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揭晓!

学生年度人物 清华大学 2022-05-14


2021年12月31日

在2022年清华大学新年观影联欢上

2021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揭晓

他们有怎样的故事?

昨日的2021,又有哪些令人难忘的回忆

让我们跟随清华学生宋志浩的演讲

一睹年度人物的风采


点击观看跨年演讲视频



2021年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

(按姓氏笔画排序)


01

王静


王静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博士生


2021,以影像温暖世界。


2021年,她担任导演之一的纪录电影《大学》在全国院线上映。她和清影工作室的老师、同学们一起,以三年的纪实跟拍和制作,诉说了四个清华人一生的理想,以及在他们身后属于这所大学的永恒青春。影片上映后被人民日报、CCTV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微博话题总量3.5亿,多次进入热搜榜单;豆瓣、知乎等平台电影评分和口碑均表现良好。同年,她担任执行制片人的系列纪录片《我在故宫600年》也在CCTV和B站播出,首播当日被新闻联播推荐,并在CCTV-1多轮重播。


作品曾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提名、第10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创新纪录片、第5届深圳青年影像节最佳纪录片、第17届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年度作品等奖项。


个人曾获北京市三好学生、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标兵)、清华大学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



02

邓悦


邓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9级硕士生


2021,我在雪国崇礼燃起冬奥热情。


2020年11月,她加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规划建设部,担任场馆和基础设施主管,长期工作于张家口崇礼赛区,工作考核鉴定获评“优秀”。曾获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荣誉。


从方案对接、场馆建设到赛事运行,她参与到北京冬奥全流程的筹备工作中。2021,从年初至年末,她作为团队核心骨干,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保障了第一次至最后一次冬奥实战演练的顺利举办,同时也为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做好充分准备。她将个体责任与国家所需紧密连结,把论文写在了冬奥的冰天雪地上。



03

江梦南


江梦南  清华大学医学院2018级博士生


于无声处静待花开,于无碍处期待未来。


她半岁时失聪,但仍克服了听力带给自己的重重阻碍,以超越常人的毅力坚持努力前行。她的新闻一经推出便得到各大媒体的大力推介,社会影响广泛而强烈。这几年,她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致力于向社会公众、校内外师生普及无障碍理念,推动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


2018年,她作为学生代表参加无障碍发展国际学术大会并发言。2019年,她前往偏远地区参加教育公益项目,为当地学子答疑解惑,提供帮助。2020年,她当选为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会长,作为核心成员之一起草并发布《做“无障碍天下”使者倡议》。担任会长期间,她组织参加无障碍论坛,举办无障碍理念体验活动,通过各种方式,身体力行,向公众普及无障碍理念。



04

祁逸菲



祁逸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



我是清华人,更是一个兵。


她于2019年9月应征入伍,服役于海军陆战队某旅,2021年9月退出现役。在队期间,她充分发扬清华大学自强之精神,能吃苦,敢担当,艰苦训练,超越自我,在2020年旅年终岗位练兵比武当中取得了女子组100米、400米、3000米三项第一的好成绩。之后更是向单位申请,与连队的男兵一同训练,以男兵的标准要求自己,并在2021年中期考核中取得全连总分第二的成绩。


她发挥自身特长、为单位政治工作贡献力量。白天训练之余,她还在晚上加班加点制作漫画插图、视频等,完成军委制的2020军事热点插图、单位徽标设计等多项政工任务,并在解放军报、海军报上稿多篇,完成军事纪实录制任务等,反响较好。执行任务带得出,关键时刻顶得上,她树立起了一个优秀的“清华人”的形象,得到了单位官兵的极大认可,并在年终获得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 “四有优秀士兵”称号。



05

沈天成


沈天成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18级博士生


深自砥砺,逐梦赛场,纪录是用来打破的。


8年刻苦坚持,他将踢毽子从童年游戏变为竞技项目。从多项技术零基础到包揽马杯冠军,他仍未停止前进的脚步。2021年,他在马杯毽绳比赛中第23次获得冠军、第18次打破校纪录,成为马杯全部5个踢毽项目的校纪录保持者。2021年,他走向更广阔的的舞台,作为清华历史上首位参加中国大学生毽球锦标赛花毽项目比赛的运动员,获得两项甲组个人冠军。


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十佳运动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五星级志愿者(志愿时长684小时)等荣誉。



06

建党百年专项活动全体师生


建党百年专项活动全体师生


强国有我,请党放心。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清华大学师生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组建3支专项队伍承担庆祝大会和文艺演出中的重要任务。


6月28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262名清华师生作为大学生合唱团成员,共同参与到这一举国同庆的时刻当中。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95名清华师生作为合唱团与献词团成员,唱响新时代赞歌。在这背后,还有志愿者师生的全力保障。690余名师生参与庆祝大会、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现场志愿服务任务,100余名师生作为候补及保障人员,全程参与前期筹备工作,以青春献礼党的百年华诞。


1200余名师生,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和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的现场,圆满完成诵词、合唱、志愿工作,用热情洋溢的歌声向中国共产党致以青春礼赞,用真诚质朴的行动向中国共产党深情告白。他们用青春和奋斗的汗水,诠释“生逢盛世”的喜悦和“勇担重任”的梦想,代表新时代的清华人,接受党和人民的光荣检阅!



07

俞逸晨


俞逸晨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硕士生



从无字句处读书,为村民多办实事。


他作为清华大学“深耕计划”二期学员,2019年毕业后进入校团委工作,工作两年期间挂职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南涧镇党委委员、西山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在驻村工作期间,他牢记初心使命,勇于奉献担当,踏遍彝乡山村,熟悉村情贫情,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好“党建帮扶、教育帮扶、产业帮扶、人才智力帮扶”四项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努力整合多方资源,筑牢校地合作桥梁,推动清华大学对口帮扶西山村党建扶贫双推进工作稳步前进。


曾获清华大学学业优秀奖学金、社会工作优秀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员、优秀本科生共产党员、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



08

清华大学射击队


清华大学射击队

(总教练1人、教练3人,现役队员共22人,其中研究生6人、本科生16人)


攀登射击运动高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


2021年7月,清华大学射击队队员杨倩、史梦瑶代表国家出征东京奥运会,其中,杨倩获得女子10米气步枪金牌(赛事首金,决赛成绩创奥运会记录)、10米气步枪混合团体金牌;史梦瑶获得女子50米步枪三种姿势第九名。同年全运会上,射击队7名队员参赛,获得2金3银1铜的优异成绩。


清华大学射击队复建至今,20多年来,风雨兼程,始终秉持“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传统,在国内外赛事中争金夺银,截止2021年12月,射击队在省市级以上比赛中夺得奖牌750枚其中金牌362枚,银牌239枚,铜牌149枚;7人参加奥运会,获得4金1铜;26人达国家级运动健将,18人达国际级运动健将,53人次打破世界或赛事纪录。清华射击队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体教融合运动队发展之路。



09

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


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


与时代同向同行,为时代立言立行。


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成立于1998年,包含来自文、理、工等不同学科背景的17个院系分团的400余名优秀讲师。


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23年来持续选拔、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扎实、表达能力突出的骨干,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重要路线、方针、政策开展深入学习和广泛宣讲,一年来共开展宣讲900余场,覆盖33万余人次。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博士生讲师团率先发布《高校党史接力宣讲倡议书》,发起成立全国高校青年宣讲联盟,目前联盟高校累计开展宣讲千余场,覆盖听众100余万人次,形成了青年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矩阵效应。


博士生讲师团宣讲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教育电视台、共青团中央等主流媒体报道。曾获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特等奖、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10

黄梓谦


黄梓谦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2021级博士生


心系家国,谦卑做事,画出香港最大同心圆。


他在香港屯门的公营房屋长大。他热心慈善工作,创办慈善机构凝动香港体育基金,为过万位香港基层儿童提供长期体育培训和学习经历活动,以提升社会劳动力、实现性别平等、社会共融和健康生活。今年3月和9月,他两次代表中国联合国协会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发言,敢于向国际社会说明国安法对香港必要性及反击外国对中国疫情控制的无理批评,捍卫国家主权,讲好中国故事。今年11月,他决定进一步服务香港,参选立法会选举委员会界别选举。




以下为演讲稿全文:


2021年,历史在变、世界也在变,我们的生活仍充满着不确定。站在时间与空间的十字路口,焦虑与憧憬并存。


我是清华大学学生宋志浩,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的一名讲师。


2021年,我们开展党史宣讲900余场,发起成立全国高校青年宣讲联盟,联合40余所高校开展党史接力宣讲15场,覆盖师生33万人次。围绕建党百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等开展专题备课,打造一支理论宣讲轻骑兵,以校园沉浸式宣讲解锁党史教育新场景,通过技术赋能让宣讲出圈、让理论活起来,让更多人听到青年的声音。


总书记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这一年中,我深刻感受到:一点点思想的细流,以及一个个为之奋斗的人,如何一起汇聚成历史的洪流,激荡出时代的巨响。


我们见证了历史。清华人,步履还不止于此。


我们亲历,我们同行,我们超越。



【亲历】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伟大时刻,1200余名清华师生用青春和奋斗的汗水,迎接党和人民的光荣检阅。


天安门广场上的同声共振、鸟巢的青春礼赞,再到庆祝大会与文艺演出背后的支援保障任务,清华师生以高标准严要求,交出完美答卷深情告白。这是清华人对党和人民的承诺,也是值得我们铭记一生的共同回忆。


每当国歌响起,我们总是心潮澎湃。东京奥运会上,杨倩射落首金,五星红旗在赛场飘扬。2021是清华射击队的丰收之年,队员在奥运和全运赛场上成绩斐然。清华向来主张体教融合的培养理念,注重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水平选拔,全方位成长,清华射击队名将辈出,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大学生的风采。


办好奥运会,离不开冰天雪地里的热血沸腾。邓悦是冬奥赛事实习生,同时也是清华大学硕士生。两重身份,同一个目标:建设冬奥场馆,保障设施安全稳定运行。结合专业背景,邓悦敏锐地观察到冬奥观众面对寒冷环境的观赛体验难题,设计实验、预测模型并研发了多项个体局部加热技术,提升观众体感温度。这些成果已经在冬奥场馆中落地应用。


每一刻民族自豪的时分,我们感同身受;每一次集体记忆的塑造,我们踊跃争先;每一个国家需要的地方,我们挺身而出。



【同行】


有这样一群人,甘愿放弃安逸的生活,投身祖国默默无闻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地对话,一年又一年地同行,才有了“精准扶贫”的奇迹。


在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西山村,有一位来自清华的第一书记:俞逸晨。95年出生的他,被老乡们亲切地称为小俞书记。语言不通、资历尚浅,他踏遍南涧彝乡山村,熟悉西山村情贫情,整合资源筑牢校地合作桥梁。方言懂了,融入的音色浓了;肤色黑了,扶贫的成色来了。在脱贫攻坚的决战中,来自清华园的年轻人为山村带来智慧与力量。


加入海军陆战队,成为侦察兵是祁逸菲从小的梦想。可清华、女生、陆战队员,标签集于一身让她感受到的却不是光环,而是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感。祁逸菲选择用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年终岗位练兵比武中,她取得了女子组100米、400米、3000米三项第一,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祁逸菲发挥特长,完成插图制作、徽标设计等多项政工任务。军营漫画的出圈,让更多人认识到有血有肉的人民子弟兵。


2021年,黄梓谦决定进一步服务香港,参选立法会选举。出身基层的他热心慈善工作,创办慈善机构为过万位香港基层儿童提供长期体育培训和学习经历活动。今年黄梓谦两次代表中国联合国协会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发言,捍卫国家主权,讲好中国故事。爱国爱港,矢志践行。


面对人生的重要节点,你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四位清华人,从少年到耄耋,他们追寻理想的故事登上大荧幕感动百万观众。背后,是摄制团队三年时间,深入中国各地的跟拍与制作。作为导演,王静深刻浸润在大学文化中,以清华为背景,她用纪录电影的方式,为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的深刻交融刻画了一幅生动的切面。


我们热爱大学,是热爱书生意气的时光,也是热爱与这份青春相伴的热忱与责任。心系浩瀚宇宙,也惜人间烟火。



【超越】


当你打破过18次全校纪录,你还会坚持超越自我吗?


沈天成的答案是,会。2014年,他第一次参加清华马杯毽绳比赛,从此踢毽子从童年游戏成为了竞技项目。从零开始勤学苦练,沈天成成为了所有项目的校纪录保持者。当他首次代表清华参加中国学生毽球锦标赛,他看到了自己能力的边界,激励他继续前行。今年,他再次站上全国赛场一举获得两项冠军。



不是所有的坚持都会收获光辉的成绩。但是,有这样一种坚持,能让生命从冰封的土地里怒放,在挑战本身中便走向超越。今天,我还想邀请一位同学,听她分享自己的故事:


我是江梦南,2018年我考入清华大学就读博士研究生。也是那个夏天,我的右耳植入了人工耳蜗,重获了失去26年的听力。这是我第一次,听清世界的声音,听见自己的声音。


26岁,我需要重新学会“听”这件事。从小我主要依靠看口型和其他人沟通交流,虽然很困难,可我找到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在清华,我积极参加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的活动,并担任了第五届会长。我希望用我的经历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向社会公众普及无障碍理念,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


从梦南身上,我看到了挑战命运的决心,也看到了关怀生命的力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样的的精神像不落的太阳,照耀着中华民族忧患与坎坷的每一个时刻。


袁隆平先生说:我总是感到不满足,搞科学研究,不断地想攀高峰。


吴孟超先生说: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


他们渴望美好生活,却不止于独善其身。他们渴望拥有知识,却不止于独享智慧。


今天的我们,对未来也有无限的渴望。“不确定”原本就是历史赋予每一个时代的广阔天地,激励着每一个有志者在属于自己的时代大有作为。在清华园,我们亲历着、同行着、超越着;即使平凡、即使漫长,只要远处仍有不变的理想、心中还是不改的热忱,步履不停,总会抵达。


无需焦虑,世界很大,心胸也要大。我们终将入海,各有各的风雨和灿烂。


2022,心有所定,步履不停。



挥别2021,展望2022

2021,用人物定义清华

祝大家新年快乐,一起喜迎2022!




来源|校团委

演讲策划|狄迪 王舒可

海报视觉|徐光正

编辑|龚昕冉 赵姝婧




送你!清华2022壁纸日历

清华这些课,“真香”!

在年末说“告别”

来!和清华一起迎新年!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thuxwzx@tsinghua.edu.cn

你“”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