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让我们来上一门很“清华”的课!
在清华
有这样一门课
云集多领域院士、专家
师资力量非常硬核
目光投向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内容干货满满
课程效果达到或超出95%
选课同学的预期
并被称为有不少惊喜
课程以“大班讲授+小班研讨”的
方式展开教学
建设“大课堂”
搭建“大平台”
汇聚“大师资”
以大视野和大格局
引领同学们心怀“国之大者”
这就是
清华本科生思政课体系中的
第一门课
“形势与政策”
01
行走的教科书
“本领域中,我们正面临着哪些挑战?未来会遇到哪些挑战?“党和国家出台了哪些政策?为何出台这些政策?”在这门课上,多名院士专家领衔讲授,引领学生直面责任与挑战。
清华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清华本科生思政课体系必修的第一课。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学校将政策制定的亲历者、前沿领域的参与者请上讲台,“让上过战场的指挥官来讲战略,让经过厮杀的战士来讲斗争”。课程内容覆盖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及其热点难点问题。
大先生们真正把“炮火声”带回了讲台,带到了学生面前——他们站在那里,那样讲,就是一本教科书。
授课中的专家名师
没有教条式的灌输,而是启发性的思考。新版大思政课的背后,是清华版“大思政课”格局的构建。2022年9月,清华大学率先推出“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党委书记邱勇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多次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的集体备课工作,在摸索与尝试中推动构建清华版“大思政课”格局。“推进思政课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难度很大、压力很大”,“形势与政策”课程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蕉说。
一堂课50余页的“干货”课件,备课组一张一张逐页打磨,一次一次集体研讨......清华人正用最“笨”的方式在做一件不容易的事。备课组的老师分享道:“但这‘很清华’,学校有决心,我们有信心!”
新学期新变化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啃下一块“硬骨头”。为扩大新版“形策”课的影响,本学期清华大学还将面向全国高校逐步架设“云端克隆班”,包括我校对口支援的青海大学、新疆大学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0余所高校表示本学期将组织约40余万名学生参加“形势与政策”克隆班学习。
02
打通课程的最后一公里
“电视剧《狂飙》的剧情推进与法治中国的建设有何关系?”“ChatGPT火爆背后,你看到了中国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专家大课之后,与之匹配的小班研讨课上讨论气氛热烈。“小班研讨非常重要,这样可以让思政教育打通学生心中的‘最后一公里’。”课程助教石文婷介绍。
除了“让有信仰者讲信仰”的大课讲授,新版“形策”课还对应匹配了“小课研讨”。“小课”由青年教师作为助教负责“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流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帮助学生“知全局”后“谋一域”,通过对具象的、生活化的研讨议题的讲授与讨论,将国家形势与前沿政策落回到同学们的身边生活中。
小班研讨中的同学们
无论是“大课”的专家院士还是“小课”的青年助教,都在这门课中结合学科背景和自身经历,让学生这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备军”随着“先锋军”的视角看到了一线的“炮火”,从而更好地理解“两个大局”,书写“小我”融入“大我”的奋斗篇章。
新学期新变化
本学期,“小班研讨课”保质增量,为3000位同学开设112个平行小班。同时,更新作业,发起500个学生小分队的“同题共研”,以“**学科(研究领域)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向同领域的清华人请教。在实践中获得新知,引导同学们在走出“思政小课堂”、走入“社会大课堂”。
03
“很酷,超出既有预期”
新版“形势与政策”课程自去年开设,经调查反馈,课程效果达到或超出95%选课同学们的预期:“能打开思路,拆除了我思维里的‘墙’”“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他们这样评价道——
邱勇老师从探索历程、理论体系、发展前景三方面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宏大的结构说明,又有严谨的细节分析,极具说服力和启发性,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
——新雅书院 付甲申
课程让我对汽车交通领域的科技工业化及产业化进程都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知,也让自己更加坚定了“通信+交通”这一交叉领域的学习方向,未来我将谨记老师的教诲,希望能为智能交通领域的科研攻关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电子系 马琦钰
通过很多趣味性与思辨性兼备的案例,我认识到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温暖、有内涵、保护着我们的有智慧的事物。法律是活生生的正义,而非机械化的正义,清华人要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和建设者。
——数学系 孙天意
研讨课对历史事件的展示让我对能源危机的发展有了完整的认识,注重图表与数据的研究态度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未来传统能源的危机不会减少,但新能源发展态势一路向好,我们需要完成观念转变,在新赛道上做出清华人的贡献。
——《“能源危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小班课
当学子们跟随着老师,从游在课堂之间,聚焦到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实际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或许才会真正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敢于到矛盾多的地方去!”
坚持问题导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着眼点;而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则要靠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每周三,让我们跟随这门课上
饱含报国志、赤子心的“热血青年”
看懂中国的道路,走出中国的明天
第一堂课,明天见!
文 | 江盛盈 刘书田
排版&编辑 | 江盛盈
责编 |赵姝婧
审核 | 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thuxwzx@tsinghua.edu.cn
往期精选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仰望星空!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清华有门课,竟然有90多个教室?!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三位一体”与清华底色——清华再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喜欢清华,请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