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封锁、原料封锁 – 屡试屡败的重复
芯片、封装、光刻…..从中兴通讯到华为,川建国似乎玩上瘾了。孟大小姐+ 芯片封锁,这估计是华为过去两年、未来数年最头疼的事情。
按照川建国的规定,所有用到美国技术的产品,哪怕是一丁点,将来也不许卖给华为,这样的扼喉之举,确实可能让华为喘不过气来。不仅如此,川建国还用活生生的例子Show给华为看,喘不过气、不能呼吸的后果会如何严重:
只是这一次川建国玩大了,玩出了美国“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只是,这样的封锁或制裁到底有多大用处呢?
建国三十年,封锁打造完整自主产业链
中国被封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经历了被西方全面封锁的三十年,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
80后很难理解这三十年中国是如何过来的,但80后的父辈们知道这三十年中国是如何突破重围,建设起自己完整的自主产业链的。
而正式这三十年,中国完成了工业上大而全的两条线布局:
- “大而全”,即使每项技术都不是最先进的,但是每一样都有,任何东西都能制造,包括芯片(中低端芯片我们也能生产的);
- “两条线”,指两套完整的工业体系,东部沿海地区一套,大三线一套。东部沿海地区的那套比较先进,主要是商用;大三线主要是备用和服务于军工。
正是这样大而全的两条线布局,让我们什么都能自主生产,节约大量时间还有效降低生产成本。80年代起,很多进口产品一旦国内有自主替代,价格立刻对折、对折再对折。自从加入WTO后,也正是这种大而全的两条线布局让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从低端伪劣走向了价美物廉。
可以说,中国加入WTO后的取得的成就,证明了大而全的两条线布局的重要性。低端伪劣或许是是欧美对华三十年封锁取得的成绩,但独立自主的完成产业链恰恰是这三十年封锁政策最大的失败。
除此之外,中国独立自主的两弹一星、航天工程,都归功于建国70年间的各种封锁。
原料封锁,日本锁韩得不偿失
2019年除了中美贸易战,还有一场发生在亚洲邻国之间的贸易战,激烈程度不输于中美,那就是:
日本把韩国半导体行业最重要的三种原料给断了!
韩国半导体业几乎瞬间就跌停,谁也没想到政治上的不开心突然降临到经济上。
韩日在半导体业的竞争以韩国取代日本成为最大的半导体产品制造商而结束,之后出于各种考虑,韩日双方的妥协是韩国主营半导体,日本主营半导体原料,完全就是过去三十年全球化样板。
然而近三十年的行规,突然被日本的这个骚操作打破,就像专做汽车的公司突然发现发动机被断供了,而自己连个配件厂都没有。
然而韩国并没有屈服,半年过后,韩国竟然挺过来了。韩国政府立刻着手推动替代,尽管韩国国产的不太划算,中国供应的水平不如日本,能用要比没有强多了。而一旦形成需求,韩国国产原料和中国供应的原料质量水平也不断提升,成本也开始下降。以至于到了2019年年底,日本突然说:
“要不给你们恢复供应吧?”
韩国半导体工业协会表示:“即使日本的限制恢复到2019年7月之前的水平,决定使用其他公司的技术也不会再改变。”韩国媒体一致感谢安倍桑对韩国国产化所做的贡献。
为何技术封锁都会失败?
无论是欧美对华的技术封锁,还是日本对韩国的技术原料封锁,都失败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市场在哪里?
三十年对华封锁造成中国即便建成了大而全的两条线工业,但产品形象被贴了低端标签。但没事,中国有近十亿人民的内需市场,再差的产品都有人需求,因而也就维持并发展了独立自主的产业链。
日本对韩原料封锁,但全球一半以上的半导体制造都是韩国企业,剩下一些在台湾,日本本土已经很少。日本不把原料卖给韩国,台湾又不扩产,日本本土已经无法承受高成本,那日本的半导体原料卖给谁呢?
反观韩国,尽管没有了日本的原料供应,半导体制造几乎停产,但只要找到原料供应,制造立马就能恢复。
而当今世界,削尖脑袋想卖产品的生产商太多了,日本从断供的那一刻起,韩国本土和中国的原料企业立刻就拥上去,极尽所能看如何抓住这百年不遇的商机。
所以,市场在谁哪里,谁就说了算;只要有市场,就能顶住一切压力。
道理是这样,但市场是变化的,美国人玩太阳能市场的时候就又输了。
八年光伏双反,欧美输个精光
市场在哪里,这个是动态的,变化的,2012-2013年美国和欧洲在太阳能光伏领域对中国全面封锁,就是死脑筋犯的错,至今都被吊打。
从2005年到2012年,光伏制造逐渐向中国转移,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显得一点都不奇怪。原本在欧、美的全球前十、前五、前三最后都变成了中国。但其中最大的问题,也是2010年前后中国光伏产业讨论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两头在外”,原料来自欧美、产品销往欧美– 95%的太阳能应用都是在海外。
于是美国、欧洲玩起了惯用的手段,2012年美国、2013年欧洲开始对中国实施双反,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电池板竟然被加征了34% - 240%的反倾销税,还另外加征反补贴税。封锁住中国太阳能产品的出口市场,相当于封锁住了95%的中国产能– 这就是一场闭着眼睛躺赢的贸易战。
然而,此后三年,欧美不仅没有看到想象中的光伏制造业回归,更发现连他们的多晶硅原料供应都失去了霸主的地位,他们想保护的本土制造企业在随后的几年中不仅没有发展壮大,反而一一破产了。而反观中国光伏,不仅产能继续在翻番增长,原材料、设备也开始实现了国产化,顺便还实现了中国制造的全球化布局。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初欧美引以为豪的太阳能市场突然变成了鸡肋。中国制造带来的成本下降让中国政府随便开了点应用市场的口子,就占了全球市场的一半需求。
而中国光伏产业,更在两年前就成为中国的民族产业名片,荣登十九大纪念邮票。
如今的光伏全产业链,从多晶硅原料到太阳能电池,从各种辅料到电池板,从逆变器到光伏系统,从光伏电站设计安装到发电并网,哪个领域中国不是在全球前列,哪类制造不是中国领先甚至垄断?
芯片断供,依然不吸取教训?
有那么多的前车之鉴,川建国政府依然不撞南墙不回头,从2018年初开始了新的贸易战,尤其针对中兴和华为,玩起了芯片的断供,而这断供还越演越烈。
无论华为生产的是大芯片、小芯片、手机芯片、伺服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机顶盒芯片,还是采用最先进 7nm 工艺,或是很成熟的 0.18 微米所生产的芯片;除了手机,还涵盖有5G基站、服务器、安防设备等,只要有一点点美国的技术或设备在内,通通都要被美国管制。
而这场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川建国还能豁免采用低于25%美国技术的产品。
然而,美国忘记了:2018年全球芯片市场规模约为4688亿美元,中国进口芯片3120亿美元,占全球66.6%;加上国产芯片,中国消费了全球70%以上的芯片。
因此,当美国宣布对华为的禁令后,美国的芯片股集体大跌:新飞通光电跌逾12%,高通跌超5%,美光科技跌2.89%,台积电跌超4%。
当然美国的禁令对于华为也是巨大的打击,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还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这个已经很难追究了。
中国的华为真的就这样完了吗?
芯片市场,下一个技术封锁反败典型
为何会反败为胜?原因很简单,市场在,产品就在,技术只是一个工具而已。难道中国的芯片技术比当年研发两弹一星还要惨吗?
- 首先,中国并不是没有芯片,只是不够小而已
中国并非自己不能生产芯片,只是不够mini而已;中国并非没有生产芯片的设备,只是不如荷兰的光刻机那样精密而已。
但中国还没有到必须要用小芯片,不用会死的地步。没有小芯片,只是手机大了一些而已。三年内华为的手机可能没有苹果的手机那样先进,但中国十四亿人口的手机内需,已经足够支撑华为的手机市场。或许仍有果粉会去买更高级的苹果手机,没有芯片的制约,苹果手机肯定更高级,然而很可能是:在中国市场,你可能根本买不到!
而没有了中国制造的苹果手机,其售价即便没有关税制约,在某些海外市场也未必完胜华为。中国大而全的两条线产业生产的产品,三十年前不也占领了全球市场,进而实现了到价廉物美的转型?
- 其次,中国不是不能生产小芯片,成本高而已
光刻大概是小芯片制造的关键了,全球只有荷兰一家企业能提供生产设备,而中国近期已经不可能用荷兰的设备生产芯片了。
但光刻的工艺并不止荷兰设备一种,只是其它的方法成本太高,不能市场化而已。而不能市场化,并不代表小芯片的喉咙被扼住了,喘气还是可以的,呼吸困难而已。
- 第三,中国的芯片技术,几年前就在未雨绸缪
从贸易战到中兴事件,到华为断供,并不像日本断供韩国那样突然。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未雨绸缪了。
中国尽管尝尽了产业链全球化的甜头,但也早已开始体会产业链全球化的苦头:不掌握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带来的受制于人。最大的例子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放弃了自己的大飞机技术,认为造不如买,至今中国的发动机技术仍受制于欧美。
所以,中国上海从本世纪初就开始了芯片的国产化历程。尽管十多年的发展中仍旧处处受制,依然是跟着最新技术亦步亦趋,但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芯片产业链,技术上也只是一步之遥。
这么说,即便我们不能再超越Mate 30 Pro,也不会再退回到Mate 8之前。
给中国两到三年,芯片领域将成为美国另一场失败的技术封锁战争。
因为,我们掌握着市场,我们能创造需求,就不难实现领先。
看看川建国两天前发的推特,或许能够明白些什么。
TestPV原创No.1186,转载请联系授权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或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公众号平台对文中观点不持态度。如内容有不实或者侵权,请留言与本站联系。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点“阅读原文”报名第五届异质结量产技术与智能制造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