术、高精度接触面法向控制技术、接触面位移变形精密量测技术、柔性接触面及多功能测试技术和系列化接触面数值模拟技术等五项技术发明,已应用到高坝、建筑、港航、高铁、地铁、海上风电等国内外大型工程及5部设计规范修订,为接触面力学行为的测评提供了基础性技术平台,使接触面力学行为的测评实现了从以往的半经验到科学、合理和精细化技术水平的跨越。



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国家打私、反恐及国防装备检测的移动“透视眼”


团队名称

清华大学辐射成像创新团队

团队成员

康克军、陈志强、唐传祥,程建平、陈怀璧、李元景、刘以农、李荐民、李君利、黄文会、张丽、李玉兰、王学武、赵自然、肖永顺



清华大学辐射成像创新团队始创于1995年,一直面向国家安全重大需求,解决其中的辐射成像科学与技术问题,取得了加速器辐射源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大型装备缺陷辐射检测技术等多项标志性成果,为国家打私、反恐及国防装备检测等提供了高科技手段。形成的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主导编制了国际标准,成为“中国创造”的典型。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及多项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团队倡导集体创新,坚持学术探索与转化应用密切结合,鼓励创造实实在在的效益,成功实践了“带土移植、回报苗圃”等创新的体制机制,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范例,既培育了国际领先的高科技企业,又支撑了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还为国家重点单位培养了大批人才。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首个由中国人推动的计算技术


项目名称

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完成人

张尧学、周悦芝、林闯、任丰原、王国军




该项目提出的透明计算新网络计算模式以及超级操作系统(MetaOS)打破了统治计算机体系结构60年以上的冯·诺依曼结构,把单机计算的资源管理扩展到网络计算,改变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全控制体系,提高了系统安全性,并可形成从终端到网络应用的新产业链,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得到国内外学者和产业界的跟踪研究,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让地面数字电视国际标准认可的中国方案


项目名称

DTMB系统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主要完成人

杨知行、潘长勇、宋健、王劲涛、戴书胜、黄浩东、叶进、余雷、张超、杨昉、王军、王昭诚、彭克武、张彧、骆训赋



该项目属广播电视工程技术领域。在地面数字电视系统中,电视发射台覆盖数十公里半径的范围,电波传播的多路径造成复杂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环境。该项目继节目编辑和信源编码之后,对数字电视信号进行信道编解码、调制解调、发射接收等地面传输技术处理,解决了传输效率与可靠性问题。目前,DTMB标准已在我国实施,覆盖全国过半数人口。其接收规范已标配到国内销售的电视机,广电部门正在开展全国覆盖工程建设,项目创新技术和产品具备可持续发展性。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12项,发表学术论文282篇,出版著作7本。通过理论创新、技术突破、标准制定、产业化到工程建设,最终实现了DTMB标准及其产业的国际化,并在第一代四大同类国际标准中取得“技术领先”的评价。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95%

世界洁净煤发电技术领域的中国贡献


项目名称

600兆瓦(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开发、研制与工程示范

主要完成人

吕俊复、徐鹏、肖创英、胡昌华、聂立、苏虎、马怀新、陈英、刘吉臻、杨海瑞、胡修奎、郑兴胜、李星华、杨冬、岳光溪



项目属动力电气与民核领域。超临界循环流化床具有高效低污染双重优势,我国有重大需求。项目研究团队系统突破了超临界循环流化床从300兆瓦亚临界自然循环跨越到600兆瓦超临界强制流动带来的巨大的理论及工程挑战,揭示了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的原理,构建了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理论和关键技术体系,研制了世界上容量最大、参数最高的60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建成了世界首台60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示范工程,实现了国际燃烧界把CFB发展到600兆瓦超临界的梦想,国际能源组织认为是国际CFB燃烧技术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是洁净煤燃烧技术领域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拓扑量子物质领域近二十年最重要的实验发现


项目名称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

主要完成人

薛其坤、王亚愚、何珂、马旭村、吕力



该项目属于凝聚态物理学领域。实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该领域的重大科学目标之一。项目组深入研究了拓扑绝缘体薄膜的分子束外延生长、拓扑表面电子态和调控、磁性拓扑绝缘体的制备及其机理,最终首次实验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发现已被国际多个实验室重复确认,被2016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霍尔丹列为拓扑量子物质领域近二十年最重要的实验发现,是建国以来我国物理学家发现的一个重要科学效应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帕金森患者自如行走的治疗“魔法”


项目名称

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

主要完成人

李路明、张建国、郝红伟、马伯志、姜长青、文雄伟、郭毅、余新光、孟凡刚、凌至培、王伟明、胡春华、张凯、加福民、刘方军



项目属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脑起搏器通过直接刺激大脑核团,能够显著改善多种脑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技术难度大,是典型高端医疗器械。项目历经17年,自主突破核心技术,打破美国独家垄断,并攻克帕金森病步态障碍治疗、充电安全、电极断裂和远程程控等世界难题,实现全球引领。获6个三类注册证,平均给每位患者节省10万元,三年节支4亿元,出口4个国家。2017年国内市场占比60%,开创我国有源植入医疗器械超越进口的先河,是近20年该领域实现领跑的成功范例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为电网系统装上“超强大脑”


项目名称

复杂电网自律-协同自动电压控制关键技术、系统研制与工程应用

主要完成人

孙宏斌、郭庆来、张伯明、吴文传、许涛、刘映尚、王彬、黄华、姚建国、李海峰、汤磊、张明晔、王轶禹、胡荣、戴则梅



复杂电网自动电压控制(AVC)是电气工程学科的一个世界性难题,面临多主体、多尺度和多目标等复杂性挑战。项目组历经20余年持续研究和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提出了复杂电网主从分裂理论,构建了“自律+协同”技术体系,研制出世界上首套复杂电网AVC系统,大规模应用于我国电网,并出口至美国最大电网PJM,在保障电网安全、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和节能降损等方面创造了巨大效益。项目实现了现代电网电压控制“从人工到自动,从离线到在线”的重大跨越,入选2016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大型复杂工程的结构“问题解决师”


团队名称

清华大学工程结构创新团队

团队成员

聂建国、张建民、樊健生、陶慕轩、聂鑫、张嘎、胡黎明、潘鹏、陆新征、冯鹏、施刚、王睿、许立言、丁然



该项目属于土木建筑领域。该团队自2000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顶天、立地、树人”的发展目标,针对结构与土体一体化设计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取得了高性能工程结构系列新体系、结构与土体一体化设计新理论、结构与土体协同工作系统精准模拟新技术三项标志性创新成果。成果直接应用于建筑、桥梁、高坝、国防、海洋等多个领域的320余项大型复杂工程,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0项,被40余部设计规范规程采纳,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做大气治理责无旁贷的“国家队”


项目名称

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

主要完成人

李俊华、郝吉明、叶恒棣、彭悦、朱彤、陈贵福、赵谦、岑超平、姚群、宋蔷、张志刚、马永亮、魏进超、李海波、陈建军



该项目围绕我国钢铁、建材等行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减排难题,发明了双功能催化剂、碳基多功能材料及覆膜梯度滤料等核心材料,研制了脱硫除尘及低温多污染物吸附再生关键装备,开发了系列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先进工艺,工程运行结果满足了全球最严格的超低排放。成果已在钢铁烧结、水泥、玻璃等行业进行工程示范及推广应用,遍及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23个国家,引领了工业烟气深度治理技术与产业进步,为国家打赢蓝天保卫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

各团队的师生们

仍深耕学科前沿、行业一线

通过研究新进展

继续贡献中国智慧清华力量


关于“三大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个人。

国家技术发明奖

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器件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个人。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授予完成和应用推广创新性科学技术成果,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


创新团队

另外,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同意,科技部批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自2013年起增设创新团队奖励,每年奖励数量不超过3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授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依托一定的科研平台,围绕一个学科、领域或某个研究方向,进行长期合作研究与开发,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并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得到同行公认的科研群体。创新团队奖励不分等级,严格按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标准评审、授奖。



往期报道

国家最高科技奖出炉,你还不知道高温气冷堆是咋回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大中这样说……

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点击查看👆


素材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等

科研顾问|孟宪飞

整理|李婧 牟蕙

封面 | 何康

排版 | 李沫潼

编辑 | 李沫潼 赵姝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