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春何以不辜负?这群清华人择凌云志,逐梦苍穹

段颖 田也 清华大学 2023-09-29

每一代人的青春

都曾存在迷茫

每一代人的青春

也都曾关于理想和成长


青春的意义是什么

怎样握好时代的接力棒

让青春之花

绽放最绚丽的色彩


他们选择

把小我融入大我

将青春之志融入国家民族发展

为建设航空强国贡献力量


时光倏忽

初心依旧

对于他们当初的选择

时间正在给出最好的答案


盛夏时节,赴辽宁调研的校党委书记邱勇专程看望在辽校友,与在航空工业领域工作的校友座谈,聆听他们用奋斗扬起理想风帆的动人故事


以下这些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来自与会的四位校友,也是在座更多清华校友,以及奋战在科研生产一线的清华航空人的生动缩影。



贾大炜:

接续奋斗,把青春融入建设航空强国的火热实践

航天航空学院2003届本科、

2006届研究生校友 贾大炜

现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从事技术管理工作


1999年,贾大炜考入清华大学,这一年,逸夫技术科学楼建成,工程力学系迁入,他成了进入新系址的首批学生之一。四年的大学时光,他在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等力学理论知识里汲取养分,2003年,因为优异成绩获得了本系同专业的保研机会。读研,意味着研究方向的细分,只是彼时,他还未把职业方向细分到具体领域。


对于工程力学系而言,2004年是一个大年。这一年,为适应国家对航天航空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学校以工程力学系为基础正式成立航天航空学院。贾大炜清楚记得,学院成立后的不久,逸夫技术科学楼大厅里就竖立起了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奠基人、新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清华校友徐舜寿先生的雕像。他深知这尊雕像的意义,除了缅怀,更多的还有激励。


从那时开始,他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研究更多地偏向了航空工业。看到老一辈航空人从零起步,从无到有将飞机送上蓝天的故事,体会到一代代航空人埋头苦干、攻克难题背后写满的艰辛,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从他内心深处生发、升腾,不断汇聚成奋进的力量。


在导师施惠基教授的指导下,他的硕士毕业论文聚焦带涂层的定向凝固合金的疲劳性能,目的就是更好地研究与航空发动机相关的金属结构。2009年,从法国里尔第一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几乎想也没想,就回到了祖国,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第一目标又锁定了家乡。他觉得,辽宁的航空工业优势,恰好契合他建设家乡和航空报国的双重意愿。虽然,对于如何“报国”,当时的他还有些模糊。


2012年,中国第一代舰载战斗机歼—15腾空而起、成功降落的两天后,该机研制现场总指挥、沈飞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突发疾病、不幸殉职。罗阳的猝然离世,让包括贾大炜在内几乎所有沈飞人、航空人为他落泪,被他感动。在罗阳战斗过的地方,大家坚定地擎起航空报国的旗帜,立志扎根航空装备研制一线,攻坚克难、建功立业。


扎根沈飞的十余年,贾大炜带领研发团队参与过C919几乎所有大部段的联合设计工作,支持过ARJ21等国内多个重点型号飞机的结构设计和适航取证工作,担任过MA700项目的机身疲劳强度主管设计师,特别是在C919复材后机身设计过程中,系统提出强度设计的改进建议,赢得了带队赴荷兰Fokker公司与外方团队联合进行空客A350多梁构型复材外襟翼概念设计的机会。


近年来,随着型号装备升级换代需求的不断增强和数字仿真技术的蓬勃发展,他组织团队开展新型机载成品和功能/结构一体化部件的研制,先后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大力推进工艺仿真工作,助力公司在制造端早日实现数字孪生工程;并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博士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陆续解决了多项关键问题。


他感恩母校给予他的高起点,感谢沈飞为他提供的广阔舞台,“何其有幸,生逢其时,不负韶华,勇立潮头!”他觉得,自己做的这些还远远不够,“报国”不是口号,要向前辈们学习,脚踏实地,不来半点虚头。



富佳伟:

为航空工业发展贡献创新力量


富佳伟出生于1990年,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轰炸事件对年幼的他冲击很大。从小,富佳伟就对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国重器充满敬畏之心和向往之情。2009年报考大学时,看到名册上的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他非常兴奋:年少的理想终于有机会实现


在清华读书期间,富佳伟不仅在专业上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收获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行为底色和“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的理想底色,他说:“正是这种入脑、入心的底色,让我毕业后在应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可以无畏无惧,能够义无反顾投身在国防科技事业的一线。”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是新中国建立之初组建的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所,我国航空界的很多第一都诞生于此。在富佳伟心中,这是能够实现理想的地方。同时,作为一名东北人,他还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一点努力振兴家乡的国防工业


富佳伟目前担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某部门部长,工作以来的短短几年里,他参与了多个关键型号的具体研制,负责了多项科技创新重点项目。他越来越迫切地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航空工业发展至今,从望其项背的跟跑,逐渐发展到并驾齐驱的并跑,目前甚至某些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的领跑,部分工程技术已进入无人区,我们没有可借鉴的模板,只能依靠自己搞原始创新。”


2020年,富佳伟报考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班,重新回到清华园学习充电。他深知,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是航空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科研一线的清华人,要紧追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新成果,发挥自己的学识和热情,在未来的航空新赛道上抢占先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计自飞:

自主创新铸就自立自强的底气

航天航空学院2012届本科、

2020届博士校友 计自飞

现在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从事航空发动机总体设计工作


“航空发动机是国之重器、工业之花,为建设强大国防,我们一定要有中国自主研制的航空发动机!”时隔多年,计自飞还依稀记得18岁的自己在母校组织学习我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同志的先进事迹时所受的触动,“吴大观前辈用一生熔铸‘中国心’,探索出中国人自行设计航空发动机的道路。作为年轻一代的航空人,我们也得做些什么。”


“做些什么”贯穿了计自飞的本科生涯。他的专业方向是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经过四年扎实的理论学习,他把毕业设计也选定在了航空发动机方向。2012年,国家“两机”重大专项获批并启动实施方案论证,这让他备受鼓舞,就业双选会上他毫不犹豫选择了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所、我国大中型航空发动机的摇篮——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国之重器,以“心”铸之。参加工作后的十余年里,计自飞一直在航空发动机研制一线潜心钻研。期间于2014年回母校读博,毕业之后开始承担更有挑战的工作。他坐的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在科技创新中砥砺青春底色,在铸国之重器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由于在攻坚克难中的优异表现,他先后获得了“中国航发十大杰出青年”“中国航发青年创新型拔尖人才”“沈阳市青年岗位能手”“入选第五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荣誉。


扎根辽宁的这些年,计自飞越发热爱这片土地,“辽宁有新中国工业摇篮的美誉,第一架飞机、第一艘航母等1000多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都在这里诞生。”而他本人也想在这片干事创业的热土上,继续以实际行动“铸心”攻坚,为振兴辽宁、实现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贡献清华人的力量



蔡洋洋: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出大事业

核研院博士生(拟2024年毕业) 蔡洋洋

明年春季学期毕业后将入职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在学校“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的鼓励和熏陶下,蔡洋洋越发觉得,读博期间母校教会自己最宝贵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家国情怀和学习的能力。但何为大舞台、大事业,起初她并不十分清晰。


理想的种子播撒自2021年的暑期实践。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蔡洋洋对航空人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和肩负的光荣使命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在不止一次被宣传片中的画面感动后,蔡洋洋确定了自己的理想种子。


随后,大舞台的样子也逐渐清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让所学有所用,将自身发展与祖国发展进步的步伐紧密联系在一起。


听从内心召唤,蔡洋洋选择毕业后前往辽宁沈飞,“沈飞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创造了我国航空史上辉煌的一页。” 她认定这是一个能干大事业的“大舞台”,还是一个她喜欢的、有所期待的舞台,“我喜欢做靠近应用的事情,从设计制造到装配调试,能看到自己贡献过力量的飞机在眼前起飞,是一件想起来就振奋人心的事情。”


这个暑假,蔡洋洋不想荒废,她早早就来到沈飞进行社会实践。她牢记母校的嘱托,期待自己航空报国的理想种子早日在沈飞生根发芽,但也知晓干大事业绝非易事。她决定沉下心来,“把时间拉长,拉长到三十年、五十年、甚至八十年,我们的所有付出都会有回报,相信那一日也必定会结出硕果。”



岁月更迭,故事续写。在成长的道路上,这群清华人的梦想在辽宁这片热土上开花结果,在不懈奋斗中出彩闪光。


他们的面孔不同,仅是这场座谈会的参与者,就有很多位。相同的是他们身上的蓬勃朝气,以及奋斗的方向——建设航空强国


而在70年的时间长河里,一代代有志青年从清华园出发,奔向更广阔的祖国大地,在航空救国、报国、强国的奋进征程中薪火相传,他们的故事也在时间深处灼灼闪着光芒。


他们中有被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的吴大观、“飞豹”战机总设计师陈一坚、中国航空仪表科研机构创始人昝凌、中国航空航天高等教育事业开拓者和教育家沈元、飞行器进气道专家张世英、飞机气动弹性力学专家管德、中国第一架喷气式客机运10副总设计师程不时、中国隐身战机奠基人李天、歼-10行政总指挥刘高倬、我国有限元法应用研究的开拓者冯钟越、C919大型客机副总设计师周良道、中国商飞复合材料设计副总师汤家力等等。


近年来,在追逐大飞机梦的道路上,来自清华十余个院系的学科力量浓缩十余年的美好韶华,先后承担C919飞机研制重要相关项目数十项,为我国大飞机发展作出实质性关键贡献。在新时代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清华于2018年成立实体性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新时代的航空“200号”再启航。


前进,再前进

为家,也为国

拥抱蓝天、探寻蓝天、逐梦蓝天

清华航空人

将继续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

志存高远

载梦飞翔

……



记者 | 段颖

通讯员 | 田也

排版 | 孙东临

责编 | 赵姝婧

审核 | 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thuxwzx@tsinghua.edu.cn


往期精选




出发!做有情怀、有行动的大梦想家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最热三伏天,比夏日还要炙热的竟然是……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25岁的消防员,考上了清华研究生!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喜欢清华,请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