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暗房师退休了

2018-01-26 守候微光 守候微光


张左在暗房(摄于2008年) 赵青/摄




张左,

《中国青年报》暗房师,

专注黑白照片手工印放30年。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暗房里,

一个人,寂寞却也知足。

2017年底,张左退休了,他说:

喜爱的事,会一直做下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539hcipct&width=500&height=375&auto=0





1月18日,中国青年报视觉中心为张左举行了简朴的座谈会,来自报社内外的同事、摄影人共话旧情,讲述和胶片时代的故事。


实习生 段经琨/摄


王婷舒/摄 


实习生 段经琨/摄 




张左代表着《中国青年报》摄影部的一种传统,从贾化民、洪克、贺延光等老一辈摄影人身上传承下来的,走到哪都值得炫耀。

《中国青年报》前摄影记者

摄影家  解海龙




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做到极致,这是现今稀缺的职业精神。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 毛浩




张左曾为蒋齐生、高帆、侯波、朱宪民、贺延光、解海龙等制作照片




左遇到了一个特殊的时期,从传统的银盐到数字时代,摄影在材料、科技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数字时代,他也没有落后,认真钻研电子暗房技术。

摄影家 吴鹏

 



和张左同时代的很多摄影人都想方设法地拿起相机拍照,大家觉得暗房是为别人做嫁衣,没有出息,没有前途,但张左兢兢业业一干就是30年。

《中国工商时报》前摄影记者  张居生

 

 

 

张左是性情中人,印放照片时必须要有音乐,这是他内心柔软的一面。

摄影家 崔新华

 

 

张左是人大新闻学院很多学生的老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导  盛希贵




张左的成长离不开中青报大的环境,也离不开摄影部的小环境。当年,摄影部主任贺延光跟记者说:“用多少胶卷我不管,我只管结果”。摄影部从来不限制记者使用胶卷的数量。

张左的成就也得益于他的认真,还有个人对影像天生的敏感。

《中国青年报》前摄影记者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程铁良

 



张左的工作让我相信很多好照片是做出来的。他为中国摄影作品的暗房技术设置了一个收藏级的标准。

新华社前高级编辑  曾璜





胶片时代,作为暗房师的张左总是第一个看到照片的人,他不仅仅是一个暗房师,同时具备一个图片编辑的眼光。

《北京青年报》摄影部副主任  陈志强




我愿意将张左比作中国摄影界的扫地僧。

《中国青年报》前摄影记者

《中国新闻周刊》编委  江菲




那些年,我的照片能得奖,暗房功不可没。如果说中青报摄影部是一个品牌,那就少不了张左这一块。

《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  刘占坤




作为一名暗房师,张左所从事的工作,走出了摄影部,走出了中国青年报社,他工作的领域跟整个新闻摄影界,老一辈的、年轻一辈的,都有着重要的联系。暗房看似很小,其实是个很大的世界。

《中国青年报》摄影部前主任

《中国摄影》杂志主编  晋永权




张左的暗房(请点击看大图)



程璨/绘



编辑 郑萍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