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明日报】中共湖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切实扛起耕地保护的政治责任




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再生稻无人农场 新华社发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中央历来十分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方面对加强耕地保护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加强耕地保护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关键举措、科学方法和组织保障,为做好新时代耕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湖南是全国粮食主产区,素有“九州粮仓”“鱼米之乡”的美誉,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工作寄予厚望,特别是今年3月来湖南考察时再次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加强耕地保护提出明确要求。湖南坚决扛牢政治责任,全力加强耕地保护,不断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着力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奋进笃行的实干实绩。


耕地数量是端牢粮食饭碗的基础,必须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践反复证明,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耕地保护越主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就越充沛。“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湖南,耕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0.82亩,仅为全国水平的60%,必须想方设法扩增量、稳存量,牢牢守住国家下达的5372.66万亩耕地保护底线目标。一是积极挖潜扩面。扭转开发耕地中存在的“多点开花、上山砍树”现象,结合资源禀赋、农田灌溉发展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大中型灌区、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争3年内在洞庭湖区域、平原地区等批量增加耕地50万亩以上。遵循农业生产规律和自然地理格局,统筹耕地用途管制与农民权益保护,积极挖掘耕地恢复空间,稳妥有序推进耕地恢复。二是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实施全面节约战略,通过计划管控、增存挂钩等方式,大力推动“用存量换增量”“用地下换地上”“用资金技术换空间”,逐年减少新增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加大存量土地处置力度,深化园区土地利用专项清理,将园区单位面积产出水平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倒逼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健全房地联动机制,推动新增商住用地与去化周期紧密挂钩,着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三是改革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占优补优,将非农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造林绿化等各类对耕地的占用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推动“小占补”向“大占补”转变,同时,转变补充耕地开发模式,以恢复优质耕地为主、新开垦耕地为辅,严防占而不补、补而不实、弄虚作假等问题,确保实现质量平衡、产能平衡。四是严格精细管理。扎牢织密耕地保护网,建好共享耕地保护“一张图”,将涉及耕地的各类活动落地上图,加强耕地动态监测,严格用途管制,严防耕地撂荒,把深化整治耕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非粮化”作为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监督等的重点内容,持续开展“三湘护农”专项行动,健全自然资源督察执法与公检法联动机制,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查处各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以“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耕地质量是提高粮食产能的关键,必须推动更多农田变良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强调要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只有全力提升耕地质量,才能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湖南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提升耕地质量上持续用力,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50万亩,每年改良酸性土壤15万亩左右、粪肥还田试点面积220万亩以上,有力支撑了全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但全省中低产田数量较多、部分耕地酸化严重或受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仍不容忽视。一是加快高标准农田扩面提标。用好投贷联动机制,广泛吸引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科学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资标准和质量效益,切实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加强连接灌区骨干工程与田间地头渠系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序实施旱改水工程。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湖南优化洞庭湖水资源配置和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将新建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灌溉能力、保障饮水安全等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超长期国债重点支持范围。二是强化科技赋能。发挥湖南农业科技、人才等比较优势,加快岳麓山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建设,加强种业、土壤治理等科技攻关,集中连片开展酸化耕地治理,加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用好“西子3号”镉低积累水稻等科技成果,力争在全省推广应用180万亩以上。三是加大耕作层剥离利用。总结推广长沙黄花机场典型经验做法,加快建立全省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平台,加强表土剥离、存储、运输、再利用全过程管理,着力解决耕作层剥离利用时间空间衔接不到位难题,推动剥离的耕作层用于耕地提质改造、异地重生。四是加强临时用地复垦。针对建设工程临时占用土地恢复不及时、质量不高等问题,建立重大项目临时用地复垦同步立项、同步预算、同步工期、同步验收“四个同步”机制,确保复垦耕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


良好生态是耕地永续利用的根本,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保护耕地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站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去统筹考量,一体推进耕地保护与生态保护。一是坚持宏观规划与微观布局相结合。在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为抓手,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农业、生态空间格局的同时,因地制宜编制实施村庄规划,把耕地保护、生态本底、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需求落实到具体地块,推动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二是坚持全域治理与局部优化相结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擦亮洞庭湖山水工程名片,扎实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同时,按照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林则林的原则,稳妥推进耕地“山上”换“山下”、“小田”改“大田”、分散变集中,针对性地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构建“山顶林戴帽、山中果缠腰、山下吨粮田”的农业生产新格局。三是坚持治田与治水治林相结合。打破思想观念束缚、部门利益藩篱和制度机制壁垒,强化治田治水治林的目标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共抓大保护”的“一盘棋”工作合力,以治田兴田、治林兴林、治水兴水的新成效,推动美丽湖南建设再上新台阶。四是坚持科学管护与生态涵养相结合。改变超负荷、粗放式的传统耕种模式,根据耕地利用强度有计划地实施休耕轮作或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扰动,降低土壤侵蚀,促进蓄水保墒,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实现耕地生态利用效率最大化。优化种植区、养殖区布局,推广有机肥料和测土配方施肥,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固碳农业,打造农牧渔绿色健康发展综合示范区,实现耕地管护建用有效衔接。


农耕文化是耕地保护的力量源泉,必须在传承创新中凝聚社会共识共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只有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才能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湖南是农耕文明重要发源地,留下了“神农创耒”“天降嘉禾”的美谈史说,发现了道县玉蟾岩人工栽培水稻遗址、澧县城头山古稻田遗迹,孕育了“用一粒种子造福了整个世界”的袁隆平等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也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塑造了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守望相助等优秀品格。湖南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嘱托,坚持守正创新、敢为人先,在三湘大地上续写农耕文化的时代篇章。一是着力在与现代农业融合中丰富耕地保护的内涵。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擦亮以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为代表的湖南农耕文化名片,并紧密结合农业现代化建设,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和湖湘特色的新型农耕文化,让优秀农耕文化融入农民生活、焕发时代新机。二是着力在与科技创新融合中提升耕地保护的效益。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让收藏在展馆里的农耕文物、陈列在三湘大地上的农耕遗产、书写在文献里的农耕文字“活”起来,拓宽数字化农耕文化新场景,催生耕地保护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更多新的农耕文化产业增长点,推动耕地保护与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三是着力在与农业旅游融合中涵养耕地保护的自觉。把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乡村产业振兴结合起来,注重挖掘田园风光、传统技艺的观赏价值、体验价值、教育价值,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上下功夫。打造稻田公园、农业湿地等一批农业旅游新样本,形成湖湘农耕文化新IP,用不可复制的乡愁乡韵打动和感染游客,更好激发全社会保护耕地、珍爱耕地的思想行动自觉。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扛稳耕地保护政治责任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做好新时代耕地保护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湖南将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教育引导全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树牢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改进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考核,以田长制为抓手层层压实党政同责,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抓好耕地保护,为子孙后代留足发展空间。强化政策引导,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种粮农民收益保障等长效机制,让重田抓粮的地区、种粮护田的农民不吃亏、得实惠。结合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坚决杜绝耕地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运动式”“一刀切”等问题,用耕地保护实干实绩实效诠释“两个维护”的政治担当。



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4日 06版)


 往期 · 推荐 

沈晓明: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彰显湖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毛伟明在长沙调研“两重”“两新”“五经普”等工作

省厅赴长沙黄花机场实地调研

主流媒体集中报道《湖南省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湖南自然资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