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快讯】 单多晶衰减大比拼,别太信!反正我不信!
光
伏
快
讯
1
序
1
火、炎、焱、燚,有的人名字里就有“火”,有的人名字里有很多“火”,有的人为了火而火,本以为只有小苹果才有四个火,孰料到单晶、多晶之争,那可是真的火、火、火、火...
正
文
部
分
关于单多晶效率、技术的讨论,最近真的目不暇接。开始以为只是为了市场推广,逞一时之气、争一时之快罢了,未料到各方大拿不只是先争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再争单多晶的转化效率,再到单多晶的效率指标,试图从一致的效率指标直接把对方从领跑者计划中剔除,而这两天,又开始在单多晶的衰减问题上拉开架势了。
既然有文章直接以小特、小鑫为名开始新一轮的战火,那我们不妨以L&T来指称各方吧,不是LoTte。
单晶衰减比多晶低,数据说话,其实我不信!
为何我不信:因为认为L君单晶衰减低的是L君在海南三亚户外实证电站和吐鲁番的一篇数据文章。
首先是模拟软件给的分析结果:文章首先用PVsyst的模拟软件的简单模拟结果再次强调单晶PERC组件的辐照和温度导致的衰减分别是0.3%和5.9%,同样条件下265W多晶的辐照和温度导致的衰减分别是2.2%和6.5%。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要模拟软件上的推测结果来展示单多晶的效率损失,不是实际的数据,说服力不够。
其次是文章中的数据采集所对应的时间:根据该文章:三亚实证基地和吐鲁番实证基地的比对阵列都是2016年8月底完成安装的,距离数据采集分别三个月和四个月;考虑到吐鲁番基地冬季的风雪天气,四个月的间隔和三亚三个月的间隔或许差不多。
三亚基地的数据中列出的单晶PERC系统的每千瓦发电量在12月份与多晶系统相比,当月交流侧平均多发电3.77%,直流侧多发电3.32%。同样,吐鲁番基地单晶PERC系统的平均交流比发电量有3.64%的优势。
而行业中有专家认为,单晶的衰减在第一个月就会有2-3%,而由于单晶的结构特点,在第三、四个月的时候反而会像退火一样回复到初始功率水平,之后又逐渐下降,首年衰减约3%。
因此,文章中所列出的数据都是正好在安装后3-4个月的发电量数据,这正是单晶表现最好的时候,因此这个数据即便是真的,也不能说明单晶衰减比多晶低!
第三是文章关于组件工作温度的测量:
文章用单晶PERC工作温度低、单晶PERC弱光效应好及单晶PERC的高工作电压产生的更长逆变器工作时间来解释单晶PERC系统更高的比发电量。但文章中关于组件工作温度的说明令人费解:在当地平均气温23.8C下,组件温升仅1-5C,这一点需要作者解释一下温度采集的方法,因为业内一般认为组件的工作温度会比环境温度高出30-50C,电池片的结温会更高。文章并没有给出温度具体的测量方法。
第四是关于直流端和交流端的系统效率:
三亚基地的数据中提到直流端多发电比例比交流端低,却只列出了交流端系统效率PR,没有直流端系统效率PR,可以推断直流端的系统效率应该低于交流端系统效率;而吐鲁番基地则列出的直流端系统效率高于交流端系统效率,而同一家公司运行的实证基地,同一个作者写的文章,为何直流端的系统效率有时候高,有时候低呢?如果有时候高,有时候低,那会得出什么分析结果呢?
第五是关于对比阵列的溯源:
对文章中提到的单晶PERC系统和多晶系统,如果像上述分析中所说,单晶在12月份的发电效率正好是恢复到初始效率的时候,这时的多晶系统的比发电量要低3.3%到-3.64%。而如文中所说的系统模拟那样,单多晶系统辐照度导致的损失差别约在1.9%,温度导致的衰减差别约在0.6%,全部差别或许不能用两个数据简单地相加,但似乎两者相加后2.5%的差别也远小于实际比发电量的差别比例。如此不由得让人产生一个疑虑,是否这里的单晶PERC系统是L君特别选送的样品,这里的多晶系统也是L君特别选送的样品呢?
02
多晶衰减比单晶低,数据说话,其实不是我不信!
说完L君,我们还看到了T君的发布或转发的相关公众号文章。文章引用了中山大学沈教授对长期运行的各种组件发电效率和发电量的追踪,澳大利亚DKASC八年的数据分析,以及Photon 实验室2014年发布的对于安装超过5年的单多晶比对样本的发电量分析。
当然,所有文章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单晶的衰减高于多晶,多晶的发电量高于单晶,多晶系统的成本低于单晶。这里,T君所引用的数据资料都是相当权威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们的水平无法对此进行点评。但这里真的不是我不信,小编收集了一些朋友圈的评论,大多认为:这几篇文章中所采集的样本都是多年前安装的组件和系统。这些年来,无论是单晶还是多晶技术,在制造成本、制造技术、抗衰减能力以及组件所采用的辅材技术、辅材成本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便这些数据及论证的过程都是正确的,那最多也只能给行业一个参考,让行业在相信经验和趋势的前提下做出自己谨慎的选择。
所以,用这些数据说话,我可以非常相信,可能无法针对当前的最新技术发展下的多晶和单晶效率、成本之争。
03
单晶多晶衰减都说低,自己说话,其实连我都不信!
其实不管是L君还是T君,说自己衰减低的远远不止你们。如果入行有几年的话,大家都不会忽略掉这样一个事实:
还记得前几年非常流行的Photon实验室组件发电量排名对比吗?中国企业生产的组件总能在历年的发电量排行榜中排名靠前!
还记得前几年行业里非常流行的一种解决初期光衰的方法吗?每块组件的功率都会被低标几瓦,就是为了避免因为初期光衰而导致的客户纠纷,直接让利在销售环节!
组件功率低标,在特定的时期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却为后期电站发电量和组件功率衰减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任何一个电站都不可能在装机之前把所有的组件功率都重新标一遍,等运行了一段时间后,拆下来重测的组件功率只能参考组件的标称功率进行比对。
当然,您可以说研究可以采用电站初期的发电量和后期的发电量进行对比。但据业内人士的科普,这样的话计算的就是系统效率,而非组件效率衰减的对比了。
04
这也不信,那也不信,到底该信什么?
是的,其实这是个难题,我们想建议的是:这个难题可以留给如水电总院、中科院电工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TUV-SUD、CSA这些专门从事研究和测试认证的机构去发表意见呢?用科学说话,总比媒体说话更可信吧!
这个难题其实还可以留给市场去选择,或许这样说是对市场用户的不负责,用户完全可以根据历史经验、根据性价比、根据自己的财力和能力去进行正确的选择,至少在单多晶效率之争明确之前,用户可以选择性价之争。聚光光伏效率高,没人和他争,你选择吗?
根据专家介绍,传统的单晶如果比多晶贵出0.10元/瓦以上(按照现在的组件价格大概差别在3%),用单晶系统也是不划算的。根据最近领跑者示范基地的招投标来看,单晶要比多晶贵出0.15元以上。特别是如本文第一段分析中所看到的,即使单晶PERC在安装三个月后比发电量真的比多晶低高3%,价格的不等式是明显的:单晶PERC > 普通单晶 > 多晶,远远超出3%。
对于单晶、多晶效率之争,我们的建议,少用点市场手段,多留点力气,多花点心思来降本、增效、减衰。或许没完没了地吵了半天,吃瓜群众突然发现,单晶做得越来越像多晶了,多晶做得越来越像单晶了,单多晶一体、天下大同,其乐融融。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光伏新闻】 福莱特联合帝斯曼推出双玻组件用高反射白色背玻玻璃
➤【2017 PPIC 新动态】 Daikin全力支持2017光伏聚合物国际峰会
长按关注
光伏测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