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识沙龙纪实丨杨立华:别忘记真理,要守住正直

2016-04-23 秦晋楠 曾馨 通识联播
Vol.186.2 通识动态杨立华:别忘记真理,要守住正直

4月15日下午,杨立华老师通识教育沙龙在人文学苑成功举办。北大哲学系杨立华老师与多位同学进行了畅谈。杨立华老师一一回复了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话题涉及儒家与哲学的关系,中国传统与西方思潮的冲突,人文价值与生活选择等等,既有针对专门问题的学术探讨,也有关于社会、人生、志向的经验分享与交流。

图为杨立华老师
一位同学认为,和以老子、《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相比,儒家似乎更像是道德规范而不像是哲学,他向杨老师请教儒家和哲学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杨老师指出,哲学的形态是很多的,哲学没有一个原型,所以我们不能用形式,而要用关注的内容和深度来界定哲学。杨老师认为,哲学是围绕世界和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考。比如,《论语》中虽然谈的都是社会人生中的具体问题,但是难道说其中没有对天道人心的洞察做根基?再比如《易传》和它谈及的问题,怎么能说它不是哲学?杨老师指出,不应该拿标准的西方哲学形态来否定中国有哲学。
另一位同学向杨老师提问关于自杀和西方思潮的问题,他指出中国式的自杀一般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委屈,而西方的自杀一般是因为绝望,哲学应该如何应对西方思潮带来的古今差别?杨老师认为不应该把自杀形而上学化,不应该美化自杀。除了极度的精神疾病和舍生取义的情况以外,自杀是可耻的。自杀本身是一种极端的行为,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才是过而无过,才是中道,可以被允许的。从自杀这个问题引申开来,一位同学提到,我们原先对有些思想是不去质疑的,但是有了西方作为对比,似乎我们原来的坚持就会变得不那么自然。对于西方思潮这个话题,杨老师指出,面对西方文化的某些影响,我们要问的是中国文化是否能提供最根本的人生安慰?这不是针对普通人,普通人活得很具体,有问题的是读书人。中国的实用主义宗教观是有很深的此世性格的,老百姓们不管拜什么菩萨,指向的是此世的幸福。这不是肤浅,而是这个文明看到了更根本的问题。

杨老师认为,中国老百姓拜菩萨指向的是此世的幸福。图为观世音画像

针对中国和西方这个话题,一位同学提问指出,余英时提出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认为在中国的理想是做圣人,离上帝更近,但西方哪怕是最高的人离上帝也很远很远。那么,中国和西方在情感价值、心物关系这些问题上的最根本差别是什么?我们在什么意义上是中国人?对此杨老师认为,内在超越、外在超越这样的讲法、概念没有面对事情本身,不是真理之争,我们现在更应该从真理的角度谈论中西差别。比如,西方讲上帝,而宋儒的天理观可以不用上帝这个人格神来为生活奠基,上帝这个概念是多余的。相应的哲学问题,就是理气关系,理生气、理气动静。许多人以为中国哲学没有论证,但张载的一物两体就是一个对世界无限性最好的论证。世界的生生变化,无始无终,这当然是可以证明的,当然这涉及到,什么是生生,什么是变化,这是同一与差异的问题。一物两体,就是一个能够延续无始无终的思想模型。与此类似的是陆九渊的证明。“心,一也;理,一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真正的哲学一定是一元的,二元的都是非完成态的哲学,这个论证是说,心是万事之本,理是万物之本,因此心即是理,本心就是实体。杨老师还提到他正在写作的书就是沿着这样的思路,用现代汉语把朱子的理学讲出来。杨老师认为,过去一百年来,思想界确实老在一些空洞的概念上讨论,而忽略了事情本身,忽略了真理。左翼思想倾向于认为一切都是建构出来的,这些思考当然有意义,但还是有真理的问题,不然要做研究干什么?为了让虚无主义更严重吗?杨老师强调要有勇气面对真正的真理。现在许多讨论,都是“市场假相”,都是语词的误用,双方争吵不休,但谈得很没意义,频道都没对上。

张载在其《正蒙·参两》中提出“一物两体”的说法。图为张载

另一位同学请教老师在遇到困惑的时候是靠自己思考还是会去翻书。杨老师谈到了自己当年学习的经历。杨老师说自己做过两年道教研究,是汤一介先生给的题目,做的是文献考证和观念史的梳理。其中的工作诸如研究“内丹”概念是怎样产生的。杨老师说,在做这种纯粹的学术研究时会天天去图书馆,读《道藏》。这个工作需要的阅读量非常大,而且当时没有检索版和排印本,所以需要自己去点读,有时为了找一条材料得翻遍六十册《道藏》。在做这种研究时,会暂时抛开那些促使自己走向哲学的根本问题的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最基本问题没有意义。涉及人生基本追问的问题,比如人生意义、有限无限、时间空间等等,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要连续思考,持续追问,诚实地面对困惑。对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有的时候可以借助经典的智慧和个人的思考,但更多时候是靠经验,这只能有赖于人生阅历的积累。


图为杨立华老师在和同学们讨论

一位已经毕业了的同学提问到:现在毕业了,很难把在学校时学到的人文价值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对此,杨老师认为,谈价值的时候要与自己的期许相关。对自己要有期许,价值要落实在这里才是具体的。每个时代都要面对一个问题,即正直是如何可能的。有人是用一生去证明不可能,但大部分人最后还是走出了一条正直的路。像我们的父母,在面对艰难和诱惑的时候,都能守住质朴的正直。 此外,杨老师还与同学们就如何选择自己未来是不是要从事于学术研究,如何理解思想自由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杨老师也围绕坚定意志、广泛阅读、变化气质等话题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与心得。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报名参加下期吴飞老师的沙龙活动吧~
秦晋楠 曾馨 供稿 / 禹晗 编辑 / 肖京 校对

通识联播,每晚6点准时为您播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