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6年前,他放弃海外学业,选择隐姓埋名

陈韩梅 杨帆 清华大学
2024-12-10

他是我国杰出的实验核物理专家

为核事业奋斗了一辈子

先后参与组织指挥6次核试验

却谦虚总结自己

“只做了一件‘补短板、堵缝隙’的工作”


他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多次获得

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等奖项

但他从未忘记初心

自己的前途始终要和国家的命运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他就是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届校友

胡仁宇


2019年9月,胡仁宇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放弃海外学业

一心只为祖国的事业


1949年

18岁的上海交通大学大二学生

胡仁宇申请换专业——

从电机系转到物理系

他认为

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新中国

需要更多理科方面的人才

翌年

他又转学到清华大学物理系

在那激情燃烧的年代

胡仁宇的想法也很简单

自己的前途始终要和国家的命运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52年

胡仁宇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

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由此真正打开了核科学研究的大门

除了跟随所里的前辈专家

系统地学习核物理相关知识

他还被分到实验组

开始接触核技术研究实验工作


1958年7月

当时在苏联攻读研究生的胡仁宇

回国探亲期满

正准备返回苏联继续完成学业的他

收到了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邀请

“马上到二机部九局报到”

二机部当时负责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以研制核武器为主要任务


接到调派任务

胡仁宇丝毫没有考虑自己未完成的学业

便接受了组织安排

连留在苏联的个人物品

都没来得及收拾


工作中的胡仁宇


胡仁宇报到后,接到一个任务:

组建中子物理与放射化学实验室

当时,苏联与中国签订协议

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

然而,好景不长

1959年,苏联陆续撤走专家和技术资料

中国只能“自己动手,从头摸起”

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

这样的重任

让研究生还未毕业的胡仁宇

感到既兴奋又害怕

“兴奋的是我可以参与到  

国家伟大的科研任务中

害怕的是担心自己能力不足

  完成不了任务”


在王淦昌、朱光亚等老科学家的指导下

胡仁宇和王方定、赖祖武等同事一道

带领一批年轻大学生

夜以继日地投入科研工作中

高效组建

中子物理与放射化学实验室

成功试验中子源制备、脉冲中子测量

和临界质量测定

圆满完成了原子弹试验前

该领域应该承担的科研任务


没有一个为自己将来打算

  只想为国家完成这个任务


胡仁宇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心留影


1963年

根据原子弹试验的实际需要

胡仁宇与众多科研人员

迁往青海某核试验基地

他被任命为

国家首次核试验第九作业队内球组组长

内球组的主要任务有两项

一是保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核心部件

内球运输、组装的临界安全

二是把中子源放到应该放置的部位上


为了在运输过程中

减少震动带来的损害

他们将内球放置在

一个充满氩气的鸟笼状金属容器里

并用硬弹簧固定在塞满棉被的木箱中

运输途中

胡仁宇一刻不敢松懈

和同事昼夜不分、轮流看守

直至抵达新疆核试验基地机场

将内球交付并安装完毕时

他一路悬着的心才终于落地


1964年10月16日下午

就在距离爆心不远处的小山坡上

胡仁宇听从指令

戴着墨镜、趴在地上

掐着表默默等待起爆时间的到来


随着一声干净利落的“起爆!”

在西北大漠上空

一朵蘑菇云冉冉升起

这标志着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罗布泊上空的巨响向世界宣告:

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

实现了国防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


虽然背对着起爆点

胡仁宇依然眼含热泪

“抬头看的时候  

已经是个红的火球了

我非常高兴

把帽子抛到天上去了

  落地的时候还摔了一跤”


1964年10月16日,胡仁宇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现场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

胡仁宇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

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工作


2019年

在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中

胡仁宇回忆起

参与“两弹”研制的经历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所有参加制造的人没有一个为名为利

为自己将来打算

  只想为国家完成这个任务”


“只做了一件‘补短板、堵缝隙’的工作”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前辈科学家的带领下

胡仁宇和团队投入二代核武器研制中

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他与邓稼先、于敏、胡思得等科学家

多次商议起草报告

分析我国相关实验的发展状况

以及与国外的差距

提出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


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

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

我国只进行了45次

不及美国的1/25


1986年

胡仁宇接过邓稼先的接力棒

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

从调研、论证到设计、实验

他一直承担着

主要技术负责人和决策人的角色

先后10余次参与核试验

其中由他组织指挥的有6次

每一次都亲临现场

在核爆近区测量某高难度技术方案的

审定和实施过程中

发挥重要作用


在他眼中

“个人的事都可以是小事

但国家的事一定是大事

半点马虎不得”


1984年,在新疆马兰核试验场合影。从左到右:高潮、陈能宽、李英杰、邓稼先、于敏、胡仁宇


作为我国杰出的实验核物理专家

为我国国防武器装备发展

作出了卓越贡献


2018年9月

胡仁宇前往“两弹城”

参加王淦昌旧居开馆仪式时

站在昔日的院部旧址前

他深情凝望着老战友王淦昌的塑像

不顾风雨,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

当工作人员邀请胡仁宇

进去看看他本人的塑像时

他坚决不去

“比我有本事、有能力的人那么多

我算老几”


谈到毕生所从事的核物理事业

胡仁宇表示

“只做了一件‘补短板、堵缝隙’的工作”

核试验在他眼里

各方面工作都是“强耦合”的

“就像木桶有短板不行

有缝隙也不行

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功劳

而是集体奋斗、协同攻关的结果


您会怎么样来总结自己这一辈子

在一次采访中

面对主持人的提问

当时已经88岁高龄的胡老谦逊道

“我不敢说我做得最好

但是我尽力而为了

我没有虚度此生,可以悄然离去了”


2019年,胡仁宇做客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



从导弹到原子弹、氢弹

再到自主研发的核潜艇、核电站

数十年来

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接力攀登

艰苦奋斗、协同攻关

一次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努力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恰如胡仁宇校友的人生故事

60年前戈壁滩上的欢呼犹在耳畔

60年后先辈凝结的精神仍在传扬

新时代的清华人,继续前进!




资料来源|新华社 光明日报

清华校友总会 央视网

文 | 陈韩梅 杨帆

排版|杨帆

编辑|陈韩梅

责编|苑洁

审核|刘蔚如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thuxwzx@tsinghua.edu.cn


往期精选




年近半百换专业?清华没有不可能!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选择毫不犹豫!未来毫不畏惧!事业永不放弃!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解“世界级难题”!做“最聪明方案”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喜欢清华,请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华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