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02课程大纲现代中国的建立:制度、思潮与人物课程大纲
本篇推送展示的是哲学系教授干春松老师于本学期开设的《现代中国的建立:制度、思潮与人物》这门核心通识课程的课程大纲与学生感言节选。
在本门课程中,干春松老师讨论了现代中国的建立过程,包括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阶段,涉及国家基本政治制度、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关键人物的探讨,并在这个过程中 展现出制度的百年前和文化的转向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试图给学生建立起认识现代中国的新视野。
开课院系:哲学系授课教师:干春松学分:2先修课程:无干春松,1965年生于浙江绍兴,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致力于儒家思想、政治哲学和中国近现代思想、人物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制度儒学》《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保教立国:康有为的现代方略》《康有为与儒学的“新世”——从儒学分期看儒学的未来发展路径》。
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的建立,既有自身发展的因素,更因为西方现代化和殖民运动的扩展。在这个过程中,制度的变迁和文化的转型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本课程所讨论的现代中国的建立过程,包括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阶段,涉及国家基本政治制度、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关键人物的探讨,试图给学生建立起认识现代中国的新视野。
课程大纲
晚清帝制在洪秀全起义和西方的冲击下面临空前的危机。传统的政治秩序面临根本性的危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王朝政治格局逐渐为民族国家体系所取代。中国开始一个新的阶段。康有为提倡变法自强,他建基于公羊学的思想而确立三世说,从而为儒家与西方思想之间建立起融合的平台。他主张君主立宪和虚君共和,建立孔教会,他对民族国家和王朝体系之间的关系有其独特的理解。
图为康有为
面对中西问题,晚清的思想界主要是通过传统的体用、主辅关系来处理的文化本位和外来文化之间的问题。而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是这个范型的最完善的体系。这个体系一直影响到1980年代的文化论争中。民族主义是民族国家建设中最为核心的问题,革命派借助种族民主主义来激发革命热情,而文化民族主义试图寻找新的建国方案。章太炎的思想有其复杂性,但他对民族主义的阐发和对于国家的认识具有同时代人所不具备的深刻性。5梁启超与中国思想转折:从《新民说》到《欧游心影录》 梁启超的思想复杂多变,自1903年前后他开始与康有为思想有所区分,他提出的“新民“思想试图用西方现代的观念来改造中国人。然而到1910年代的末期,他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开始反思西方文明,从而成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滥觞。
中国民国的成立,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得以确立,但是政治体制和社会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因此,复辟运动和军阀的割据实际上瓦解了共和。
关于清帝逊位、临时约法等宪法危机和军阀政权的特点的分析,是理解这个特殊时期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关键。孙中山晚期逐渐接受列宁式的政党方式来改造国民党,因此形成了国共合作,而他的思想也逐渐系统化为三民主义。他对于民族、民权和民生的思考有许多灼见,也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什么,陈独秀和胡适在现代中国文化中的意义,是这一讲的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刺激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其中的挑战者包括杜亚泉、学衡派,然而最具影响力的则是梁漱溟的中西文化及其哲学,他从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出发,认为中国社会的重建应该立足于社会,因此提出乡村社会建设的理论并加以实践。结合国民党文化战略中的回归传统文化的倾向,可见这是他们与中国共产党进行文化论战的核心。晚清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就开是传入中国,而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在中国获得传播。然而最初的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和互助主义等社会思潮并不能有清晰的分界。
通过社会史的争论,人们逐渐用社会发展史来理解中国社会,并确立用历史唯物论的方式来分析中国社会问题,而这些分析框架对于现代中国政治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开始创构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一是对五四运动进行反思,在文化上确立其大众化的方向,而在政治上对中国革命的独特性,以及中国的各个社会阶层都有深刻的分析,并提出新民主主义的建国之路。1949年之后,毛泽东对于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一方面,他确立起中国在世界格局里的独特定位,提出了第三世界的理论;另一方面,他又主张继续革命,从而造成了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如何思考毛泽东的晚期思想对于理解当代中国极为关键。海外新儒家是基于中国在1949年之后实际的分裂状况而出现的社会思潮,这个思潮是民国时期新儒家思想的发展。其代表人物为牟宗三,他从哲学上借助康德的伦理学试图重建儒家伦理的先天性,并由此提出他的应对科学和民主的方案,即良知坎陷和内圣开出新外王等方案,这是现代儒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家。
图为牟宗三
1980年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之后,是一个思想解放的阶段,引进大量的西方思潮,并引发文化和政治问题的再思考。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和以发展经济为重心的政治倾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而得到强化。然而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分化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复杂化,我们需要寻求新的思想资源。建国和立国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建立和长期的存在是一个由建国向立国转变的过程,在当下中国如何理解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问题,如何处理古今中西的问题,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如何理解中国模式,如何思考中国的前景,将是最后要讨论的关键。大学之前,我也如同周围的人一起,毫无疑问地相信,并且为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下来的而深深自豪,为中华文明的无与伦比的兼容并包与生命力而骄傲。直到大学后选修的一些通选课,让我意识到中华文化从来都是不一样的,经历了那么多次被动融合与主动吸收,它已经与之前完全不同。在与同学讨论中华文化大改变是什么时候时,我深深地认识到,到底什么时候是重大转折,或者到底它是否真的一直延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中华文化的定义——到底怎样的才是中国的。而这样的思考,正如同人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存在,政权为自己找合法的理由,既深深吸引或者说是迫切推动着我,又让我从当初的毫无疑问的自豪变的怀疑、迷茫和困扰。
在课堂上讲正统的思考时,我对司马光和顾炎武生出了由衷的敬佩。关于元朝,大学后在我心里已经从高中中国版图最大时期的观念转换成了短暂的被统治时期。但是当我突然意识到,从满族统治者的角度思考,清朝和中国的概念将完全不同时,我陷入了一种完全迷茫的状态,我疑惑到底我们认为的华夏五千年是真实的,还是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但是顾先生的天下观点给我拨开了迷雾。而司马光先生也早早的就有从不同角度的关于中国的思考。我忽然意识到,我陷入了一定要下结论,并且是让自己感到舒适的结论的怪圈。我一方面想认为中国是纯粹的,另一方面又想认为它是占主导地位的吸收吞并其他。但是当两种文化相互融合,从彼此没有交集,到彼此学习以至于它们的人民都彼此认同对方与自己的联系时,认同两者的共同体时,到底能算谁吸收了谁呢?
正如老师最后的总结,当中国的典章制度一代代相传,如进化一般继续保留并吸收上一代的优点,产生政治连续性。当中国的人民在生活的选择中留下宗教、礼乐、语言和风俗的习惯并且不断为期添加新内容以适应时代,产生了一贯性时,我们的国家就是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连续。它历经风雨,但侵略面前可以不屈不挠,火种犹存,威胁之下可以适应转变,历久弥新。正是这种不断改变自己的特点,才让它不至于灭亡在绝境,总是以新的姿态再复兴。正如许多生物到如今,已经与祖先非常不同,但就是不同的改变才让让它们不在环境改变下灭绝,而这个物种的名字是存活的。如果不把中国认为的那么纯粹,那么它作为一种伪装成国家的文明,是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在课堂之后,我对之前未了解过的康有为的远见感到了佩服。在大家普遍抱有蛮夷之人不如我天朝的固有印象时,他能够看到西方文化的背后支撑,意识到自己原有文化核心需要重新发掘。正如消灭一个国家,最主要是替代它的文化,而新建一个国家,最主要的是找到文化与身份认同感,这样的认识是远远跑在时代前边的。他提倡孔教,并且对之神秘化,虽然所谓的伪经说法未免太过武断不考虑影响,但是这样文化中国的思想,与现在我们在做的不谋而合。而随着交通与通讯的发达,人们越发流动起来,许多人血统、出生地、国籍和自己成长的环境可以完全不同,当我们问到他们来自哪里时,我想,最有信息含量的不是血统与国籍,而是自身的文化认同与习俗,这才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一个人的背景信息。……老师讲到1913是一个分水岭,康有为从超越时代走向落后时代。而在每个节点的分岔口上,到底走哪边未来更是难以判断。能够成为历史的试错者之一,康有为已经为我们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许多至今仍然适用的思想,更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去实践。就如同所有的政府官员一样,张之洞虽然主张向西方改革,但是他本身的一言一行,他的利益角度都在于现任政府,他的改变是为了挽救清政府,他也必须坚持清政府的利益根本所在。张之洞代表了政府的风向,他必须坚持保国也即保清政府为最根本,坚持维护着封建统治的三纲五常,坚持旧的阶层固化,否则不提他自己的利益受损,他失去了背后政府的支持也难以改革。但是如果不变,在可见范围内确是更快的通向灭亡,所以他又不得不变。面对这样一个生死选择情况,以及旧阶层内反对改变的思想,他创造出了“中体西用”这样一个移花接木的产物,更是尝试协调两种矛盾的一个解释。
但是这种解释并不能真的协调这样的矛盾。就如严复所说,什么样的文化思想发展出什么样的体制,什么样的体制制定了什么样的政策,什么样的政策才促进了什么样的方面发展。强行要求什么发展,却没有激励它发展的环境,没有鼓励它发展的思想,那么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在一个强调阶级固化,打压科技和资本发展,阻止其获得应有回报,来维护自己既得利益的政府下,却需要资产和技术来支持的工业获得发展,从逻辑上我无法找到这样的可行之处。它自己本身不是一个自洽的理论,那么可以预见这样的措施与发展也会由于其内在矛盾走向失败。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报名参加沙龙与干春松老师对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