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邓辉:从空间的范围分析问题 | 博雅GE微访谈

博雅GE 通识联播 2020-09-30


Vol.348

微访谈

邓辉:从空间的范围分析问题

博雅哥说


周一下午,我们如约在电教见面。邓老师平静地坐在一间小会议室的对座,审视着采访提纲中的每一道题目。北大的老师们亦特征迥异,说到邓老师,这特征似乎是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


《世界文化地理》是一门跨越A类和B类的通选大课,每年选课的同学有数百人之多。也许老师与生俱来的平易近人,是同学们选修此门课程的热情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采访之前耳闻于此,便多了几分对本次采访的向往;采访伊始亲见老师,更多了一份坦然的期待:一份对亦师亦友之间吐露智思的期待。


当然,对文化地理学知识的好奇,也赋予了我对此次采访的更多期许。纵观《世界文化地理》的课程大纲,工业、农业、城市、宗教、语言等因素似乎散乱无章地分布期间,文化地理学是靠着什么魔力将上述看似属于专业领域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我们又能够从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中学习到什么、感悟到什么呢?


图为小编与邓辉老师(中)与助教(右)


对话通识教育


Q: 邓老师,请问您理解的通识教育是什么样的?您是如何在课程中贯彻通识教育的思路并且设计这门课程的?



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有关,是一种修养和修为的培养。大学课程,一种是专业性的,另一种是通识性的,后者要求从更宽更广的角度去看问题,这和个人的修养与素质有一定关系。《世界文化地理》这门课,有一定的专业性,但主要侧重通识性教育,涉及的授课范围也很宽很广。本课的12次课程中,贯穿的是地理学的专业方法,即从空间的范围看待与分析问题。比如课程涉及的农业、城市等本来都是专业研究领域的问题,但是《世界文化地理》为我们提供了地理学的视角来重新观察、分析上述问题。这种视角是很有趣的,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总之,这门课既和通识教育不矛盾,又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非常符合通识教育的理念。



Q: 请问您在上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课程既要保证专业水平,但面对的又是非专业的学生,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



《世界文化地理》这门课属于全校通选课,本科三十多个专业的同学都有选课的,选课同学掌握地理学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比如文科生相对于理科生,地理学接触得更多,理科生则比文科生有更强的逻辑思维。《世界文化地理》是一门兼跨文理的综合学科,需要在教授课程时掌握一个平衡。

我从2002年开始上这门课,开课之初,因不同学生在知识上的掌握能力有差异,此时的矛盾很尖锐。主要是文科生与理科生因教育背景的不同对本课程有不同的诉求,各自都有很大的意见。但越到后来越发现,这一矛盾本身并不成问题。高中阶段的地理学教育主要是知识性的而非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即尚未体系化和学科化。这门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则是培养一种研究能力和看待问题的地理学角度,实际上于文理科同学都是新颖的且需要训练的东西。


Q:您上这门课最大的经验体会是什么?



最大的经验体会就是教学相长。自己多年教授本科,功力增长了不少。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促进了知识的系统化。课程上同学们的提问,会有一些自己没有想到的角度和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具有启发性的,能够帮助自己不断成长。当投入到教学中时,通过教学相长,既自身进步,又能对学生有所助益,是很快乐和值得享受的事情。最初开课的时候,很辛苦。积累到了后来,因为教学相长,就能够讲好了。施教于人是有快感和成就感的。


世界文化地理学的教与学



Q:《世界文化地理》是一门兼跨A类和B类的通选课,具有理科和社科的跨学科色彩,本课程如何协调并且充分利用上述跨学科特点呢?



这个问题前面的回答已经涉及过。A类课程尽管倾向于理科,但也有很多人文内容。而B类课程也有很多逻辑、实证的内容。两者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世界文化地理》这门课,尽管研究的是文化地理学,但也很强调自然的要素和理科的方法,比如会涉及到自然和人文的关系,以及运用理科研究方法来研究文化地理学的范式等,这些都说明这门课程对于不同学科背景的选课同学均有所训练和帮助。


Q:您在课程中设置了观看《走出非洲》的观影教学环节,当初设计该环节时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地理学是一门经验性的学科,需要通过实习来观察和分析现实中的地理要素。世界文化地理原则上也需要实习,但选课同学多,实习成本和难度太高,不太可行。《走出非洲》这部电影根据纪实性小说改编,电影主要情节与地理学无关。但是通过情节展开,我们能够从中看到土著与殖民者之间的关系,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当一种生产关系(种植业)介入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因此,这是一部很好的教学范例。在这部电影中,有短尺度的爱情、中尺度的历史变化和长尺度的地理变迁,而地理尺度则是范围很大、层次很深的,我们要善于捕捉这一层次的问题。


文化地理学的视野


Q: 地理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个视角。那么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工业、农业、宗教、语言,与从这些领域本身有哪些区别和联系?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的启示?



地理学是一个学科体系,而非一个单元学科,比如认为地理、自然地理,里面都有很丰富的分支。当初我上学时,很多人认为地理是万金油,人口、经济、地貌、水文、其后等单独的学科都能够和地理学挂上,但是它和别的学科都不一样。它把人就、经济、地貌、城市、农业等放在空间里去考察,考察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地理学的意识苏醒之后,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十分重要和新奇的。这门课对许多同学的启示就是,要把各种要素放到空间里面去考虑,要在空间的视角里看待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地理学就是需要人们把具体的知识通过空间体系串联在一起。


Q: 您觉得文化地理学的魅力在哪里?



通过我前面的回答,大家应该对文化地理学的魅力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我就举几个例子,比如我们讲授课程的时候涉及到了某个地点,课后就有同学自发去该地考察了一遍。在未名BBS的《世界文化地理》板块,同学们讨论的热情都十分高,以至于有同学看到讨论就产生了选修本科的想法。这些现象都说明,同学们对于文化地理是有极大兴趣与热情的。


后记

采访者本科也曾选过邓老师的这门课程,但这次访谈赋予了我不同于听课者的视角。邓老师自谦说不善于言谈,但实际上每个问题都回答得很流利、认真和圆满。在轻描淡写的言谈之间,能看得出老师对文化地理学的执着与挚爱。邓老师在北大讲授《世界文化地理》已有十余春秋,他的这门课程也成为了一个符号,变成了许多北大人心中的共同记忆。每年一批批好奇的学生加入学习的队列,又有一批批成长的青年带着文化地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世界。这种共同记忆带来的共鸣性思考,在北大的生活中亦难得一见。


天一 供稿 / 东宇 编辑 / 钰涵 校对


通识联播,每晚六点准时播报

通识经典 丨 课程大纲 丨 微访谈 丨 走进课堂

通识讲座 丨 博雅沙龙 丨 讲习班 丨 阅藏知津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