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含英咀华 | 《伊斯兰教与现代世界》:《东方学》读书报告

马金元 通识联播 2020-09-30
博雅哥说

本文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伊斯兰教与现代世界”课上的优秀课程作业,作者是政府管理学院的马金元。发源于近代西方、研究亚非地区历史、语言及其他物质、精神文化的东方学,为何被萨义德认为是描述了作为西方文化附属物的、被建构的东方,一个被“东方化”的东方?萨义德认为东方学的话语系统、理论体系与精神实质何在?东方学与东西方殖民关系的关联是什么?萨义德又是如何解构东方学的叙事策略的?在本篇文章中,你将看到:
●东方主义的多重含义、东方主义话语系统的形成及其精神实质。
●东方学形成过程中权力的运作方式、东西方世界之间的后殖民关系、东方主义传统以“想象”为基础的叙事策略。
●福柯的“知识—权力”话语理论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萨义德研究的影响。
●《东方学》的研究局限。

Vol.306含英咀华《东方学》读书报告
马金元

政府管理学院


【引言】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是当今西方知识界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之一,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开创者。他于1935年出生于耶路撒冷的一个富裕阿拉伯家庭,在埃及和巴勒斯坦受到良好的教育,之后他移民美国,先后在普林斯顿和哈佛大学获得学位,是一个在阿拉伯世界出生、又在西方式文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者。之后他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主讲英语和比较文学。特殊的个人身世和经历为萨义德的思想理论和观点奠定了基调。一方面,他出生于阿拉伯世界,对那里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美国是他得以扬名的第二故乡。因此萨义德一生都处在东西方两个地域文化的认同与矛盾之中而难以挣脱。正是多重的身份和复杂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自身实力不断壮大。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自身的扩张性,为了获得更多的原料和市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对东方国家进行殖民侵略活动。由于东方国家自身的落后,抵挡不了西方国家的先进武器,自此门户洞开,成为了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附庸。为了加强对东方国家的全方位控制,西方国家试图对东方建立话语霸权。在这个背景下东方学应运而生。东方学描述了一个作为西方文化附属物的、被建构的东方,一个被“东方化”的东方。帝国主义国家将东方学这种文学理论与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活动联系在一起,极力说明西方对东方进行殖民活动的合理性、应当性,试图让他们的做法顺理成章。作为对东方世界怀有深厚感情的、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的文学批评家萨义德,他当然不能容忍东方学“胡作非为”,他于1978年出版了《东方学》一书,在这本书中,他详细梳理了东方学的理论体系,从西方的视角出发试图塑造一个西方文学艺术中的东方形象,揭露西方中心主义霸权的实质,解构东方学的叙事策略,开创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新时代。本文从《东方学》的内容出发,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解读《东方学》的主要内容及作者对东方学理论的解构,描述对西方中心主义霸权的揭露;第二部分探索作者理论观点的理论渊源,更加深层次的探究作者的思想及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在第三部分中我将列举一些我在阅读过程中觉得作者的论证有些“问题”的地方,即不足和漏洞,这只是笔者个人的想法和观点,仅供参考。


图为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


壹、《东方学》主要内容、简单解读
东方主义话语系统
1东方主义的含义
东方主义是与殖民主义同时产生并且同步发展的,自十八世纪初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法国和英国垄断者东方主义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强势崛起并取代了英法两国的位置。萨义德为了强调东方主义作为西方的一种话语霸权,是如何操控和支配东方的,特意区分了东方主义所隐含的三种含义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指出它们是相互依存的。萨义德用“东方主义”这一术语概括地表述了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之后的后殖民关系。在《东方学》一书的绪论部分,萨义德区分了三种“东方学”的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知识性的学科即系统的对东方的研究和表述。作为学术的东方主义,又称东方学,它是一个学术研究的门类,是关于东方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东方学包含的内容极为庞杂,涉及所有与东方相关的领域。如关于东方的哲学、地理、军事、宗教、艺术等方方面面。第二个含义是指从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出发的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东方主义,指的是一个更宽泛意义上的东方学,具有想象的特质。它是以“东方”和“西方”之间所作的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区别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它把“西方”与“东方”的二元对立作为认识东方的基点。这些对立包括作为理性、文明、进步、高级的西方与非理性、野蛮、落后、低级的西方等。第三个含义是指从历史的和物质的角度界定的一种权力话语系统。作为话语系统的东方主义,介于学术的和想象的两种含义之间。用萨义德的话说,东方学就是“通过做出与东方有关的陈述,对有关东方的观点进行权威裁断,对东方进行描述、教授、殖民、统治等方式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简言之,将东方学视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

2东方主义话语系统的形成
萨义德将《东方学》一书的出发点定义为“东方并非一种自然的存在。”并且进一步引用维柯关于“人创造了历史”的观点来论述东方是一种话语符号,这种符号是西方人为构建出来的。这种构建并非西方对东方的纯粹虚构或奇想,而是一种人为创造出来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套理论和实践体系就是“东方主义”的话语系统,关于它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对于理解知识是如何转变为话语权力的这一过程至关重要。对此,萨义德本人也表示:“我本人相信,将东方学视为欧洲和大西洋诸国在与东方的关系中所处强势地位的符号比将其视为关于东方的真实话语更有价值。” 萨义德从两方面论述了“东方主义”话语系统的形成,首先体现在“他者”与“自我”关系的形成,其次体现在东方“无法表述”自己与“被表述”的后殖民关系中,这两种关系的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东方主义”的话语系统。 


图为《东方学》书影


3东方主义话语的精神实质
为了揭示东方主义传统、话语和机制是如何形成的,萨义德介绍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想象的地域”。萨义德通过解读东方主义话语的想象本质,揭露了帝国主义的霸权主义文化对东方施加的影响。首先是想象的地域及其表述。在萨义德看来,东西方所谓的地域划分完全是想象的,与真实的东方相去甚远,并且由于人们往往宁愿求助于图示化的权威而不愿意与现实直接接触,这就使得所谓权威的文本“不仅能够创造知识,而且能够创造它们似乎想描写的那种现实”。这就意味着东方主义话语所赖以立足的东方形象并非来源于真实的经验和证据,而是来源于文本所创造的东方。其次是西方人对东方的东方化。东方学所探讨的东方,不是历史地理意义上的东方,也不是真正的东方,而是西方权力思想下想象中的东方,即一种观念形态上的东方。“这些地区一旦被冠以‘东方’,那么,说明它已经不可避免的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主要是那些将自己定位为‘西方’的西方人的视野。如此,现实地存在着的东方就从地理相对意义进入到观念相对意义的视野,就成了西方的东方学家‘想’起来的时候目光远远地投向的那片神秘、荒蛮、可怜之地。”最后是现代东方参与了自身的东方化。在对东方主义话语的分析过程中,萨义德重点分析了西方人对东方的东方化,即对东方的想象和歪曲。同时,萨义德又指出:“现代东方,参与了其自身的东方化”。参与意味着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接受和抵抗。

对西方中心主义霸权实质的解读
1东方学形成过程中权力的运作方式
东方学的形成,在萨义德看来是由若干代的若干个东方学家共同建构的。萨义德通过对早期的东方学家萨西和赫南的考察,试图表明植根于东方学家关于自身、关于东方、关于东方学学科的观念中重构的潜在欲望,这是东方学话语中根深蒂固的本性。随着东方在地域上的进一步东扩和时间上的进一步后溯,逐渐形成了现代东方学特定的知识结构和体制结构。“现代东方学家,东方学家自己认为,是将东方从他认定的默默无闻、孤离隔绝和奇特怪异中拯救出来的英雄。他的研究将东方已经失去的语言、风俗甚至心性重新建构起来。在此过程中,东方和东方学学科都发生了变化——二者都打上了权力的烙印”,也就是说,权力实际上创造了东方,这种权力建立在这一领域的学者所共同拥有的话语和惯例以及一套普遍接受的观念体系的基础之上。


图为Orientalism (1978)(《东方学》)书影,封面图片取自法国画家让-莱昂·杰罗姆(1824–1904)画作The Snake Charmer


2东西方世界之间的后殖民关系
在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中,对二元对立论的批判都占了一个重要席位。批评者认为,对于很多理念,如男性和女性,文明与野蛮,白人与有色人种的二分,为西方白种“文明人”的霸权提供了借口。萨义德在本书中揭示出,在东西方的后殖民关系中,东方一直被视作遥远、奇特、陌生的异域,伊斯兰更是被视作欧洲基督教难以驯服的敌手,为了征服东方,必须先认识东方,然后占领并加以改造。按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的“落后”的民族的文化则是边缘文化或者愚昧文化。为此,东方的形象被涂抹地越来越黑,越是这样,殖民者就越像是救世主一样,把东方从所谓的黑暗中拯救出来,将其带入现代性之中。因此,西方学的发展与西方殖民帝国对东方的殖民统治是分不开的,两者相辅相成。萨义德对殖民历史及东西方殖民关系的考察,意在通过揭露西方殖民者对东方文化传统的扭曲,强调建立多元文化共存机制的重要性。

3《东方学》的叙事策略
《东方学》第二章中,萨义德分析了十八、十九世纪英国、法国关于东方的叙事,尤其是经典小说中所体现出的东方主义,并进一步指出关于帝国和殖民地的叙事在经典文学中已经形成了一个东方主义传统,这种传统主要体现在以“想象”为基础的叙事策略上。通过对福楼拜、内瓦尔的经典作品中“关于东方主题”的分析,萨义德考察了这些经典作家及其作品中的叙事策略:以想象为主,通过想象得以构建一个人为的、主观认同的东方世界。想象又以作家的个人经历、对东方的兴趣或者描写东方的一些著作为基础,作者将其仅有的东方之旅与之联系起来,于是就形成了想象中关于东方的片段,这就是东方学家在其作品中展现东方世界面貌的方式。


画作The Reception of the Ambassadors in Damascus (1511)呈现了理想中的东方世界


贰、《东方学》的理论来源

福柯的“知识—权力”话语理论的影响
相较而言,福柯是萨义德最为重要的理论来源。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知识考古学》、《事物的秩序》是对萨义德产生影响的关键性文本。萨义德运用福柯在《知识考古学》和《规训与惩罚》中所描述的话语观念,将东方学视为一种话语来考察,从而得出了“东方学是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其中,“控制”、“重建”和“君临”就是借助于福柯的话语观念来进行陈述的具有权力色彩的词汇。另外,福柯认为,对话语形成和知识谱系进行分析不应该根据意识的种类、感知的方式和思想的形态来进行,而应该从权力的战略和战术的角度出发,萨义德正是借助于福柯的“权力分析法”,通过边缘话题的分析,去揭露宗主国文化政治霸权的实质。福柯将知识与权力的运作联系起来,致力于反思现代性的话语系统所隐喻的知识与权力的联结。萨义德则考察了东方学话语传统暗含的霸权本质。此外,萨义德对东方主义的阐释,是将福柯的“知识—权力”关系理论具体应用于考察西方中心主义知识话语体系下的东西方关系问题。福柯揭示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萨义德则将其具体应用于分析东方学的话语系统:西方通过社会制度和话语实践重构了一套知识谱系实现了对东方的统治,使东方成为了帝国主义知识话语体制的控制对象。虽然在关于话语、权力、再现、知识和客观性这些关键的概念问题上,萨义德和福柯的关系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但是福柯的思想对萨义德产生的重要影响和启迪毋庸置疑。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知识-权力”关系理论。图为福柯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的启示
霸权的本义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统治和垄断关系。意大利思想家葛兰西在其著作中赋予了霸权更为广泛的意义,霸权作为一个文化理论术语渐渐淡化了其暴力和强制的含义,在当代文化理论中霸权指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政治优势将自己意识形态或文化价值观推行为其他国家普遍接受的准则。萨义德借用葛兰西关于文化霸权的思想,界定东方主义是西方世界对于东方世界的宰割、重建和话语权力压迫。萨义德通过对东方学的研究发现,纯粹知识是不可能的,因为所有知识的产生都有着严密秩序的政治情境,与此同时,所有文化都对原始事实进行修正,将其由自由存在的物体转变为连贯的知识体。另外,萨义德对“东方学”的解构和批判所依据的理论之一就是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主义,萨义德在《东方学》中谈到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主义”对他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运用到了对东方学的研究之中,从而揭示出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霸权、控制与歪曲。

叁、《东方学》的局限
首先,本书的不足体现在研究的地理范围、研究文本的复杂性方面的不足。此书名为《东方学》,但在阅读过程中不难发现,在萨义德的这本书中,“东方”的地理范围虽然在广义上包含了欧洲以外的非基督教地区,但实际上它的界限仅仅划到近东和中东的阿拉伯地区。众所周知,真正地理学上的“东方”不仅仅是书中提到的近东和远东的阿拉伯地区,而是包括范围更广的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地区。书中对于广大的东南亚地区以及诸如中国、日本和印度这样一些重要的东方国家很少或基本没有提及,那么就难以保证萨义德对“东方学”的解释是否可以适用于中国、日本这些真正意义上的东方国家;在作者研究的文本方面,作者在本书中所涉及和论证的文本基本上都是英文文学作品,很少涉及其他语种的文本,学术基础比较薄弱,这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的一大缺陷,降低了论证过程的说服力,让读者质疑这本书是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作品。其次,本书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漏洞遭到了其他文学家的批评。举个例子,霍米·巴巴批评这本书将东西方之间的问题简单化了。他认为,东方主义并不是单一的同质性结构,其中蕴含了双向的运作过程。一方面,它是百科全书似的知识和帝国的权力;另一方面,它也是他者(即东方)的狂迷想法,其中寄托了东方的理想和追求。最后,霸权最重要的特征是它意味着历史的过程,而萨义德在这本书中并没有表达出这一层含义,他并没有将霸权作为一个过程来思考,因此也导致他对西方文学著作中的反霸权思想视而不见,这一点丹尼斯·波特曾经指出。


【结语】这部后殖民主义著作带给了我们对于东方学的全新的思考方式,向我们表达了一种新的理论和观点,能够帮助我们进入后殖民主义研究的神奇世界。当然上面也提到,这本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矛盾和漏洞留给文学家们批评改正,留给读者们思考和启示。相信这部著作会在不断完善中变得更加科学、更加符合真实的历史,帮助历史学家更好地研究殖民历史。

参考文献1.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2007年;2.詹姆斯·克利福德:《论东方主义》;3.王平:《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东方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2月;4.罗刚、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萨义德的《东方学》涉足的地理范围主要是近东和中东的阿拉伯地区,这里既是伊斯兰教盛行的区域,也是世界著名的“火药桶”之一。为什么中东地区动荡不安?伊斯兰教在当代如何推动伊斯兰世界走向和平与繁荣?如果你对相关问题感兴趣,为什么不来本期博雅沙龙与昝涛老师一起探讨呢?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与本期通识沙龙吧。


禹晗 编辑  /  维阳 校对

通识联播,每晚6点准时为您播报
 通识经典丨 课程大纲 丨 微访谈 丨 走进课堂 阅藏知津丨 通识讲座 丨 讲习班 丨 博雅沙龙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