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5本国外毛泽东研究经典 | 书单来了

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26周年纪念日。


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无论生前还是身后,都拥有大量的拥戴者、批评者以及追随者。在学术界,鉴于他对当代中国之思想、制度和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也鉴于他对建构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数年来,对毛泽东本人及其思想体系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长久意义的学术领域。


在国内已出版的海外学者的毛泽东研究著作中,有传记、有专著、有文集,可以说,它们对于推进毛泽东及其思想研究的深入拓展,对于我们进一步审视和反思20世纪人类的“现代性”过程,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今天推荐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系列图书,目前已出版15本,图序根据出版时间由近及远。




1 毛泽东

[美]斯特尔特·施拉姆 著
王应一 唐秀兰何祚康 杨德 译
萧延中 审译


《毛泽东》是一部史料丰富、论证客观、立场公允、观点权威、文笔优美的毛泽东传记,是值得研究人员、普通读者阅读并学习的经典之作。
 
作为国际知名的毛泽东研究专家,施拉姆以丰富的历史文献为基础,采取审慎的态度广泛利用国内外研究毛泽东和中共党史的著作及回忆录,讲述了毛泽东从青少年时期直至“文化大革命”初期的革命生涯,并从历史的角度对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和中共党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施拉姆能够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对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他认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试图揭示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同其性格结构的内在联系。

[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Stuart Schram)西方著名的毛泽东研究专家和毛泽东著作翻译家。1954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世纪60年代在哈佛大学从事当代中国问题研究。1967年执教于英国伦敦大学。1968年至1972年任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政治系教授,兼任该院现代中国研究所所长。1990年退休返回美国,应聘在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持英文版《毛泽东集》的编纂工作。主要著作有:《毛泽东的政治思想》(1963)、《毛泽东》(1966)、《未经修饰的毛泽东:谈话与书信集(1956—1971)》(1973)、《对毛泽东的初步重估》(1984)、《毛泽东的思想》(1989)等。


 2 历史天平上的毛泽东
[美]迪克·威尔逊 主编
王伟丽 译
1976年,毛泽东逝世。1977年,时任《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主编的迪克•威尔逊邀请了11位学者,分别对毛泽东的生平作出评价。这些被邀请者素以对毛泽东生平进行的深刻灵动的分析而闻名。11位学者的10篇文章,被集结成《历史天平上的毛泽东》出版。其中:


本杰明•史华慈和斯图尔特•施拉姆将毛泽东视作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创性思想者和开拓者。米歇尔•奥克森伯格和纪亚玛评价了毛泽东的实践成就。恩瑞卡•匹斯切尔探究了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毛泽东主义的中心议题之一。肯尼思•沃克、克里斯托弗•豪、魏斐德和约翰•基廷斯讨论了毛泽东在经济领域和国际领域的探索。王赓武和爱德华•弗里德曼分别从毛泽东的中国人特质和他作为改革者的特点来行文。

[美]迪克•威尔逊《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主编,《远东经济评论》(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前主编,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威尔逊在研究当代中国历史和人物方面有深厚造诣,其主要著述有:《毛泽东传》、《周恩来传》、《长征,1935年》、《亚洲的觉醒》、《人类的四分之一》等。

 3 毛泽东传(上下)
[俄]亚历山大·潘佐夫 著
卿文辉、崔海志、刘益跃 译
崔海志 校


关于毛泽东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毛泽东传》作者接触了大量苏联解密档案并冲破“美化”与“丑化”的迷雾,为我们揭示了毛泽东作为一个革命者真实的激情与权谋。而他的诗人性格究竟对他的政治生涯有怎样的影响,他又是如何平衡信仰与现实间的矛盾?


《毛泽东传》以翔实的史料(其中多为一手史料)为依据,评述了毛泽东的一生,立论客观。该书不同于海内外其他毛泽东传记的很大特点是使用了大量俄罗斯档案,进而在毛泽东与共产国际、苏共、苏联和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的关系方面颇有新说。阐述这种关系也是该书的一个中心内容。

[俄]亚历山大•潘佐夫1955年生于俄罗斯莫斯科,现为历史学博士、美国首都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教授、该校爱德华和玛丽•凯瑟琳•格霍德讲席主持者。曾在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美国的扬斯敦州立大学和德保罗大学任教。也曾多次来华讲学和从事研究。著述甚多,主要有:《布尔什维克与中国革命(1919—1927)》、《卡尔•拉狄克与中国:俄国档案中的未公开文件》、《毛泽东传》、《邓小平:革命人生》。他还是《彭德怀自述》、《毛泽东诗词》和蒋介石的回忆录《苏俄在中国》俄文版的主要译者。


潘佐夫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汉学家。其著作已在十多个国家出版且广受好评。

4 毛泽东:雄关漫道         
[法]阿兰·鲁林 著
毕笑 译

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写信给他的妻子江青:“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老虎是“山中之王”,拥有绝对的权力,雄武勇猛,力破万难;猴子则灵敏多变,能屈能伸,弄险有方。


在本书中,法国汉学家鲁林教授以一个西方学者的认识视角和话语体系,查考了大量从未出版的资料,摆脱了简单的脸谱化模式,并以审慎的态度,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富有远见、醉心诗词、个性复杂的毛泽东的画像。


著名汉学家毕仰高曾如此评价这部资料翔实的毛泽东传记:“不仅细致,而且可信、精确、公正。”

[法]阿兰.鲁林(Alain Roux),法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历史学教授,任教于巴黎第八大学(圣德尼大学)和国立东方语言与文化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为毛泽东生平、20世纪中国劳工运动、民国时期的政治精英。迄今共出版《20世纪的中国》、《30年代上海的工人运动》、《瞿秋白传》(合著)、《中国文化大革命》等九部专著。

5 再思毛泽东

[澳]尼克·奈特著
闫方洁 等 译

本书为研究毛泽东——这位1976年辞世的中国革命开拓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通过收集一些新近发现的由毛泽东执笔的著作,尼克·奈特重新审视了毛泽东思想里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内容,并对毛泽东进行了“再思”。这本书系统且全面地分析了毛泽东关于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中所起作用的观点,阐释了毛泽东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尝试,以及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

该书还对许多固有的关于毛泽东及其思想的评述提出了挑战。这本著作对研究中国历史与政治,以及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学者和学生来说颇具吸引力。

[澳]尼克•奈特 ,先后获得昆士兰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伦敦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共产主义政治与历史、毛泽东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哲学等。


尼克•奈特是当代西方毛泽东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率先对全球范围内的毛泽东研究进行学术思想史的梳理,并将其概括为几种不同的研究模式。他曾多次来中国访问和研究,目前仍与我国毛泽东研究领域的一些学术机构和学者保持着联系。尼克•奈特在研究毛泽东的过程中尤为主义对第一手史料的把握,以及对前沿方法论的运用。与此同时,他还进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瞿秋白、艾思奇等学者。

6 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

[美]本杰明·I·史华慈 著
陈玮 译


本书独辟蹊径,从相关的学术框架和内部政治关系方面考察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以及重要人物的历史。


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独特的思维视角,引用了大量的史实以及各方面的相关资料,把握与洞悉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与脉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是国外研究毛泽东与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一部优秀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

[美]本杰明·I·史华慈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哈佛大学历史与政治学教授,兼费正清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历史协会会员,亚洲研究会会员。《中国季刊》和《哈佛亚洲研究会杂志》编委会成员。1999年逝世。早年获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51—1956年任哈佛大学中国经济政治研究计划委员会委员。1960年任哈佛大学历史与政治学教授直至逝世。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1951)、《中国共产主义文献史》(1954)、《毛泽东主义的“传说”的传说》(1960)、《共产主义与中国:思想和变革》(1968)、《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1985)、《中国研究》(1990)等。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

[美]莫里斯·迈斯纳 著
张宁 陈铭康 等 译
作者以雄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力,试图全方位地恢复马克思著作中被扭曲的所谓“乌托邦主义”的深刻内涵。


他认为:如果失去了以追求未知世界为特征的“乌托邦主义”,那么,实际上就意味着人类减低或放弃自身的创造能力;之所以说毛泽东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是由于他充分保持了“乌托邦主义”的冲动,同时又根据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民众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思想理
论体系。

[美]莫里斯·迈斯纳,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威斯康星大学、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美国历史学会会员,亚洲研究协会会员。中共党史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其著作还有《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毛泽东的思想

[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 著
田松年 杨德 等 译


施拉姆最具代表性的成熟之作。


作者依据多年潜心研究的心得,汲取消化新的文献史料和观念,并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作为参照系,着重从思想理论方面对毛泽东一生的思想历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

作者认为,现代中国历史离开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作用是不可思议的,毛泽东毕生为之奋斗的理论目标就是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既是毛泽东理论活动的基本轨迹,也是把握其思想的主要线索。

[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西方著名的毛泽东研究专家和毛泽东著作翻译家。1954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世纪60年代在哈佛大学从事当代中国问题研究。1967年执教于英国伦敦大学。1968年至1972年任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政治系教授,兼任该院现代中国研究所所长。1990年退休返回美国,应聘在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持英文版《毛泽东集》的编纂工作。主要著作有:《毛泽东的政治思想》(1963)、《毛泽东》(1966)、《未经修饰的毛泽东:谈话与书信集(1956—1971)》(1973)、《对毛泽东的初步重估》(1984)、《毛泽东的思想》(1989)等。


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

杨炳章 著
郭伟 译
本书以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为中心题材,讨论中国革命与中国政治的相互关系。出版后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被公认是研究长征和毛泽东革命思想的权威之作。


作者应用了大量国内外文献档案和当事人自述资料,澄清了若干史实疑难问题,同时采取一套新型的理论模式,从“革命理想”到“政治现实”,即用中国共产主义革命逐步政治化的过程,来解释中共政治策略和权力结构的演变。


这一转变与毛泽东领袖地位的确立同步发生,正是此种转变提供了主观精神的力量,并与外部因素相结合,使共产党人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杨炳章,中国政治与中美关系研究专家。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外国哲学所硕士生,1981年赴哈佛大学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任哈佛费正清中心研究员,1997年回国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0 毛主义的崛起

        毛泽东、陈伯达及其对中国理论的探索

[美]雷蒙德·F·怀利 著
杨悦 译
萧延中 校


本书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从思想演进和政治变动两个维度详细叙述了1935年至1945年间本书称之为“毛主义”的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直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过程。


作者拓展了中共思想史的讨论,清晰地勾画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从瞿秋白到陈伯达,再到毛泽东本人的渐进轨迹,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本书还通过描述毛泽东与陈伯达在延安的人际互动与思想交流,充分展示出陈伯达在构建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中的突出作用。


总之,作者认为:毛泽东思想的崛起,既与中共内部政治、思想发展的走向相关,也受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既是毛泽东本人亲力亲为的结果,也是党内一部分知识分子擘划与宣传的产物。


[美]雷蒙德•F•怀利美国里海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师从著名毛泽东研究专家斯图尔特•施拉姆)。1965年至1967年曾来中国访学。


主要著作:《中国:农民革命》(1972)、《毛主义的崛起:毛泽东、陈伯达及其对中国理论的探索(1935-1945)》(1980)、《命运与共:美日关系》(合编)(1989)。

11 毛泽东传       

[美]罗斯·特里尔 著
何宇光 刘加英 译
本书作者采取了通常以叙述为主的传记笔法,但在史料甄别、背景分析和观点评价等方面,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经典之作,销量超百万册。


该书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事件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也渗透着政治学视角的理论穿透力,对于人物的情景分析更使历史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和制度机制,把毛泽东丰富的情感与的挑战性的理论创造联为一体,从而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壮观图景。

[美]罗斯·特里尔193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1962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获得历史政治科学一级荣誉学位,后来他获得奖学金去哈佛大学深造,并于1970年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他的老师有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等。


特里尔已出版数十部著作,其中大部分有关中国。1980年《毛泽东传》出版,随即被翻译成德文、意大利文、保加利亚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希伯来文等,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里尔获得过美国两项重要的新闻奖,即美国国家杂志优秀报道奖和乔治·伯克纪念奖的最佳杂志报道奖。

12 毛泽东的政治哲学

    [美]约翰·布莱恩·斯塔尔 著
曾志为 王晴波 译
本书运用政治学的分析方法,从政治概念的界定入手,把握和分析毛泽东政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向人们展示了从另一种角度考察毛泽东政治理论的可能性。


例如,把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放在政治学框架下进行分析,将其看作一个“启动——效果——反馈”的政治过程,就体现了不少独到的见解。


该书使用西方政治理论框架分析毛泽东政治理论的方法,在西方学者中也受到了批评,但它对于中国学者开拓知识视野,建构问题意识,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美]约翰·布莱恩·斯塔尔,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系教授,该校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政治学会会员,亚洲研究会会员。1971年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政治学博士学位。曾受聘于耶鲁大学,讲授当代中国政治理论。《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是他的成名之作。

其他著述有《回顾革命:中国人眼中的巴黎公社》《意识形态与文化:当代中国政治的辩证法导言》《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的政治遗产》《论毛泽东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自我形象》和《中一美关系的未来》等。编译《毛泽东解放后的著作:传记与索引》。近年来斯塔尔又出版了新著《理解中国:中国经济、历史与政治文化指南》。



13 毛泽东的诗词、人生和思想   

[日]竹内实 著
张会才 程麻 卢洁 译
程麻 编校

本书是日本战后著名中国学家竹内实研究毛泽东的主要成果。


竹内实的《毛泽东的诗词与人生》一书是国外学者研究毛泽东诗词的唯一系统论著,其结合历史实际对毛泽东诗词的理解与阐释别开生面。


竹内实写有多种毛泽东传记,本书所选《毛泽东》一文简洁明快、雅俗共赏。本书选译竹内实研究毛泽东著作与思想的代表性论文,其中既有正面论述和评价,也有对毛泽东错误的质疑与批评。历史证明作者的见解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日]竹内实,日本著名中国研究家。1923年出生于中国山东省张店的一个日本侨民家庭。父母曾在当地经营旅馆。1934年,随家移居东北长春,在当地读完小学并考入商业学校。1942年回日本,1946年入京都大学文学系中国文学专业学习,后转入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先后在中国研究所、东京都立大学工作并积极参加日中友好活动。自1973年起,竹内实曾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和所长、立命馆大学国际关系系教授、北京日本学中心主任教授,以及日本松阪大学、关西大学和中国西北大学、杭州大学、厦门大学等客座教授。


14 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   

 [美]布兰特利·沃马克 著
崔伟岸 刘晨 译 


作为一部研究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史前史,这本书通过考察毛泽东著作的实践基础及其政治背景,在活的有机体中解读他早期的政治思想,认为以有效的革命行动为目标的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是毛泽东自身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及其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


该书还把作者与毛泽东研究相关的两篇重要论文也作为附录收录进来,从而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其研究思路和学术脉络。

[美]布兰特利·沃马克,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伍德罗·威尔逊政治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比较政府与国际关系(中国、越南)。他的主要著作有:《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中国政治》(第三版,合著);编著有《历史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政治:传媒与中国公众》、《中国的选举改革》;并且在多种学术期刊和论文集中发表了大量关于亚洲政治的研究。曾为富布莱特学者、伍德罗·威尔逊研究员和梅隆研究员,并获得过多种研究基金的奖励。


15 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

[美]魏斐德  著
李君如 等译

本书为美国著名学者魏斐德教授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一部影响范围甚广的著作。

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一位旷世伟人究竟靠什么思想滋养。魏斐德教授驰骋于康德与王阳明之间,在中西文化广阔的思想史海洋中,分析毛泽东的“知识环境”,架设起透视毛泽东的思想的哲学桥梁。他认为贯穿毛泽东一生的全部哲学,就是其处理客观历史与主观意志矛盾的辩证法。

[美]魏斐德国际著名中国明清史专家。195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65年获加利福尼亚远东史博士学位。20世纪60年代后期,任台湾大学中国语言研究计划主任,1971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和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中国文明委员会委员。现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亚洲研究会会员,全美学者联合会会长。


主要著有:《洪业:清朝开国史》(1970)、《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1973)、《中华帝国的衰落》(1975)、《中华帝国晚期的冲突与控制》(1976)、《叛乱与革命:中国历史上民众运动研究》(1977)等。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初到北京的26岁青年毛泽东 | 五四
访谈 | 《毛泽东传》作者潘佐夫答《时代周报》
侠客岛专访《毛泽东传》作者特里尔 | 文革、反腐与当今中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