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杨立华 | 四书精读·课程大纲·笔记摘录
杨立华
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的研究。出版专著五部:《宋明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中国儒学史》(宋元卷)(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郭象〈庄子注〉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和《匿名的拼接:内丹观念下道教长生技术的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译著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宋代思想史论》、《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帝国的话语政治》等,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四书》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最为核心和精要的部分,对于中国文化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和影响。本课程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读本,结合其它的古代注本,精选《四书》中最为重要的章节,作详尽的讲解和阐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典籍,特别是儒家的核心经典,有更为切近和直接的认识,对于弘扬中国固有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讲授方式
采取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的方式。每周2课时讲授,1课时分组讨论。
期末评定办法
期末闭卷考试(占最终成绩的70%);平时表现(占最终成绩的30%)。
课程大纲
中华文化是“知止”的文明。三画卦中艮卦是高度抽象的,就是止的意思。中国人对盈和满很不喜欢,月盈则缺,水满自溢。儒家的根本价值是仁义礼智,价值主体(信)——不在仁义礼智之外,就在仁义礼智之中。这种价值都是“分位价值观”,就是说他从不在抽象的角度谈,而是在具体复杂的情境下——比如忠不是四平八稳,忠是该急的时候急,该缓的时候缓,这种善恶一定是指向具体条件的。善就是做了自己该做的得到自己该得到的,而分位是由“礼”得到的。
那礼是怎么规范出来的?分位如果不公平该怎么办?《礼记·礼器》讲治理的一般原则,分位的具体制定跟什么有关。一个人行为的态度取决于他对自己分位的理解,所以谈善恶不能脱离具体的情景。“分位价值观”,所以儒家讲至善,总结起来六个字“知分,安分,尽分”。小孩从小如果能培养出一个对外在条件依赖极小的趣味,那么他就会幸福一生。他自身就带着丰富性,所以不用外界就能丰富,每个人能在现在拥有的东西就享受它,安分地享用它,就是知分安分尽分。与现在的“进取”不同,现在的进取就是把每一个现在都变成了过程,享受过程的观念是错的,这个讲法不对,应该是说此时此地就包含目的,这样才能享受现在,如果你无时无刻都是为了下一个目的,那么你的人生就是过程,等待你的就是死亡了,追求这事我们急什么呢?知止为本,能止为末,一个本末关系。
图为“四书精读”课堂上的杨立华老师
这句话讲幸福,仁者才能够幸福。约字有捉襟见肘之意,是贫的某种程度。一个不仁的人,不能长久让他生活在很贫穷的地方,也不能让他长久处在富足的地方。一个人给他什么样的生活都过不好说明他已经丧失了感受生活的能力。这句话给我触动很深,幸福的根源不在外在的生活条件里,注意是根源不在,不是说无关,根源在于内在精神。一个丧失了生活感受能力的人你给他什么日子都过不好。
那么什么样的人,怎么样会丧失生活感受能力呢?朱子说:久约必滥,久乐必淫。心不在焉也是在此。孟子讲放心也是说这个,一个人把心丢了就不能过好生活。所谓的心灵状况最常见的状况是心为物役,心灵被外界、被物质欲望所役使。心丢了,往往是你对某个对象特别注意以至于忽略了生活的整体,生活中最高的幸福一定是你身在其中不能感到的,丢掉了才能懂得,所以要珍惜你所在的每一个此时此地。
孔子和弟子言志,还有一段是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但是那段比较华丽,这段朴实。子路竟然把轻裘当做志向,轻裘和裘是不一样的,是一种华贵的东西,那么这段文本可能有问题,因为子路是对外面的东西不感兴趣的。孔子也是这样,有就接受,没有也不爱。孔子在鲁国做了大执政,别人觉得这个人好像从来没穷过,后来离开大司寇的位置,也安于贫穷,这是非常高贵的。贵就是不能化约为富的部分,真正高贵的东西不能被化约为数字,不能化成量,所以他对外在的依赖非常低。
北宋的张载的引文里是没有轻字的,重点不在车马衣裘,而在与朋友共,快乐在于与朋友一起相处。敝之而无憾,穿破它也没有什么遗憾,所以说,子路的志向就是在一个友爱的共同体里度过,这是一个有偶然性的事情,就是能不能朋友一起这件事。
颜回讲“伐善——炫耀自己的善,施劳是有功劳而自居其功劳,老子讲“功成而居””,儒家的道理看起来很容易做,但是实际上真不容易做,一不留神就会伐善施劳。这六个字为什么比子路要高呢?因为子路追求的是一个有偶然性的东西而颜回追求的是自己能达到的,儒家一直强调要掌控自己能掌控的部分,不能掌控就要归诸天,所以要“求诸己而不是求诸人”。
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由近及远,可近可远,能高能低。这个是一个普通人能做的极致。老者想到我就能安心,让父母一想到我就安,而不是膝下承欢,三十岁了还膝下承欢就不好了;要关心父母最害怕的不可掌控的东西——疾病。朋友信之,同辈人能相信,少者怀之,就是追慕,一直为榜样的意思。
那么什么样人格和心灵的人能做到这一点?目前我先不给你们答案,答案在四书里找,得像山一样稳定,像大地一样坚固。孔子的志向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在什么地方都能实现,而且你成就了再伟大的功业也就是这些内容。
这段话太重要了。文质彬彬,彬彬犹斑斑,一条黑一条白,这就叫斑斑,文质彬彬就是文与质的恰当结合,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文和质的关系问题:质:内容;文:形式。质胜文则野,内容大于形式,就会粗鄙。文胜质则史,形式大于内容,就会迂腐。礼就是共同体生活的节奏,规范了每个个体的形式与节奏。形式就是某一种内容的分寸和比例。比如喝酒不一定是坏事,但是喝多了肯定是坏事。
什么样的事情过度了就叫淫。内容都差不多,但是是否节制不同。
所谓的君子是能够给自己的生活的内容找到恰当的形式的人。中国社会目前是乱七八糟的生机勃勃,属于质胜文则野的情况。文和质在所有时代都是一对张力,一般来讲,中国的所有时候立国一般是尙质,这样才能长久,否则到了王朝发展比较鼎盛的时候,就对细节的要求比较多,过分迂腐、精细,这样就对外在条件要求比较高。开国的时候尙质还是尚文可以决定它的长短。不管怎么追求文,一定要有内在的生命的源动力,否则文就是虚文。
逝:往,进的意思,不是流逝。一切前进的东西都像水一样,盈科而后进就是讲这个,孔子赞美的一定是有根源的水,源泉滚滚,自强不息,像水流一样,盈科而后进,流满了这个坎再往前流。流得慢而实。孟子和徐子说,仲尼极称于水,源泉滚滚,盈科而后进。
图为“四书精读”的课堂
因为老师的一句“经典的文字放在心中就像种子一样,会生长、发芽”,大二时狠狠心咬牙选了要背许多古文的四书课,除正课之外,讨论课也带给了我许多。每周五晚,在文史楼简单的小屋里,十几个人围坐,由助教师姐领着,谈谈你对明德的认识,聊聊我对仁义的看法,听听他对勇敢的解读。没有什么对错,不必分什么上下,滋味自在其中。——城市与环境学院2014级本科生 王一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