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螺丝钉”的十年旅行
举办相关专业讲座20多场
构建长期联络机构50余个
共组织100余支队伍
1000余名师生们
走进生产一线、感受大国重器
形成企业调研案例400多例
撰写超过200万字的行业调研报告
推动千万级研究项目立项落地
难以相信
这竟是一群本科生的社会实践
带动师生走进生产一线
感受大国重器
连续10年从未间断
实践品牌“机械力量”
在实践过程中
提出创新想法、描摹行业全景
体验中国制造 奔赴国家重大需求
走出课堂,走进一线
“‘机械力量’的诞生源自同学们对行业现状的好奇与探索。”实践品牌的第十期负责人刘琦炜表示,“团队的最开始只是当时实践第一期的黄逸伦、刘士达几位学长。”
光阴流转,十年间,成百上千的师生汇入了“机械力量”这支队伍,共同书写青春的注脚。
2013年暑期,时任机械系团委实践组组长的刘士达在与朋辈交流时发现,一些同学对于制造行业的认识寥寥。“是否可以通过走出课堂的方式,来开拓我们认知的视野?”抱着这样的想法,刘士达找上了机械系团委的黄逸伦学长。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带领同学们打破课堂与实践的边界,走出校园、走进制造一线。
一颗种子从萌芽到开花结果,还需要悉心培育和灌溉,“机械力量”的发展也是如此,同学们提出想法,院系和老师们便去帮助同学将想法变成现实。于是,通过院系的积极协调和支持,支队的同学们在中冶赛迪、中国一拖、中车株洲电力、酒泉钢铁、上海船舶、中国北车等知名公司,印下了“机械力量”第一年的足迹。
2013年,“机械力量”第一期支队
于中国北车公司实践合影。
“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终究是有限的,如果同学们连机床、生产线都没见过,又如何能触摸到中国制造业真实的模样呢?”机械系的老师们希望每一位参与实践的同学能够在致知中感受使命,在求是中触摸未来,与“中国制造”在新时代中共同崛起,“这也是我们‘机械力量’不变的初心和坚守的使命。”机械系党委副书记瞿体明说,“我们希望今后的机械力量能打造出更专业、优质的‘行走的思政课’,让更多同学在社会实践中认识机械行业、培育爱国情怀。”
从2013年开始到今天,十年来,“机械力量”共组织了100余支队伍的1000余名师生们走进生产一线,前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伦敦、慕尼黑等世界各地70余个城市,深入调研了华为、徐工、广汽、三一重工等400余家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技术创新战略,在实践过程中坚定扎根中国制造的志向与梦想。
迎难而上,接力传承
说到“机械力量”的十年,刘琦炜的脸上满是骄傲:“十年里 ,‘机械力量’与一代代机械人在薪火相传中共同成长,我们最大的特色就是传承,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每个人在其中的成长。”
但是“机械力量”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机械制造中滚针轴承的手工打磨要求精细又历时漫长,而相似的,从2013年黄逸伦、刘士达初创品牌,拉起“机械力量”的大旗开始,到真正打响自己的品牌声誉,还经过了两年的积淀。“当时并没有人做这种大型的专业认知类的实践活动,大家并不知道怎么做,也不知道开展实践的方向在哪里”。
时任机械系党委副书记的马明星看到了同学们面临的问题,积极对接院系骨干培养计划与实践项目相结合,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实践更多的资源支持,帮助“机械力量”走出困境。同时,“机械力量”第三期的主要负责人范舒瑞从讲座上获得灵感,创造性地提出了与部分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
学院的实践指导老师结合当时的发展背景,建议同学们将专业认知和具有时效性的国家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推动包括70余位机械系同学在内的十余支支队赴中、美、日、德4个国家、50多家制造业龙头企业参观调研。支队成员们通过自身实践的经历和调研过程撰写了25万余字的《中国制造2025行业研究报告》,从“技术、市场、人”的角度入手,总结了对于“中国制造”的研究成果,并获得“2015年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金奖支队”称号。
2015年,“机械力量”第三期
德国支队调研奔驰公司。
走出国门参观调研的经历,让机械学子们深刻感受到了我们与国外先进制造业在高端机械工艺的差距,明白了机械发展必须扎根国家的制造需求,更加坚定信念致力解决我国关键技术空缺难题。
支队还曾面临全国疫情防控影响、品牌传承青黄不接等多次困境,通过回溯“机械力量”实践主题和过程,新一代的机械接力者们开始逐渐拨开眼前的迷雾,获取再出发的方向和力量。
2021年,“机械力量”第九期成员
参观国家农机创新中心。
在经历过2020年的低谷后,“机械力量”开拓新局再出发,结合“十四五”的背景,奔赴重庆长安汽车、比亚迪、徐工集团、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等知名制造产业品牌,调研复杂国际环境下,我国所面临的高精技术“卡脖子”问题,对高端轴承“卡脖子”问题的起源和解决方法做了深刻的分析,获得2021年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金奖。
“传承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在于实践本身,更在于背后所蕴含的克服困难的勇气、机械报国情怀以及我们每一代间的情谊。”
雒建斌老师对实践进行线上指导。
截止到今年“机械力量”第十期的结束,机械系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指导过实践的老师已超过100人次,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工程院院长雒建斌,学生部部长张婷,机械系党委副书记瞿体明,以及孟永刚、盛选禹、李永健、马明星等许多老师都曾经或者正在参与到“机械力量”的实践中去,为“机械力量”项目与实践同学的共同成长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
“我觉得是要以我们自己微小的力量去给中国的制造业做一点点贡献吧,就像一颗螺丝钉那样。”
作为清华开展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辐射范围最广的几个实践品牌项目之一,“机械力量”在全校的实践品牌里面可谓举足轻重,而这与一代代接力者致力于用实际行动推动国家制造发展密不可分。
在帮助刚刚入门的机械新人进行专业认知以外,“机械力量”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去主动设计和改进一些机械。刘琦炜就曾经和同学一起设计过一种叫“自动打捆机”的农业机械;也有同学主动尝试为一个残疾人小朋友做一个3D打印的手臂;在今年“机械力量”的实践中,同行调研的老师还参与了一项科研项目里一个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改进,目前已经成功在国家部委立项。
2021年,“机械力量”第九期实践。
2021年寒假,机械力量在联宝科技的实践经历更让亲身参与其中的同学受益匪浅。企业的生产需要优化笔记本电脑自动化检测装置,老师鼓励大家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知识,自己动手解决现实需求。于是,他们用螺丝刀拧开一个个螺丝,拆除光驱、散热片及风扇,对设备进行结构分析。用四周的挑灯夜战、分组测试与不断修正,支队的成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完整的项目,他们共计申请了三项实用新型专利,为笔记本电脑自动化检测装置提出了更优化的解决方案。
“我觉得实践的意义就在这里,让机械人自身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切实解决国家需要。”从2021年开始,“机械力量”针对我国高端轴承的发展问题进行调研,历时两年,共组织了17支支队、100多名同学,前往4大轴承产业基地、13个省份开展调研。在马明星的建议和指导下,实践队员们从轴承企业、钢铁企业、主机企业三个角度切入,与企业管理人员、一线技术人员及政府和研究机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通过现场参观、座谈交流等形式,从全产业链视角调研高端轴承“卡脖子”问题背后的产业链结构性问题,该项目还在2021年被立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为推动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顶层设计发挥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在实践中了解国家需求,在参与中坚定机械报国。“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学生,我们只有去钻研技术,才能在制造业上的关键技术取得不断地突破,不再受制于人。”参加“机械力量”第十期实践的刘金峥就是在调研济南二机床时坚定了“心无旁骛搞技术”的决心。
“身为清华学子,我们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国工匠;但也许,我们都可以选择在国家需要的岗位上去做好一颗螺丝钉。” 这是“机械力量”的底色,是这个实践品牌最朴素的本心。
刘琦炜在获得2022年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金奖后与队员合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
........
十年来
成百上千和刘琦炜、王程锦一样的机械学子
从机械力量出发
走过机械制造的一个个车间
看过一件件
从无到有的螺丝螺母、钢铁桥梁
也从中体会着机械报国的浪漫与情怀
最后,将所有的梦想与奋斗
寄托在了国家发展
民族复兴的雄伟大业之中
去做那个车床里最普通的螺丝钉
守护一寸天地
●
●
●
文&排版 | 齐亚龙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特别鸣谢 | 校团委 机械工程系
编辑 | 江盛盈
★
精
彩
回
顾
★
▼
▲清华大学师生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
▲清华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诞生记
▲清华师生热切关注党的二十大开幕
▲清华学子歌声献礼党的二十大!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thuxwzx@tsinghua.edu.cn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