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政治冷漠"?华科大火了!思政老师"搞事情",工科男提"人权问题"
最近,在华中科技大学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
一群工科生要毕业了,选一位老师给他们上“最后一课”。
几轮投票下来,华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闫帅,高票当选。他正是思想政治公共选修课《深度中国》团队成员之一。
一所工科得不能再工科的顶尖大学里,文科老师竟然俘获了最多的粉丝,简直是搞事情啊!
什么情况?!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
4月11日晚6时30分,华中科大西十二教学楼N101教室。闫帅主持,刘兴花和邹旭怡两位老师对辩。
这三位来自华中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授课教师,上演了一出“锵锵三人行”。事实上,这是一场特殊的思政课,课题:《乡关何处——“农民工”究竟该留城还是返乡》。
这是华科马院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深度中国”第五讲。200人的教室,早已挤得满满当当,没有一个空座。
每次教室都坐满了听课的学生
21时30分,下课。一些学生还舍不得离开,他们走上讲台,围着老师继续探讨。
这是一个手机可随时转移注意力的时代。“如果以到课率和抬头率来论,《深度中国》课程的效果已经惊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训威慕名观摩。
“选课时,系统被挤爆了,我‘抢’了第三次才成功。”机械学院2016级学生杨德民说,有的班级超过一半的学生都选了这门课。
一门公共选修课,还是思政课,从小到大都在学,好多东西都学过了,难道不都是一些大道理吗?为何这个课堂有这么大的魔力?先来看看这第五讲。
“我的一位初中同学,返乡开了淘宝店,今年还当上全国人大代表。”
“国务院的一个课题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农民工想在城镇定居,近六成愿意在城镇买房。”
《乡关何处——“农民工”究竟该留城还是返乡》课堂上,刘兴花和邹旭怡两位老师激烈对辩。邹旭怡主张返乡,刘兴花认为应该顺应农民工的意愿。
课堂现场开通弹幕,学生边观摩边发表意见。每辩论一次,学生还通过网络投票。
发弹幕还不过瘾,数学与统计学院2014级学生黄泓竣几次站起来辩论:“机械化大生产,能不能带来农民工返乡后的广阔作为?”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2015级学生马富为认为:“农民工为城市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应温情相待。”
美女老师和学生现场辩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631u4r6xd&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一番激辩后,学生黄泓竣、马富为有了共识:“发展的道路不会是平坦笔直的,发展中的问题,还是要通过发展的办法来解决。”
“唯有国家强大,个体才更有安全感”,学生彭博说,与国家共进退,不仅仅只是在战争年代。
“有矛盾不回避,有问题积极解决。”渐渐成了《深度中国》的标签之一。这也是这门课一开始就定下的基调。
这边风景独好
“中国和美国,究竟谁重视人权?”
“西方宣扬中国崩溃论的时候,中国为什么一直风景这边独好?”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怎么办?”
“青年学子应当怎样真实、客观地看待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
这些是《深度中国》课堂上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的一部分。
在解答人权相关问题时,上文提到的那位得票最高的闫帅老师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将一位单身汉上访请政府解决媳妇的事搬上了课堂:
一位单身汉找不到媳妇,把责任全归结到政府,硬说是政府没把经济搞起来,让女青年都出去打工了。“单身汉的逻辑有点滑稽,但当地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帮忙他发展产业,努力解决生活困难和找媳妇的问题。”
闫帅说,这个案例恰恰说明,中国政府不是不关心民生、不是不关心人权,相比美国,我们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老师以辩论的方式为学生授课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教师杨炳祥引用《资治通鉴》的思想内容指出,能带来政治稳定、民生富足、治安良好的政府就是好政府,古今一致。而“中国一系列利益调节机制的建立,正是朝着避免历史周期律的方向努力。”
这是《峰乎?岭乎?——观察中国的不同视角》一讲里对同学们疑问的解答。和杨炳祥搭档讲授这一课的,是华中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岭峻。
“并不是外国的月亮就特别圆。”听完讲解,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学生路岚青感慨,“如果盲目移植、照搬,陷入无休止的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只会让人民生活倒退。”
“学生遇到国内问题,会习惯性地问国外是怎样的,喜欢拿西方来比。我们不能回避,而且必须回答好。”华中科大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艳华说。
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明确要求,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但有人觉得,现在的思政课很难教,学生大都“政治冷漠”:你觉得你有道理,那你说啊,我就是不理你。这又是一门公共选修课,学生不满意,可以“用脚投票”,随时离开,大不了重新选一门。
“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接触的信息多,但很零碎,究竟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分析,他们是迷茫困惑的。”黄岭峻说,众声喧哗中,更需要用高品质的课程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对接。
华中科大《深度中国》精品课程的背后,是精力付出。
该课程由11位优秀教师联袂打造,每周一个专题,涵盖马克思主义原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
窗台被占满了
从英、法、美工业革命,到当今中国创新战略;从中国春运人口大迁徙,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广袤田野;从特朗普当选后的“各种不确定”,到中国大国外交的布局与自信……《深度中国》的11个专题,每一个都精心设计,有的课程还是集体备课、多次演练。
老师们利用节假日出门调研,力争将最鲜活的素材搬上课堂。课程考核还将以“我为祖国献计策”的竞赛方式进行。
有人说,好的思政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面对这么多好苗子,不希望他们只关注专业课,慢慢变得对社会冷漠,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闫帅老师十分有情怀:“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人还是需要有精神的。”
“课堂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引导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黄岭峻院长说。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会君,摄影:湖北日报记者 张朋、通讯员巢宗明
微博:@湖北日报
编发:黄珺
出品: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