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89课程大纲中世纪西方政治思想·课程大纲·课堂实录
本篇推送展示的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老师本学期开设的核心通识课程《西方政治思想(中世纪)》的课程大纲、课堂实录和学生感言。
在本门课程当中,吴飞老师以中世纪伟大诗人但丁的《神曲》为阅读文本,力图在文本精读的同时展现出中世纪西方政治思想的概貌,涉及到了政教关系、国王的两个身体、罗马法等重要问题。通过本次推送的内容,博雅哥希望为读者们展现出本门课程的丰富与深刻。
吴飞,1999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硕士、200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基督教思想、宗教人类学、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等。代表著作有《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奥古斯丁对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自杀与正义:一个中国视角》《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自杀与美好生活》《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的信仰和生活》等。
本课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西方政治思想》系列课程之二,将接续《西方政治思想(古代)》,以但丁的《神曲》为线索,帮助同学理解西方罗马帝国和中世纪政治的最基本问题,使大家对于帝国形态以及基督教思想主导下的政治思考有一些基本的把握,准备好下学期对现代政治的学习。
在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中,中世纪是至关重要但又往往被忽视的一个阶段。而长达一千五百年的中世纪又是非常复杂的一个时期。作为中世纪思想的集大成者、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但丁,为我们理解中世纪思想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优西比乌-奥罗修斯式的帝国论与奥古斯丁的两城说结合在一起,这将是我们阅读但丁的基本入手点。而中世纪的很多政治问题在他这里都会有所体现,如:罗马法、政教关系、国王的两个身体、宪政问题、自然法等等。在阅读过程中,希望大家也能注意这些问题。
3月3日,《地狱篇》1-4歌但丁的困惑和他眼中的古代世界
3月10日,《地狱篇》5-8歌66行命运、欲望与地上之城
3月17日,《地狱篇》8歌67行-14歌狄斯城与暴力之罪
3月24日,《地狱篇》14歌-20歌奸诈之罪(一)
3月31日,《地狱篇》21歌-26歌奸诈之罪(二)
4月7日,《地狱篇》26-30歌奸诈之罪(三)
4月14日,《地狱篇》31-34歌背叛之罪与魔鬼
图为《乌戈利诺和他的儿子们》(《地狱篇》第三十三歌)4月21日,《炼狱篇》1-8歌意大利与君王之谷
4月28日,《炼狱篇》9-20歌爱与自由意志
5月5日,《炼狱篇》21-33歌伊甸园与尘世生活的理想图为查士丁尼讲述罗马帝国的光辉(《天堂篇》第六歌)
5月19日,《天堂篇》8-17歌五重天中的神圣与世俗
5月26日,《天堂篇》18-23歌神鹰
6月2日,《天堂篇》24-33歌天堂与罗马皇帝图为天使与蒙选者形成的白玫瑰(《天堂篇》第三十一歌)1,但丁,《神曲》三卷,黄国彬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但丁,《论世界帝国》,朱虹译,商务印书馆。3,可参考Robert Durling,The Divine Comedy of Dante Alighieri, 3 vols, Oxford.
1,本课采取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位选课同学必须参与大班听课和小班讨论。2,大班上课前,每位同学必须阅读指定的文本。3,每位同学在小班讨论中必须做至少一次主题报告和一次讨论总结。4,每位同学都必须按时提交作业的纸版和电子版。凡有抄袭现象,一律0分。
1,小班讨论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占30%;2,论文成绩占70%;3,三次以上无故不参加大班授课和小班讨论的,成绩一律在60分以下。
与古代希腊世界相区别,理解中世纪政治问题有三条线索:1.罗马帝国形态;2.教会;3.封建制罗马帝国形态的出现、教会的兴起与封建制度的产生,决定性地改变了西方人的政治思想,成为西方人讨论政治问题的基本语境。神圣罗马帝国的直接遗产,是罗马法律结构的演变,是西方政治形态的直接体现;世界帝国的理念,也成为西方人最高的政治理想。政教关系,是中世纪思想的结构性问题。此外,蛮族中形成的诸侯势力,以及世俗国王下的贵族,形成了封建制度,也极大影响了现代政治。本课程旨在通过但丁的《神曲》呈现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基本问题及其特点。
波利比乌斯(Polybius)认为,罗马的共和(Res Publica-Republic)制度,同很多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不同,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混合政体,这使得罗马摆脱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描述的政体蜕化。这一论述成为了对罗马共和制的标准理解。奥古斯都虽然将罗马从共和国变成帝国,却以帝国的模式,保存了共和制的文明形态,并且使罗马具备了捍卫这一文明形态的强大军事政治力量。由此,罗马帝国取代了城邦,成为了古典文明理想的载体。维吉尔的《埃涅阿斯记》更是借助朱庇特之口将罗马塑造为在时间与空间上无限的帝国。
君士坦丁大帝接受基督教为国教后,优西比乌将维吉尔式的帝国观与基督教的历史观相结合。在他的《编年史》中,君士坦丁成为摩西式的圣徒,耶稣基督降临在罗马帝国建成之时,预示着他所带来的天上王国要在罗马帝国这样一个永恒的政治体中实现。然而,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破罗马城,对这一帝国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所有的回应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当属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他绝对地区分了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上帝之城只能在死后实现,任何人类的制度都属于地上之城,是魔鬼之城。
沿袭这一区分思路的奥古斯丁主义成为了中世纪八百年的主导性思想。然而,托马斯·阿奎那通过诠释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另外一种思想形态,对尘世政治有更多的肯定。但丁接受了托马斯的基本理念,又向往罗马帝国的光荣。在他的《论世界帝国》中,奥古斯丁的两城说与优西比乌-奥罗修斯的帝国论奇妙地组合在了一起。
图为凯旋车与树系挂,使枯树恢复生机,表达了但丁的尘世理想(《炼狱篇》第三十二歌)中世纪政治中教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政教关系上。虽然奥古斯丁把尘世之城等同于魔鬼之城,但是,尘世之城的领袖并非魔鬼之城的领袖。尽管尘世之城就是魔鬼之城的一部分,但这个城却有两个维度,即以其尘世领袖为首的政治维度,和以魔鬼为领袖的心灵维度。这两个维度之间的错位,是奥古斯丁笔下尘世政治的真正张力。也恰恰是这个张力之间的空间,带来了中世纪欧洲宗教和政治的两个方向。
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的世俗政权和教会,构成了中世纪政治历史中“两把剑”的传统。两把剑的区分在根本上是心灵秩序的划分。教会和帝国两个政治实体皆将自己作为上帝之城和魔鬼之城在尘世的代表,并与心灵秩序挂钩。西方第四大教父格列高利明确宣称,教会是上帝之城在尘世的代表,世俗君主应该听命于教会。而查理曼大帝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号称继承了罗马帝国,教会应完全听命于皇帝。他认为,神圣罗马帝国才是上帝之城的尘世代表。查理曼死后,他的三个孙子分裂为德法意三国,教会的力量重新占据优势。
后来,神圣王权与封建君主的结合,被表述为“国王的两个身体”。
图为但丁与教皇尼古拉三世对话(《地狱篇》第十九歌)恩格斯评价,但丁是“最后一位中世纪诗人,第一位现代诗人”。他生活在托马斯·阿奎那之后不久,是中世纪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论世界帝国》是中世纪后期典型的政治哲学规划,另一部巨著《神曲》包含了中世纪思想的诸多层面。
但丁思想的核心,一是罗马(ROMA),二是爱(AMOR)。前者更多地体现在但丁的现实政治行动及其政治理想。他对政治的理解,与翡冷翠吉伯林党派和圭尔佛派的斗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丁是圭尔佛派白党的成员,该党效忠教皇,却希望保持翡冷翠的独立。在教皇介入翡冷翠党争的调解后不久,但丁被流放。他曾寄希望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七世来改变翡冷翠政治的现状,但这一希望落空了。但丁的后半生几乎都处在政治流放中,而《神曲》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流放当中完成的。图为Roma(罗马)与Amor(爱)互变动图,展现出《神曲》核心主题
但丁的“爱”更多地体现在对贝缇丽彩的感情与信仰之上。但丁九岁遇见八岁的贝缇丽彩一见钟情,后为她写作了很多情诗,集结为《新生》。在《神曲》中的贝缇丽彩作为但丁天堂之旅的一位导引,既具有真实性,又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
《神曲》主要讲述了但丁因政治失意处在困顿当中,维吉尔奉贝缇丽彩之命引导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贝缇丽彩带但丁游历了天堂的故事。全书共100歌,《地狱篇》34歌,第一歌是全书导言;《炼狱篇》、《天堂篇》各33歌。地狱、炼狱和天堂也被置于宏大的宇宙图景当中进行描绘。
图为贝缇丽彩带领但丁受基督圣光庇佑(《天堂篇》第二十三歌)
(“课程实录”作者为元培学院13级许瑞,根据第一节课导言内容节选)
吴飞老师的“西方政治思想”一课其实很有特色,第一次课上老师说这个学期就是以但丁的《神曲》作为整个课程的载体的时候,其实自己是有一点吃惊的,然后又有一点小欣喜。因为但丁这个名字,在上吴飞老师这门课之前,对我而言就只是文艺复兴当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但是现在,经过吴飞老师在课上的梳理指点,但丁,和他的《神曲》不再是单薄的两个名词,而是开始有了内涵的重量。我很庆幸自己能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在老师的指点下以一个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一本中世纪的名作。
每周一次的讨论课也在课外给大家提供了很多补充资料和思考空间。在助教的带领下,或是对文本中的一些情节设置进行延伸讨论,或是补充一些中世纪相关文化的小知识,大家在一起交流讨论,总是能有不少新的收获。 哲学系13级 张瑜瑶
这学期选了吴飞老师的西政思,读了《神曲》,对中世纪基督教思想主导下的政治有了全新的理解。在吴老师的带领下,对中世纪“两把剑”的政治形态有了更直接生动的认识,也对当政治秩序与心灵秩序间的张力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当然,也为《神曲》中但丁的奇思和妙笔而深深震撼——对古典哲学,政治与神学思想的传承,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关切和思考,集中而又激烈地反映在文本和课堂上。获益良多。 新闻与传播学院14级 傅艺兵
跟着吴飞老师与但丁同游的过程,就如同《路加福音》所训:If any man will come after me, let him deny himself, and take up his cross daily, and follow me.
在地狱中,我们感受痛苦;在炼狱中,我们洗涤灵魂;在天堂中,我们福至性灵。在下降与上升中,但丁对人,对罪,对政治的思考就如同十字架,让我们步履蹒跚。在否定的同时,但丁迫使我们不断思索,以心问心:现在的我们去向何方?
元培学院14级 苏涵
如果笛福笔下的鲁滨逊是漂泊而盲目的现代人的写照,如果在诸神之争的现代世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神祇是一种幸运,那么,但丁,这位站在中世纪边缘的诗人和旅人,无疑是幸运的。一次终极的信仰之旅,下降,目睹无尽的罪恶,上升,净化尘世的污垢,最终,沐浴启示的恩典,神圣帝国的理想在旅途中就此铺开。但丁,这位连接中世纪与现代的诗人,在文字中构建了自己的神圣帝国,但是,这一古典理想的深刻回响,却也在预示这一理想不可逆转的失去。
法学院13级 许运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