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诞生到红利渐消,复盘 PERC 电池十年发展历程

全球光伏 2022-05-20

本文对PERC电池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进行复盘,并希望以此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洞悉 异质结等电池产业化的发展规律。


源起1989-2012PERC 电池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2012 年863专项推动国内产业化进程


PERC 电池技术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PERC 全称为 Passivated Emitterand Rear   Cell即钝化发射极及背局域接触电池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1989年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 马丁·格林教授的研究组在 Applied Physics Letter 上首次正式公布通过光刻蒸镀热氧钝化电镀等新增工艺的加工PERC顺利完成了实验室制备而根据当时反馈实验数据PERC 电池 实验室的转换效率达到了 22.8%远优于常规电池与常规电池相比PERC 电池最大区别在于 背面介质膜钝化从电池结构的角度PERC电池与常规铝背场电池的结构是较为相似的但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PERC电池在背面进行了介质膜钝化具备钝化叠层这使得PERC电池能在降低背表面复合速度的同时提升背表面的光反射提升了电池的转换效率另外由于增量工艺流程的缘故相比常规电池产线PERC 电池需要新增沉积背面钝化叠层的设备



常规电池转换效率瓶颈凸显PERC 电池量产被再度提上日程尽管上世纪八十年代PERC 电池早已在实验室完成研发但在随后的二十年里PERC 电池产业化进程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但随着常规的铝背场电池的转换效率逐步逼近 20%的效率天花板传统的工艺改良已经无法 满足日益提升的效率需求如果要进一步突破 20%的效率瓶颈则需要采用更为先进的电池 技术考虑到 PERC 技术对电池转换效率提升明显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且与当时电池生 产线高度兼容因此PERC 电池的量产被再度提上日程


863专项的启动宣告我国PERC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正式拉开帷幕


事实上早在 2008 年国内的电池企业已经陆续对 PERC 类电池产业化展开研究然而最具标志性的一幕发生在 2012 年当年 7 月由中电光伏牵头承担的 2012 年度国家 863 项目效率 20%以上低成本晶体硅电池产业化成套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生产线子课题启动会议在南京正式召开包括中电光伏晶龙实业西安银泰河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西北大学在内的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单位均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对 PERC 电池的量产项目明确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1高效率PERC 电池的转换效率要在 20%以上2规模化生产产线产量规模高于 35MW863 专项的启动宣告我国 PERC 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正式拉开帷幕


在此后几年时间里随着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PERC 电池出货量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 势为了更好地梳理这一进程根据不同时期 PERC 电池出货量PERC 渗透率以及产能情况我们将其划分成三个阶段并围绕电池产能市场竞争格局设备发展情况等多个角度对以上 的各个阶段情况进行重点分析


萌芽2012-2014PERC 电池实现初步量产核心设备供 应以国外厂商为主


1产能与设备市场规模


PERC 电池处于技术验证阶段以试验产能为主增长迅速但总量较小根据行业统计数据2014 年全球 PERC 电池的产能规模为 2.5GW相比 2010 年大幅增长 2GW其中我国台湾 地区 PERC 电池的产能占比约 43%全球领先虽然 PERC 电池的产能已有所增长但由于企业 扩产目的是验证 PERC 技术可行性所以扩产的规模有限另外相比于 2014 年全球/台湾/国内 约 70/ 10/ 47GW 的电池产能PERC 电池此时的产能占比仅为 3.6/11/13%占比极低。



在早期发展阶段设备市场规模极小2014 年以前由于 PERC 电池尚处于早期的发展阶 段下游电池厂商仍以试验产能为主新增产能规模有限因此PERC 相关的生产设备的市场 空间极小


2量产进展


国外厂商率先实现 PERC 电池产业化台湾厂商迅速跟进2012 年德国最大的组件厂商 Solar World使用氮硅化物作为背部钝化原料率先实现 PERC 电池的商业化打开了 PERC 电 池商用的可能性同年IMECRENA 和 SoLayTec 三家公司采用 ALD 技术通过 IMEC 中试 线进行 PERC 电池小批量生产在未使用 SE 结构的背景下成功把电池的量产效率提升至 19.6% 2013 年阿特斯 MWT/PERC 结构的光伏电池实现量产电池平均的量产效率高达 20.57%2014 年韩华正式导入 2 条 PERC 产线其中电池转化效率高达 20.2%



国外厂商在 PERC 产业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台湾厂商也不甘示弱2012 年台湾厂商旭泓 研发的 CELCO 电池率先步入量产阶段该电池结合了背面钝化局部背电场技术量产线上的最高转换效率达到 20.2% 2014 年旭泓加码 PERC 电池导入 5 条生产线单晶 PERC 转化效率最也进一步提升至 20.7%茂迪采用 PERC 工艺的电池正式进入量产效率达到 20.4 %



国内 PERC 处于前期酝酿阶段2014 年开始实现小批量生产晶澳是国内首家率先打通从 PERC 电池到组件的产业链条的企业2012 年 6 月公司 PERC 技术专利取得突破性进展2013 年 8 月晶澳宣布其成功提高了单晶电池的转换效率实现了转换效率在 20%以上的 P-型单晶光 伏电池的生产并称其新型的高性能电池Percium将马上投入生产 2014 年 2 月晶澳发布 Percium 单晶组件其中60 片电池的 Percium 单晶组件功率达到了 285 瓦比行业平均 60 片 电池单晶组件高出 20 瓦其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超过 20.3%比行业平均单晶电池转换效率高出 1.3%2014 年 6 月公司 Percium 高效电池正式量产量产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 20.4%在业 内率先实现 P 型电池量产转换效率超过 20%60 片电池组件随后便开始量产量产主流功率达 到 285W年底主流功率进一步达到 290W从该新产品发布到量产仅用时三个月


同样实现 PERC 电池量产的企业还有中电光伏2013 年 6 月中电光伏的研发人员成功制作 出效率达 20.3%的高效单晶电池并开始进行优化和量产2014 年 7 月35MW 的 PERC 电池示 范线于 7 月实现批量化的稳定生产内部测试效率达 20.44%另外天合光能的单晶 PERC 电 池也于 2014 年完成试制转换效率达 20.2%随着国内多家企业陆续实现量产PERC 电池商用 的确定性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 PERC 的竞争赛道


3工艺技术及设备发展


PERC 电池在背部进行介质膜钝化主要使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应用 PECVD 设备PERC 电池的背部钝化主要包括氧化铝膜沉积和覆在其上起保护作用的氮化硅膜沉积PECVD 法的总 原理是在低压下用射频RF分解前驱体从而在反应室内的基片上形成沉积膜在传统铝背场 电池中PECVD 设备已经用于电池迎光面氮化硅减反射钝化膜的沉积为实现 PERC 电池背部 氧化铝膜的沉积PECVD 系统只需做两方面的基本调整——引入三甲胺TMA前驱体和调整 净化装置但因为 PECVD 总的沉积原理不变设备商所特有的等离子体生成机制也无需改变所以在从传统铝背场电池转向 PERC 电池时已经相对成熟的 PECVD 设备是电池厂商的不二选择


原子层沉积ALD设备经过调整也可用于氧化铝沉积但 PECVD 设备所占市场份额更大ALD 的特点在于氧化铝膜是在原子层级上逐层生成从而具有很好的阶梯覆盖性且其成膜厚度 可控在成膜质量方面略优于 PECVD但尽管如此PECVD 设备的追逐者仍多于 ALD 设备其原因在于1电池生产商都已熟练运用 PECVD 设备进行电池正面的氮化硅膜沉积并且 PECVD 设备在正面钝化的应用中已经积累了巨大的装机量而成熟的设备在理论上易于升级以 用于 PERC 电池氧化铝膜的沉积2PECVD 设备可支持氧化铝和氮化硅在在不同腔体的同一 工序中完成而 ALD 设备只能进行氧化铝膜沉积需要额外的 PERCVD 设备沉积氮化硅膜 3电池生产商一直较为保守考虑到诸如产能产量设备体积和占地面积等额外因素PECVD 设备无疑成为 PERC 电池生产商的首选设备



在 PERC 发展初期核心设备供应以国外厂商为主一方面因为电池厂商在早期发展阶段 的主要目的是验证 PERC 技术的可行性并实现稳定的量产所以在应用端更倾向于使用成熟稳定的国外薄膜沉积设备而对成本因素的考量较少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产能扩张以台湾地区和国外厂商为主力所以设备端优先使用海外供应链的产品也较为符合电池厂商的采购原 则因此在 2012-2014我们观察到国外设备企业与电池厂商的一系列合作2012 年德国 CT 向 SolarWorld 提供管式 PECVD 设备 2013 年上半年瑞士 Mayer Burger 的 PECVD 设备 MAiA已累计完成超过 1GW 的产能安装Singulus 在 2013 年与浙江鸿禧签署高效电池生产合作协议为其提供三氧化二铝背钝化技术设备以及先进的湿刻技术SoLayTech 从 2013 年起陆续给国 内一线光伏电池制造企业供应 In Passion ALD 设备订单用于单晶 PERC 电池生产

与国外成熟设的备相比这一阶段的国内设备仍处于早期起步阶段虽然自 2011 年起国 内丰盛装备理想能源和中电科 48 所都有 PECVD 设备陆续下线并在随后的几年时间内实现批 量销售但这一时期国内 PECVD 设备还是主要应用于电池正面减反膜的沉积尚未涉及背钝 化且早期设备在性能上仍与海外产品仍存在一定差距而反观国外设备国外设备生产商在 2012 年已经可以提供 PERC 电池的整套解决方案如瑞士 Meyer Burger 旗下的 Roth & Rau通过与 InnoLas 合作向客户提供背钝化 PECVD 系统和 ILS TT 激光开槽系统的整体方案SoLayTec 和 Singulus也分别推出In Passion ALD系统和PERC电池生产解决方案Perceus均成功应用于PERC电池的生产并相继获得来自国内外厂商的设备订单因此与国外的成熟设备相比这一阶段 的国内设备仍处于早期起步阶段


激光开槽设备也以国外设备为主PERC 电池的背局域金属接触主要使用激光开槽设备实现德国 InnoLas Solutions 一直是 PERC 和电池切割等先进光伏制造工艺的技术领导者2012 年InnoLas 就与 Roth & Rau 共同研发出 PERC 电池的整体解决方案应用其激光接触开放 ILS TT 系统实现 PERC 电池的背部接触该方案可将单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提高 1%截止 至 2014 年InnoLas 用于 PERC 太阳能电池加工的激光系统已经获得近 1GW 产量的订单其设 备的激光加工速度可在 1600 至 3600wph 之间进行调节正常运行时间超过 96%而此时国内 激光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如帝尔激光和大族激光还尚未推出针对于 PERC 电池的激光设备


成长2014-2017PERC 电池投资吸引力凸显国产设备 供应商崭露头角


1产能产量与设备市场规模


2015 至 2017 年PERC 电池进入高速成长区间产能产量快速提升三年间PERC 的 产能从 4.5GW 增至 28.9GW年复合增长 153%产量从 2.9GW 增至 17.9GW年复合增长 149%不仅如此PERC 电池的产能和产量在全球电池中的占比也大幅提升产能占比由 5.71%提升至 23.46%产量占比则由 4.65%提升至 17.17%从市场份额来看PERC 电池的市场份额从 2015 年的 7%提升至 2017 年的 15%而传统铝背场电池BSF则相应从 88%下降至 83.3%从地区 来看2015 年国内 PERC 电池的产能就已经占全球 PERC 电池产能的 35%位居世界首位而国外和台湾则分别占 33%和 32%此后国内厂商一直保持并逐渐扩大这种产能优势


PERC 产能快速扩张推动背钝化和激光设备需求爆发式增长根据前文分析2015-2017 年新增 PERC 电池产能规模约为 27.3GW这其中作为 PERC 电池生产的核心工序背钝化和 激光开槽设备是最重要的增量设备参考 CPIA 以及爱旭的设备投资数据我们估计2015-2017 年背钝化和激光设备的市场规模分别为 51.6/9.5 亿元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2市场政策


中国的光伏领跑者计划在国内 PERC 电池发展的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光伏领跑者 计划是国家能源局拟从 2015 年起实施的光伏扶持专项计划实施时通过设定较高的技术和成本标准进行项目招标中标单位进行相应的光伏发电示范基地建设领跑者计划中的中标技术产品将获得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国家部分用电项目和各级地方政府使用财政资金支持的光伏发电项目都要求采用领跑者先进技术产品的指标所以满足领跑者技术标准的技术将被视为业内的新标竿成为产业内的企业进行技术转型和升级的方向凭借更高的转换效率PERC 技术正是 15-17 年领跑者计划的最大受益者


2015 年的领跑者项目让用户看到 PERC 技术单晶 PERC 组件用量占比 21%在新型组件占比中遥遥领先2016 年PERC 产品的应用比例和规模进一步提升PERC 组件用量占比达 30%其中单晶 PERC 组件占比约为 80%2017 领跑者基地技术指标门槛有所提高单多晶组件效率 所对应的电池效率约为 20.5%和 19.4%以当年电池平均转换效率来看单多晶都需要采用 PERC 技术路径才能满足上述标准所以在 5GW 应用基地的中标项目中采取 PERC 技术路径的比 例高达 65.51%这一方面证实了 PERC 技术的标杆性在另一方面也预示着 PERC 技术将在接 下来几年内爆发式增长

光伏领跑者计划也推动了多晶向单晶技术路线的转化由于 PERC 应用在多晶及单晶电 池上的效率有所差异在导入 PERC 技术后前者转换效率绝对值可提升 1%以上而后者绝对 值的提升约为 0.6%所以在 PERC 技术崛起的背后是单晶对多晶电池技术路径的替代纵观 2015-2017 年三期领跑者计划的中标项目单晶硅组件的应用比例逐年升高由第一年的 60% 上升到接近 90%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8.59%单晶 PERC 组件则由第一期的 21%上升至 55.28%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62.25%单晶技术路线逐渐成为主流



3效率和成本


PERC 电池的转换效率不断提高2016 年至 2017 年单晶 PERC 电池的平均转换效率为 20.5/21.3%与传统单晶电池相比效率提升为 0.7/1%同时单晶 PERC 电池的最高转换效率不断刷新2015年至2017年最高转换效率分别22.13/22.61/23.45%转换效率的差异显著分 布于行业的头部和尾部厂商之间



PERC 电池转换效率的提升不仅源于其工艺的改进还源于其技术平台的友好性这一时期单晶 PERC 光致衰减问题得到缓解PERC 浆料质量提升设备参数不断优化推动 PERC 电池 转换效率不断提升另一方面PERC 电池通过叠加其他高效电池工艺进一步提升其效率SE选 择性发射极工艺作为发射极侧的优化成为焦点根据 Taiyang News大部分转换效率高于 21.5% 的 PERC 电池都已叠加 SE 技术未来PERC 作为技术平台的友好性将进一步扩展其转换效 率增长的空间


随着设备效率提升以及价格降低投资于 PERC 产线的增量成本有所降低2015 年根据 晋能科技的数据改造一条 100MW 的 PERC 产线设备投资约 3000 万元保守估计新增设 备 6 年折旧完毕则 1GW 的产能每年摊销约 0.5 亿元每瓦产能每年摊销额约为 0.05 元/W而 在 2017 年根据爱旭股份的数据240MW 的 PERC 设备投资约 6500 万假设该设备也以 6 年 进行折旧则产线每年新增摊销约为 0.45 亿元每瓦产能每年摊销额约为 0.045 元/W

参考CPIA的数据2017年单晶PERC与单晶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差约为1%而根据Solarzoom 的价格统计数据自 2017 年 3 月新增单晶 PERC 电池的报价2017 年单晶 PERC 电池与单晶电 池的价差区间约为 0.25~0.35 元/W考虑新增设备及有关材料的成本摊销保守估计PERC 电 池将会获得 0.18-0.28 元/W 元的增量利润若对传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改造投资的回收期仅为 1-2 年单晶 PERC 产线的投资极具吸引力



4量产进展及产能格局


PERC 电池开启市场化进程国内厂商成 PERC 扩张主要动力2015-2017 年相较国内厂 商国外电池厂商 PERC 的扩展进程有所放缓生产成本是其重要原因即使是早期在研发和量 产表现突出的 SolarWorld但由于其生产基地位于德国和美国生产成本也显著高于中国电池供 应商



这一阶段国内PERC电池市场格局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市场的参与者数量较之前明显增加整体而言市场的参与者可分为以下三类1电池技术领先的组件厂商2迅速跟进的产业链 龙头3新晋电池玩家


技术领先的组件厂商将其优势进一步拓展至 PERC 电池领域作为最早实现 PERC 电池成 功量产的企业晶澳在这一阶段仍保持其领先优势2015 年晶澳为首期光伏领跑者计划的 大同项目供应 150MW 采用 PERC 技术的博秀(Percium)高效单晶组件供货量为 420MW占比 近 50%随后晶澳在 2016 年底将 PERC 产能扩产至 1.4GW2017 年底 PERC 组件产能储备达 到 3.1GW晶科的单晶 PERC 产能也在 2017 年底达到 2.5GW


产业链龙头企业迅速跟进加码 PERC 电池2015 年以隆基尚德阿斯特为代表的公 司纷纷扩产 PERC 产能2016 年天合光能多晶 PERC 电池Honey正式投产同年通威进一 步转向 PERC 电池业务拟建 20 条 PERC 电池产线2017 年平煤隆基 2GW 和通威的 1GW 单 晶 PERC 产线陆续投产另一方面继 2015 年晶澳率先得到领跑者的肯定后2016 年的领跑者 基地中更多的 PERC 供应商参与其中隆基乐叶晶科协鑫集成天合晋能等均为领跑者 中标项目提供了 PERC 组件2017 年通威也加入领跑者计划中 PERC 供应商行列



新晋玩家押注 PERC以期在新兴细分市场弯道超车以爱旭股份为代表的新晋玩家初露锋 芒2016 年爱旭股份在实验室进行管式 PERC 技术的研发并围绕该技术取得系列专利次年爱旭股份成功研发出管式 PERC 技术并实现批量生产同时推进双面 PERC 技术的研发2017 年爱旭股份 3.8GW 的单晶 PERC 产线陆续投产成为 2017 年第三批光伏领跑者计划的核 心供货商第三批领跑者项目的双面 PERC 组件大部分都是采用爱旭股份供应的双面 PERC 电 池全球前十大组件厂商中有 9 家成为爱旭股份的客户爱旭股份的高效 PERC 电池产品得到 了终端客户的普遍认可


5工艺技术与设备发展


延续上一阶段的先发优势这一时期PECVD 仍然垄断 PERC 电池的背钝化工序根据 ITRPV 的估算这一时期PECVD 在背钝化设备中的市场份额约为 90%依然垄断 PERC 电池 的背钝化工序



Meyer Burger 仍是市场上 PECVD 的主力供应商但其也逐步面临来自市场方面的压力至 2016 年末MAiA 累计出货量已达 12GW然而 2017 年 PERC 电池的全球产能仅为 25GW可见在早期发展阶段Meyer Burger 乃是全球背钝化设备的绝对龙头然而伴随着产业化进 程持续推进Meyer Burger 逐步面临来自市场方面的压力1设备价格较为昂贵以 MAiA 2.1 系统为例其单台售价约为 220 万欧元2设备交货周期较长交货周期约为 6-12 个月 3设备存在产能瓶颈难以满足大幅增长的下游需求因此在下游市场对于 PERC 电池降本 提效快速扩产的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以上问题将对 Meyer Burger 市场出货形成考验


国产 PECVD 设备的工艺日趋成熟性价比不断提升营收和订单快速增长这一时期以 国内老牌 PECVD 厂商捷佳伟创为例该设备厂商持续推进适用于 PERC 的设备研发取得阶段 性成果从价格上看2015 至 2017 年捷佳伟创 PECVD 设备的售价分别为 70.53/70.67/68.79 万元/管包括两管三管四管和五管等不同型号以一台五管 PECVD 设备为例由于售价与 管数大致成线性关系我们估算其售价有望从 2015 年的 353 万元降至 2017 年的 344 万元远 低于 Meyer Burger 的 MAiA 设备从性能上看其设备所产出的 PERC 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可达 21.3%效率水平位于行业前列因此设备的高性价比为捷佳伟创带来销售收入和订单的快速 增加2015 至 2017 年捷佳伟创的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 88.51%而与在手订单紧密相关的预收 账款年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 117.53%



ALD 设备虽然市场份额有限但或是未来降本提效的方向所在尽管 PECVD 设备长期占据 市场的主流地位但 ALD 设备的优势也同样明显1每小时的硅片吞吐量高于 PECVD电池 摊销的单位固定成本更低2可以精控薄膜厚度成膜质量更好3前驱体材料 TMA 消耗更 少可减少运营成本因此在优化 PERC 电池效率压缩前运营成本的背景ALD 设备有望成 为新一代的背钝化设备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国外 ALD 设备在技术参数上略胜一筹但国产设备正逐步得到市场认可与早期就布局于ALD 设备的 SolayTec 相比国内的代表厂商理想能源在开机保障率上与其持平都达到 95%的 水平而每小时硅片吞吐量约少 100 片TMA 消耗量和膜层厚度也略高与前者但是基于理想 能源批量 ALD 设备的研发同时考虑到当前 PERC 生产的效率水平对膜层厚度的需求两厂商 在技术层面的差距并不显著理想能源的 ALD 设备在 2016 年实现量产所生产的 PERC 电池的 效率可达21.36%高于行业内同类技术平均20.6%-20.9%的效率水平截止2017年6月Ideal ALD 已经被多家国内电池厂商采用累计出货量超过 2GW其客户包括阿特斯正泰晋能亿晶 光电等厂商



激光开槽设备逐渐实现国产替代帝尔激光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在激光开槽领域虽然InnoLas 仍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 2017 年帝尔激光设备的市占率已达到 76%占据大部 分市场份额从技术上看武汉帝尔激光的 PERC 太阳能电池激光消融设备利用激光消融技术在电池钝化层进行图形化开槽技术水平处于行业前列从价格上看帝尔激光一套设备的售价仅为 200 至 300 万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这一时期帝尔激光的激光开槽设备被主流电池厂商 批量采购和使用主要客户包括天合光能英利能源阿特斯晶科和晶澳等厂商


爆发2018-2019高收益引爆 PERC 产能投资需求国产 设备俨然成为行业主流


1产能产量与设备市场规模


PERC电池的产能和产量出现爆发式增长逐渐占据电池市场的主导地位两年间PERC 的产能扩张至 116GW增幅达 301.4%产量增加至 72GW增幅达 302.2%而在 2019 年PERC 电池的市占比也首次超过常规铝背场电池达到 65%占据市场的半壁江 山远超多家智库预期而铝背场电池市占比仅为31.5%同比下降 28.5%在这一阶段PERC电池真正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2019年新投产的电池产线均为 PERC 电池部分原 有普通单晶电池产线也逐步技改为 PERC 产线



PERC产能的爆发进一步刺激设备市场需求这一阶段随着关键设备国产化的推进PERC 电池产线的投资成本持续降低从 2018 年 42 万元/MW 降至 2019 年 30.3 万元/MW同比下降约 27%但由于产能规模的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仍呈现出倍速扩张的态势根据前文分析2018-2019年两年间PERC电池增加的产能规模约为70.1GW参考CPIA以及爱旭的设备投资数据我们估计市场的增量规模约为 207.54 亿元其中作为PERC产线核心设备的背钝化和激光开槽设备市场规模分别达到 70.26/12.94 亿元背钝化和激光设备需求进一步增强



2市场政策


光伏最新政策的出台助推 PERC 市场份额的提升平价上网是光伏产业发展中的核 心之义2018 年出台的531 新政和 2019 年出台的19 号文进一步明确了平价 上网的政策目标政策主要针对占用过多补贴资源的落后产能着力解决行业内低效产能过剩高效产能不足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必然推动电池市场由粗放式发展转向高效精细 化发展为高效电池生产技术留出空间


PERC 技术成为这一时期平价上网背景下的最优技术路径短期来看531 光伏政策的背景之下2018 年下年半出现应用领跑者计划抢装潮高效率 PERC 电池 供不应求与常规单晶电池的价差持续拉开8 月 0.1 元的价差在 11 月底扩大到 0.34 元长期来看PERC 技术于光伏领跑者计划中应运而出逐步发展其作为高效产能的代 表可以有效降低发电度电成本顺应了光伏行业去补贴化平价上网的发展趋势2018 年起新建产线全部为 PERC 产线原有产线也在加快 PERC 产线升级以单晶 PERC 为 代表的高效电池的市场份额大幅提升


3效率和成本


这一时期单晶 PERC 电池的平均转换效率从 21.8%提升至 22.3%工艺改善带来的效率提高主要表现为浆料的改善铝浆可以支持诸如点线和虚线的图案最大限度减少背接触面积并保持较低的提及电阻同时除SE选择性发射极技术外多主栅MBB技术双面 PERC 技术也逐渐成为 PERC 电池发展方向根据亚化咨询的数据双面 PERC 电池可在几乎不增加成 本的前提下带来 10-25%的发电增益



关键设备完成进口替代设备投资持续降低批量 ALD 设备的应用带来规模效应进 一步压低单位成本2018 年至 2019 年受益于 PERC 电池生产线的关键设备完成进口替 代设备投资大幅降低2019 年通威向捷佳伟创采购的管式二合一 PECVD 设备若按 4 年进行折旧每年的设备摊销仅为 2700 万/GW远低于 2015 年晋能 5000 万/GW 的数据同时批量 ALD 设备的研发和推出使得单位时间所加工的硅片数量呈爆发式增长2019 年江苏微导的 ALD 设备最高硅片处理数量高达 1 万片/h而 上一阶段主流 PECVD 设备的最 高硅片处理量仅为 3400 片/h这种量级跨越式的量产能力变化迅速摊薄单瓦功率成本


 


4产能格局


这一时期电池头部厂商利用自身经营优势进一步扩大产能预计未来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光伏行业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上游硅料和硅片环节已经呈现出多头鼎立格局电池环节正沿该方向发展具体到 PERC 行业2019 年以通威润阳隆基 乐叶爱旭和晶科为代表的 PERC 产能前五大厂商其 PERC 产能已占据全行业产能的 57.6%



标杆企业是此轮产能扩张的主力2018 年至 2019 年通威作为全球最大的单晶 PERC 电池制造商其产能从 9GW 扩张至 17.4GW增幅约为 93%而单晶 PERC 出货量全球第 一的爱旭其 PERC 产能则从 5.5GW 提升至 9.2GW增幅约为 67.27%硅片巨头隆基的 产能则从 2018 年 4.5GW 扩展至 10GW增幅约 122.22%以上厂商切入 PERC 电池生产 的时间较早在技术端占优此番继续加码 PERC意在夯实其规模优势



新秀企业弯道超车产能比肩行业巨头以润阳光伏和东方日升为代表的这类新秀企业虽然进入 PERC 电池行业较晚但具备后发优势其旧有产能小扩产以新建产线为主生 产效率和生产成本均优于技改升级产线2018年至2019 年润阳光伏的 PERC 产能从 2GW 暴增至 11GW增幅达到 450%产能直逼通威和爱旭东方日升受益于海外订单PERC 产能从 2GW 增长至 5GW增幅约为 150%产能持续释放后劲十足



5工艺和设备


这一时期设备的工艺相对稳定设备领域主要表现出两大趋势一是 ALD 设备的市 场份额有所增长二是 PERC 的关键设备完成了国产化进程


PECVD 工艺仍然作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沉淀技术但是 ALD 技术已强势崛起2018 年新增的产能中有近 60%的产能采用 ALD 沉积技术2018 至 2019 年PECVD 技术的市占 比从 67.9%下滑至 58.9%同比下滑 12.74%ALD 技术的市占比从 30%提升至 38%同比增长 26.67%



微导 ALD 系统获得光伏行业标杆客户的批量订单在批量重复验证中微导 ALD 产线 的电池效率EL 良率设备稼动率安全性能产能和综合使用成本等关键技术指标均超 越现有的主流国外技术其中最为瞩目的是其超高的量产率微导 2018 年提供的 ALD 系 统每小时可以处理 6500 个硅片19 年推出的设备量产能力则达到每小时 10000 个硅片2018 年微导获得通威太阳能的订单为其新增 6GW 产能提供全部基于微导原子层沉积钝 化技术的高效 PERC 电池钝化装备微导在短短两年内为全球光伏市场提供了近 20GW 的 高效电池量产设备



捷佳伟创管式二合一 PECVD 设备得到电池巨头认可通威太阳能在 2018 年专业电池 厂商产能排名中居首2019 年 4 月通威成都四期 3.8GW 的高效晶硅电池项目进行招标捷佳伟创以管式氧化铝二合一设备竞标虽然德国设备厂商 CT 在招标结束后告知通威其 或与捷佳伟创有专利纠纷但捷佳伟创以其专利文件证明设备的自主权利最终成功获得通 威超过 4 亿的设备采购合同订单金额折合 1.05 亿元/GW同时通威成都四期的 PERC 电池的背钝化工艺将全部选用捷佳伟创管式 PECVD 氧化铝二合一设备捷佳伟创 PECVD 设备有效证明了其在 PERC 增量市场中获取大量市场份额的能力


PERC 电池激光加工设备市场集中度较高帝尔激光作为行业内少数可以提供高效太阳 能电池激光加工综合解决方案的企业收入和在手订单保持较高增速客户包括天合光能隆基股份阿特斯太阳能晶澳太阳能东方日升等电池厂商。


随着技术红利的逐渐消失,当前PERC电池的效率已逼近理论转换效率天花板,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限,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电池效率,降低电池成本,寻找新一代的电池技术成为一众厂商的共同选择。

来源:TestPV整理于未来智库;作者:民生证券机械团队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或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公众号平台对文中观点不持态度。如内容有不实或者侵权,请留言与本站联系。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隆基、晶科等七家企业分食中核3GW大单

☞☞10位光伏大佬的战略对决

☞☞2020年各省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下发!

☞☞2020 PVEL顶级组件制造商名单发布!









点“阅读原文”报名第五届异质结量产技术与智能制造论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