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什么了不起的比赛?让清华人如此在意

苑洁、张馨 清华大学 2023-06-05


暮春时节的清华园,三道黑色身影从三教飞奔而出,横穿学堂路冲向四教门口一位正在到处张望的年轻女士身旁,并与她紧紧相拥。


被微风轻拂起的发丝诉说着她们雀跃的心情,这几位激动兴奋到完全没有“形象包袱”的女教师,其实也是许多清华师生心中的偶像。


她们分别是北京市教学名师、首届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获得者、体育部教授赵青;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获得者、建筑学院副教授郑晓笛;第三十三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蕉。让这三位在教学上颇有建树的清华教师奔赴而来的,是刚刚参加完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下简称“全国青教赛”)决赛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梁思思。


就在四人百感交集之时,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公管学院副教授梅赐琪也一路小跑赶到现场。作为“四教练天团”的一员,因为主持会议未能和其他三位老师组团围观比赛的他,利用间隙时间在线观看了梁思思的比赛实况。此刻,每个人发自心底的笑容和赞美充分说明了他们对梁思思表现的肯定。


一天之后的全国青教赛总结大会现场,四教练的自信得以印证——梁思思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这场有1800多所高校的近50万名青年教师报名、通过层层比拼角逐出来的国家级赛事的文科组一等奖第一名


那个美好的下午,光线从白杨枝叶的缝隙间静静流落在他们身上,时间仿佛定格在这一刻。而在这动人画面的背后,是同一个目标的指引,让他们拥有了无与伦比的集体记忆


人们用20分钟可以为世界带来什么?如果是13个月呢?又或者,是整整20年?下面让我们通过几段不同的时间尺度,一起走进梁思思以及更多清华教师与青教赛的故事。


梁思思(中)与“四教练天团”



19分58秒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讲义已上传至网络学堂,谢谢大家,下课!”讲台上的梁思思,从容地向面前的“学生”——本届全国青教赛文科组的评委们和摄像头另一端的线上观众微笑、鞠躬,并用余光扫了一眼计时器,“19分58秒,提前2秒”,此时的梁思思,已经稳操胜券,这2秒正和自己的“课堂设计”毫厘不差。


全国青教赛设置有文科、理科、工科、医科、思想政治课专项五个组别,要求每名选手提前准备16个学时的教学设计方案和对应的PPT。决赛阶段,选手将现场随机抽取一节课程,进行1个学时(20分钟)的模拟教学并撰写教学反思,然后由评委分别进行打分。


梁思思抽到的是她准备的《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系列课程的第一讲——导论课。导论课虽然对于没接触过这门课程的评委来说,可以带来更为宏观的印象,但是也更加考验教师的总结与创新能力。


在检录区等待时,梁思思难免有些紧张,她反复检查电脑和讲稿,暗示自己注意仪态。上台前,来为她别话筒的学生志愿者突然对她说,“老师,我要抱你一下!”,然后给她来了一个温暖的拥抱,这让梁思思非常感动,“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呈现,不能辜负大家。”站上讲台的那一刻,梁思思已经完全代入了自己教师的身份。


梁思思进入赛场前


20分钟的课程,1200秒,每1秒讲到哪里,梁思思都做到了心中有数整堂课的节奏张弛有度、脉络清晰,梁思思语调温柔又极具感染力,引导“学生”去丰富的案例中解析城市设计的不同策略,她还巧妙地采用了磁贴画和拼插积木作为教具,使类似“上空开发权”这样的抽象空间概念变得直观可感。梁思思回忆到:“当时通过眼神交流,我注意到评委的思路是跟随着课堂节奏的,所以就更有信心了”。


梁思思在比赛过程中


梁思思从西方城市设计的流派和理论讲起,引出城市设计中美学秩序、城市功能和公共政策这三重导向,最后回归到对于本土城市问题的探讨。在结尾处的一张PPT中,她通过对比中美两国过去150年的城镇化曲线,体现出中国城市的急速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巨大挑战,“这是课程的一个亮点,也是将贯穿16讲的一个核心话题,所以我在导论课中就将它提出来,让学生可以更加鲜明地理解中国城市发展方向的转变,以及规划师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于我而言,比赛绝不是一种表演,我准备的16讲就是真实清华课堂教学中的16节课,相比之下,它可能只是少了一点讨论,或者一些视频展示。”梁思思说,把原本45分钟的课程压缩为20分钟,需要更精心的设计和凝练,让课堂成为一个完整的链条。秉持着“内容为王”的理念,在这20分钟里,她真正关注的还是教学本身以及如何展示好学科特色,这样的经历反哺于工作中,将会使平时的课程结构更加完善。


三位教练送梁思思进赛场


梁思思在赛场上的表现也时刻牵动着教练们的心。赛前,几位女老师带着“老母亲送孩子去高考”的感觉把梁思思送进位于四教的赛场,然后专门到一路之隔的三教借了一个教室,在线观看比赛直播。


得知抽签结果后,赵青迅速将这一讲的PPT在脑海中复习了一遍,设想了其中的得分点和各个细节。随着梁思思走上讲台,几位教练也开始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郑晓笛评估着梁思思的语速和状态,李蕉像解说员一样点评细节的处理,而在另一会场用手机观看比赛的梅赐琪甚至还惦记着梁思思有没有遗漏板书。


“19分58秒,完美!”教练们一致评价:“这是梁思思精神状态最饱满、最接近真实课堂的一次展示。”精确到秒的时间控制,看似是过于苛刻的要求,但这背后体现的却是整个清华青教赛团队对于教学精益求精的态度。


教练们在三教观摩梁思思比赛


模拟教学结束后的课程反思环节有45分钟,梁思思仅用20分钟就将500字的总结一气呵成。“反思本来也有一些模板:教学过程、教学理念、如何改进。但真正下笔的时候,我的一切感受都发自肺腑、喷涌而出,我把课程打磨的过程如实地呈现了出来,我们清华就是这样备课的。我写的每一句话都是对于课堂的回答,真想有更多的时间带着评委们一起做方案,一起讨论。


当梁思思兴奋地走出四教赛场,还在三教焦急等待的教练们完全没想到她会提前交卷,一条微信发来,三位女教练迅速拽起衣服和背包,飞奔而去。四月的春寒还没有完全散去,梁思思在参赛裙装外面裹上羽绒服,搓着微凉的双手,在四教门口等候着那个无关成绩的拥抱。


此刻,过去13个月里与“战友们”彼此长情的陪伴,慢慢翻涌至她的心头。



13个月


受疫情影响,本届全国青教赛决赛的准备周期由5个月延长到了13个月,梁思思是本次比赛中清华大学唯一一名参赛选手,对于她和所有帮助到她的人来说,准备青教赛的过程正是一场找寻自我、感动彼此的旅程,其中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梁思思的教练天团


团队中四位老师分别来自不同学科,配合在一起却出现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今年58岁的赵青被亲切地称作“赵妈”,她在领导团队以及和学生沟通方面颇具心得;梅赐琪对于通识教育有着深刻的研究,总能完美地将课程主题融会贯通进而升华;郑晓笛同样来自建筑学院,有着出色的表达技巧和沉稳的课堂气场;李蕉参赛经验丰富,在思政融合创新类问题上提供了很多巧思。


教练团队指导梁思思试讲


13个月,58个星期,我们碰了50次。每次我都带着录音笔,一共整理了251页word,50万字的‘干货’。”漫长的备赛期,每一次集体备课教练们都尽量到场,哪怕是遇上生病等特殊情况,也会坚持进行线上指导。


比赛前一个月左右,是梁思思状态最低迷的时候,在一次试讲中,因为害怕自己忘记内容,她提前准备了逐字稿放在台上,并时不时地边讲边念稿。坐在台下的梅赐琪忽然起身,“打住”,然后走上台拿走了逐字稿,并示意她继续。梁思思瞬间感到大脑一片空白,停顿半分钟后,她冷静下来开始重新整理思路,坚持讲完了这节课。


“梅老师拿走就后悔了,他怕我情绪崩溃,没想到我居然没哭”,回忆起此事,梁思思说,“我当时就想,哭有什么用,难道还让大家安慰我吗?”梁思思强大的心理素质经受住了考验,“绝地反击”之后取得了自我的突破,“四教练天团”纷纷评价“这节课是讲得最好的一次”。梁思思说:“等教练们走后,我在教室里给爱人打电话的时候一下就忍不住了,放声大哭,直到后面有学生进来自习,我才赶紧擦干眼泪离开。”


为了让梁思思更好的备赛,建筑学院也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在一次集体听课会后,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教授发现“国赛真的不容易,思思准备的还没有那么充分”,于是主动接过了梁思思前八周的本科二年级设计课,并且是早上做出决定,下午就准时出现在课堂上;边兰春教授在听过梁思思的试讲后,建议在“图底关系”的章节增加了诺利12年绘制罗马地图的案例,提示她“做规划不能只想着短平快,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武廷海教授指出“图底”和我国传统印章的相似性,呈现传统文化的智慧;为了“历史保护价值”的思辨,梁思思深夜11点半给吕舟教授发信息,没想到瞬时收到回复;为了“历史街区保护”的中国实践,张杰教授二话不说提供了大量福州三坊七巷的原始素材;程晓喜教授对PPT的设计提出了很多实用建议;“建筑风貌”章节需要一些苏州建筑插图,钟舸教授正在苏州出差,“你需要哪的,我去拍!”......


建筑学院和校工会老师指导梁思思备赛


梁思思的家人们也在默默为她助力:从两个孩子的悉心照料与陪伴,到赛前的妆造准备,他们同时也是梁思思最忠实的听众。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工作的爱人,还会给梁思思提供一些建筑学领域的专业建议。疫情期间,梁思思丝毫不敢松懈,她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潜心备课,而家人已经为她做好了后勤保障。这份宽容与理解,是独属于家庭的温暖力量。


梁思思在总结大会现场


得知最终成绩的早晨,梁思思温柔地告诉还有些睡眼朦胧的孩子们,自己得了一等奖第一名!这时6岁的儿子在迷迷糊糊中忽然对她说:“妈妈,你这两年的辛苦没有白费。”8岁的女儿接着说:“台上二十分钟,台下两年功。”从孩子们稚嫩的口中说出这样成熟的话语,让梁思思一下子愣在原地:她是无数学生的老师,而她的坚持不懈对自己的孩子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言传身教呢?这一刻,梁思思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20年


梁思思与学生合影


校党委书记邱勇曾说过:“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中断,教书育人是学校不可放弃的职责。”过去20年里,无数优秀清华教师积极参与校、市、国家各级青教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以教学为核心,对外辐射,赛训结合,以赛促教,清华人已经凝结出了自己的青教赛精神——“春风化雨,课比天大;薪火相传,不忘初心”。


清华大学参加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名单


在2022年举行校级青教赛的时候,校长王希勤就曾专门来旁听过两个组的课程。从选手到教练团队,再到院系和校工会等各个部门,清华对于青教赛一贯以来的高度重视,始终不以获得荣誉为目的,而是致力于课堂环节的设计感、结构的完整性和内容的前沿性等方面,开辟出教育领域的一片广阔天地,从而形成了极具清华特色的课程体系,对其他高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参考意义。


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向波涛(右四)看望梁思思备赛


梅赐琪说:“当你真正参与了青教赛,就有机会更深刻体会到教学的不易,因为它对教师的培养和塑造,除了基本的教学技能,更是一种提醒,避免对于熟悉的课程产生疲劳麻木感。对于他自己而言,从最初参加比赛到现在指导新的年轻老师,恍然间发间已渐渐染上白霜,见证着这几年付出的心血“往事历历在目,怎能不为之感动?同志们的情感,在艰苦的事业中不断增进,从而获得滋养。”从“少年勇敢”到“中年坚持”,贯穿其中的是对于教学的热爱、对于知识底层逻辑共享的向往,以及身为教师的责任感。


正如梅赐琪感慨的那样,“清华青教赛中总有英雄事迹”。这20年,无数教学工作者用自己的人生事业书写下光阴如许,践行着镌刻于三教西侧墙面上的清华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这是几代清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与行为准则。


清华大学第三教室楼外景



后记


19分58秒是精准把握决胜毫厘,13个月是持之以恒不负所托,20年是传递信念辛勤耕耘——通过不同长短的时间尺度收获不一样的感动,也用它们来定格青教赛中那些最为动人的记忆。


让我们把时间退回到总结大会举行后的第二天早晨,梁思思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在教练组的群里询问各位老师,新的一周是否还要在四教碰面,不一会儿几条信息弹出:“梁老师,你在想什么呢?”教练们纷纷打趣到,梁思思这才晃过神来,原来这段旅程已经到达终点。


梁思思想起比赛前一周时,自己在办公室里养的幸福树第一次开出了四朵黄色的小花,这盆树是她2015年去世的父亲留下来的,后来被她养在了工位旁边,曾一度濒临枯萎,但经过精心的养护,又挺过寒冬变得葱郁起来。在备赛的过程中遇到瓶颈时,梁思思也会对着枝叶悄悄哭诉,然后再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当她回家后说起幸福树开花这件事时,妈妈告诉她:“这是爸爸在看着你。”


梁思思在建筑馆办公室内工作





清华青教赛精神的传承还在继续

崭新的篇章

将由更多优秀青年教师去接力


桃李不言而下自成蹊

专于一事抵岁月漫长

我们始终坚信

花的盛放与树木的繁荫

是因为有春风如你

如你们



记者|苑洁 张馨

摄影|孙波 邢乐涛 霍元东

图片|受访者提供

排版|张馨

编辑|苑洁

审核|许亮

往期精选




清华大学团队为揭开大质量星系形成之谜迈出重要一步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95后清华博士后把化学实验变成浪漫爱情故事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三体》电视剧主创团队进清华!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喜欢清华,请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