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让中国更“钢”一些

方锶 清华大学 2024-03-31




他放弃国外聘请毅然回国

坚定攻关钢铁冶金与材料领域卡脖子问题

立志以专业所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埋首深耕20年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使中国火电和核工程用钢

及其冶金技术跃居世界前列

助力中国更“钢”一些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机械系1985级本科校友

刘正东


让我们一起走近

“大国重器中的清华人”系列报道

为您讲述改革开放以来

清华人为铸就国之重器

默默耕耘的奋斗故事




放弃高薪,毅然回国

 

 1966年

刘正东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

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

是当地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学生

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

培养了刘正东对待科研

认真、执着、务实的态度

更给了他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1986年刘正东与父亲在北京

 

2001年

刘正东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攻读冶金工程博士学位

学成后

先后放弃美国、加拿大等国

科研机构的高薪聘用

毅然回国

立志要“为祖国做点事情”

 

超超临界发电技术

是在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国情下

实现电力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2001年,刘正东回国时

中国超超临界火电

和百万千瓦核电工程还未启动

而发展这些技术的关键原材料

高压锅炉管和核用大锻件

被国外技术垄断

导致价格畸高

甚至拿钱也买不到

已威胁到中国能源安全 

刘正东认定

解决这个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就是他要做的事情

 

从被国外技术封锁到跃居世界前列 

 

万事开头难

刘正东刚回到钢铁研究总院时

所在的研究组只有4个人

他一边筹措预研经费

一边组建研究队伍

 

600℃超超临界

是迄今为止

世界最先进商用燃煤发电技术

我国火电若从亚临界跨越到600℃超超临界

每年可少用电煤2.32亿吨

减排CO2 5.1亿吨

经济、环保和战略意义重大

 

为实现火电“跨越”

从2003年开始

中国开始立项建设600℃超超临界电站

也是这一年

刘正东拿到

第一个锅炉管研究的国家科研任务 

 

2009年刘正东在巴西矿冶公司访问

 

“锅炉管须在高温高压多种腐蚀环境中

长期稳定服役”

研发难度大、周期长

为实现“从0到1”的跨越

刘正东和团队

一仗接着一仗打

一关接着一关闯

历经10余年攻坚

实现了中国超超临界关键锅炉管

从无到有

从有到全(整台锅炉全套锅炉管)

从全到先进的跨越

使我国锅炉管制造技术跃居国际先进水平

彻底改变了世界耐热钢管市场格局

 

如今

中国建造的600℃超超临界电站数量

占世界同类最先进燃煤电站90%以上

从被国外卡脖子到跃居世界前列

刘正东带领团队

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再好的颠覆性技术

如果只停留在技术发展层面

也是没有用的”

刘正东清醒地认识到

卡脖子技术的含金量

关键在于工程应用价值

 

在完成锅炉管攻关的同时

刘正东团队发明了

目前世界上唯一可工程用于

630℃超超临界燃煤电站

大口径厚壁管制造的

新型马氏体耐热钢G115®

解决了其工程应用难题

用于山东郓城

世界首台630℃超超临界示范电站建设

使中国超超临界电站技术实现世界领先

 

此外

刘正东团队

还解决了中国压水堆核工程关键部件

建造中的一部分工程科技难题

实现中国压水堆核工程

核岛主设备材料技术的自主化

  

刘正东获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提到成绩

刘正东更愿意归功于

这个伟大的时代和大团队

“科学可以是个人的才华施展

工程一定是团队合作的成果显示”

他带领电站动力用钢全行业团队

近20年坚持攻关先进耐热钢及合金

 全团队的人都信服他

 

每个进入刘正东课题组的新生

最牢记于心的是

一次“安心立志的入门谈话”

 

刘正东会从家国情怀谈起

谈超超临界电站的战略意义

谈电站重大工程建设的紧迫性

谈耐热钢管产品的“卡脖子”问题

谈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谈他的科研经历……

虽然没有具体的研究内容

但谈完大家都精神亢奋

立志要肩负使命、为国奉献

在实干中成就事业


2015年

刘正东获得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不久后

他和夫人赵葵

捐出十万元奖金在家乡中学设立奖学金

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

希望他们取得好成绩

将来回报祖国

 

 受益学生和班主任合影留念

 

“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中锻炼出来的

因此它很坚固”

刘正东就像他所研究的钢一样

在不断战胜困难挑战的过程中

化难度为高度

变阻力为动力

取得一项项令人赞叹的成绩

攻克一个又一个

看似不可能的难关

助力中国更“钢”一些‍‍‍

 

更多大国重器中

新一代清华人的故事‍‍‍

将继续为您讲述


(点击下图查看更多故事)



文 | 方锶

素材来源 | 中国科学报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突泉微讯

排版 | 常潇予

编辑 | 彭稳平

责编 | 赵姝婧

审核 | 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thuxwzx@tsinghua.edu.cn


往期精选




全球首款!发射成功!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从设计到施工不用一张图纸,这位清华人底气何在?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两届奥运会,七座竞赛场馆,总设计师是他!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喜欢清华,请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