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路易·法比亚尼《布尔迪厄传》| 新书推荐

让-路易·法比亚尼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书托邦 2022-06-11



布尔迪厄著作在世界各地的成功及其身为社会学宗师的地位盛名,有时反而遮蔽了其著作思想的真正面貌。对布尔迪厄著作的解读,并非总能切中理论核心,引人正确思索其许多经典概念。


与学界以精英知识分子方法诠释布尔迪厄理论的一般做法不同,作为布尔迪厄的亲传弟子,让-路易·法比亚尼尝试用布尔迪厄自行创造的分析工具来解释其思想。这一方法前人从未使用,或可借此验证布尔迪厄方法论的真正效用,亦不排除发掘其理论限制的可能。

近日出版的让-路易·法比亚尼的《布尔迪厄传》发现了大师从未示人、深处暗藏的思想灵光,开启了一条思考布尔迪厄、反思社会学的新理路。今天推荐这本书的序言摘选。





《布尔迪厄传》序言

[法]让-路易·法比亚尼 | 文

陈秀萍 | 译


我们今天能否心平气和地讨论布尔迪厄?这个问题比表面所见还要复杂。


布尔迪厄视其一生论述如同一项浩大的学术研究之客观化工程,他最后一本巨著《帕斯卡尔式的沉思》就是最有力的见证。该书分析学究论理,以及该论理对思想运作造成的束缚。




布尔迪厄将自己的社会经历当成是一项社会分析的探索对象,并试图借此抹去一般自传作品中得意自满的笔触,但他似乎因此就先将此传记主人公写尽了,抑或是他试图让自己的身后评价,不至落入与其自身期待大相径庭的境地。布尔迪厄那股做自己的主人的意念是很强烈的,即使一九八一年他终于登堂入室推开法兰西公学苑的大门,他依然毫不犹豫地向世人坦陈那瑜不掩瑕的失落:以为自己在社会中,并非处于自己应有的一席之地而产生的那种焦虑,既深沉晦暗却又触手可及,唯这腔怪异的感受又以深奥的术语来转述,套上了分裂的惯习这一概念。



布尔迪厄在百事待举之际,提出了一套整体性理论:当时大学殿堂仍呻吟着日落西山的伟大叙事,统定于一的范例亦日渐崩解,他则坚持其创见、最终得以征服世人,并试图以三项彼此强而有力串连着的基本概念——场域(champ)、惯习(habitus)与资本(capital),来涵盖社会总体(totalité du social)。

时下流行的思想主张所造成的限制,都使得布尔迪厄殊异的历史地位变得相当隐晦不明:


相对于其他的思想风潮,世人亦在其著作中找到某个知识“品牌”,众人也多少熟练地为他贴上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e),或者是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e)的标签。


随着其国际声誉水涨船高,我们将之捧到经典大师的尊位,这是一种与他对自己在知识场域中的立足点几乎不搭调的现象。他最终成为平凡无奇的研究对象,即学究论理所处理的思想对象:布尔迪厄的研究被重新格式化,成为教学人员的知性诠释能力(entendement professoral)中的压倒性范畴,然而知性诠释能力正是他一手打造出来的概念,目的就是用来思考教学裁决中不自觉的固定样式(modalities inconscientes)。当今美国大学主宰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布尔迪厄在那里也成为不断推陈出新的研究对象,这未必是因为众人详读其著作故而摩拳擦掌,更不是因为去考察其概念的社会生成(genèse sociale)而产生的自我省思。

场域这一术语成为一把万能钥匙,逐渐与惯习和资本的概念应用脱节,然而,其理论强调三合一、缺一不可。坦白来讲,社会学家强行要求其他学科代表必须通过层层考验,并宣称要让这些学科的做事方式和思想风格变得具体客观,但他们对自己的审查则往往是能省则省。社会学者大多在制造出长篇大论的主义学说后,就感到心满意足,而对哲学史家而言,即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把重要经籍拿出来做纯粹单一的内在论式(internaliste)的解读是势在必行的做法,但现在他们根本就不敢如此贸然行事了。

本书尝试同时顾及两大面向:


一是针对布尔迪厄理论的中心概念进行精确的分析,就其理论力量与气魄而言,这一分析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将其概念形成的经过,植入一个深具角力意味的场域中,这一做法必要且符合布尔迪厄一贯的处理方式。


这是将布尔迪厄重新整合到他自己创建的分析架构中,这不是为了营造一种套公式的做法,而是为了将之置于透视镜下,并且,若可能的话,检验其限制。


《定位布尔迪厄》(Locating Bourdieu)是研究布尔迪厄一生的最佳著作之一。人类学家德博拉•里德-达纳海(Deborah Reed-Danahay)在此书中展开了一项概念轨道的分析工程,其手法是比对着布尔迪厄的曲折人生,将一般系统论下因有条不紊的方式而经常被忽略的概念,全摊在阳光下:尤其是感性(émotions)这一例子,那正是他当年身为哲学新人(aspirantphilosophe)时,最初的研究主题之一。


拙著亦着眼于这种“定位式”(localisatrice)观点,但也尝试在其概念旅程中,勾勒出其人生脉络的层层跌宕:其实,布尔迪厄的一生经历并非不为人知,值得我们注意的,正是他如何在研究工作中开发这些人生经历,而非仅视之为简单的事实经过。


我所要梳理的内容并不因此而陷入纯思辨的铺陈,我献给各位的篇章,步步都落脚在脉络化(contextualisation)和反思性(réflexivité)的行文中:每一中心概念都是情境分析(analyses en situation)的对象,皆加以检视其坚韧程度。


因此,布尔迪厄在本书中,就像是置身于场域之中的某一施为者(agent)。尤其在其晚年,布尔迪厄本人常以那些为场域开天辟地的人来设想他自己的样子,例如,波德莱尔(Baudelaire)、马奈(Manet)与海德格尔(Heidegger)等等,这些人都在掀起一场象征性革命(revolution symbolique)后,让原本的席次重新分配。本书以下的探索将可帮助理解,透过这类再现手法,我们看到的究竟是一种无可救药的自信,还是一纸前所未有的文化史理论提纲。


[法]让-路易·法比亚尼(Jean-Louis Fabiani,1951- )法国文化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布尔迪厄学生。现任法国高等实验学院及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法国推动环境社会学实践先驱。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蒙特娄大学。著有《共和国哲学》《大众教育与戏剧》《那些法国哲学家们》《影像语言》等。


目录



第一章 枯树生花的多场域理论
第二章 惯习——甘冒分崩离析之险
第三章 形形色色的资本
第四章 匠心独具的方法论
第五章 事件、结构与历史
第六章 一曲二咏
第七章 从献身公职到公共利益的再考释
第八章 世人皆苦,凡人有爱
第九章 以英雄之名盖世?
结论



布尔迪厄

相关内容推荐

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致读者 | 《世界的苦难》

如何阅读和理解布尔迪厄?| 思想

布尔迪厄:关于统治与爱情的附言

布尔迪厄著述中文版一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