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科大新任党委书记首次接受专访:是不是"一流大学",就看这三个方面

2018-03-29 李思辉 湖北日报
在创新被定义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今天,知名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应担负怎样的使命,大学应怎样呵护创新活力,怎样妥善处理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



日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华中科技大学南三楼专访了数月前履新的该校党委书记邵新宇。这是他上任后,首次接受媒体专访 39 32880 39 12885 0 0 8280 0 0:00:03 0:00:01 0:00:02 8280



别人"卡脖子"时,如何风轻云淡?


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了50余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科研工作者,邵新宇对创新有着独到理解。


他说,创新有很多层次,从科学技术本身来讲,可以将“创新”分为五种:


第一种是指原理性的、类似真理的原创性发现,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第二种是验证原理的研究,比如原子弹起初也是一种原理上的存在,但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把原理变成了现实,这就是一个验证原理的过程,引力波被验证也是这种情况。


第三种是新产品、新业态创新,改变传统产业方向和格局,如数字相机、互联网经济等。


第四种是跟进性创新,别人做出来了,但我们没有,这就需要去效仿、钻研、赶超,突破技术壁垒。


第五种是集成性创新,比如高铁,涉及材料、力学、物理等多种技术门类,主要技术是我们的,有些技术是别人的,未必非要等到自己掌握了全部技术再去做,那样就可能错失很多市场机遇。


邵新宇认为,只有掌握了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在国际竞争甚至别人试图“卡脖子”时,才能保持风轻云淡的从容自信。



所有人都能像比尔·盖茨一样辍学创业?


有人会有疑问,大学短短四年时间,能够实现家长、社会那么多的期望吗?四年也许不够,但这四年时间足够给孩子们植入创新的基因、播下创造的种子。邵新宇说,大学最核心的责任和功能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的人。


对于大学生休学创业的各种传奇故事,邵新宇有明确的态度。他说,时下那种过度宣扬创富神话,似乎大学期间非得有实体店面、公司,才是所谓的“双创”人才,这种认识实际上是存在问题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不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不学习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创业”能轻易成功吗?


像比尔·盖茨这样辍学创业成功的天才毕竟是极少数,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在大学阶段接受系统的教育才是成长成才的基础。他主张青年学子在校期间应扎实学好专业知识,不要指望空中楼阁似的“灵光一现”。


同时,社会舆论也应适当克制对那些“传奇故事”的过度渲染,以免对学生造成误导。在校大学生即便要创新创业,也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去突破。



西南联大给现今大学有何启示?


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不足,邵新宇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讲台上大学者、大专家的身影还不多。


他分析说,像西南联大时期,知识分子南渡,大批青年学子在颠簸中、在茅屋下、在防空洞里如饥似渴地学习。当时的办学者、授课者,大多是各个领域赫赫有名的大学问家、大科学家。战时颠沛流离,没有实验室,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学生上。这一教不得了,文史哲理工农等各领域大师一起发力,学生基础功底厚,专业知识扎实,受益终身,出现了空前的人杰井喷气象


这个现象启示我们,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本在教育,教育的根本在教授。必须形成一种机制,让大专家、名教授亲自给学生上课,而不是老窝在书斋、实验室里,更不能总想着到外面去拉项目、搞创收、当老板。


他认为,西南联大给现今大学的另一个启示是: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学科交叉。西南联大时期,校舍也没多大,各领域大师云集一处,竺可桢、华罗庚、梁思成的课,文科学生可以去听;陈寅恪、梁漱溟、闻一多的课,理工科学生也去听。


这种无心插柳的学科交叉,让很多青年学生学贯中西、文理融通,打下了成为大师的基础。



高校科研工作者不能沦为"跟班"


机械学院在华中科技大学甚至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都非常知名,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院长的邵新宇认为,机械学院能够成为华中科技大学的“王牌学院”,能够成为创新的一面旗帜,也是很多年下“笨功夫”积累而成的。


他分析说,科研具有关联性,一个机械方面的问题,也可能是材料问题、力学问题,甚至是人文问题。这就要学生涉猎更广泛一些,掌握的东西更多一些,多下笨功夫去学习。


谈到创新,社会舆论常常强调大学与企业、与社会融合,邵新宇则认为,学研产对接是对的,但高校科研工作者不能满足于被牵着鼻子走,得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否则就会完全沦为一个“跟班”。


当前,社会需求很多,企业的订单式研发需求也很旺盛,靠“跟单”可能会有不少项目和不错的收益。他直言,目前社会上有些浮躁的倾向,恨不得今天上午有个什么需求,下午你就按照他的意图创造一种技术、发明一个东西,但是创新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不投入足够的精力,不到一定的时间是出不来的。


所以,大学的“围墙”必须一定程度地阻隔外界的喧嚣,让校园内的师生安安静静,保持一种“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



一张轻薄透明、粘合性极强的"皮"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研工作者应该怎样把握科学研究的自主性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关系?突破口在哪里?


邵新宇分析说,人们常常抱怨大学研发和企业生产需求是“两张皮”,存在相脱离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两者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如何使这两张皮紧密粘接到一起?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居于大学和企业之间的介质,需要在两者间加入“第三张皮”。


这张皮轻薄透明,具有极强的粘合性。比如华中科技大学设立的工业研究院,就专门负责对接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也掌握了企业的发展需求,架起了一道学研产对接的桥梁。


邵新宇总结出了一套“青苹果—红苹果—苹果树”的模式,即不仅要将高校实验室的“青苹果”进行产业化,转化成高性能、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的“红苹果”,而且发展系列化产品、多元化产品,形成“苹果树”,实现从“样品”到“产品”再到“产业”的过程。



是不是"一流大学",关键看三个方面


现在大家都在谈“双一流”,邵新宇他认为,一所大学能不能称之为“一流大学”,关键要看三个方面:


第一,一流的学生愿不愿意到你这里来求学;


第二,一流的教授愿不愿意来任教;


第三,一流的同行是不是认为你是一流。如果暂时还不是“一流”,也不要妄自菲薄,而是找准差距,下笨功夫,重视人才、重视平台、重视机制,不断奋斗,争取成功。




▼热文推荐

湖北又新设一个局!领导干部这么做将被记录!

网上抄袭学习体会受严重警告处分!这些小事纪委管定了!

彭丽媛走进湖北小山村,这次是为消除结核病而来!

2018年湖北"一号文件"出炉!超多新的发展机遇来了!

最新确认!请叫湖北这些地方"国家卫生城市",有你家乡!

重磅!武汉将新建一大批学校!有你家附近吗?



作者: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思辉

微博:@湖北日报

编发:袁超一

出品: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