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语名家中国著述选读

博雅GE 通识联播 2020-09-30

Vol.352

课程大纲

德语名家中国著述选读

课程大纲


博雅哥说


本篇推送展示的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罗炜老师本学期开设的核心通识课程《德语名家中国著述选读》的课程大纲。


在本门课程当中,罗炜老师通过讨论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德国重要的哲学家与作家的作品,详细分析其中谈及的与中国相关的内容,试图展现中德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开课院系:外国语学院

授课教师:罗炜

学分:2

教师介绍

授课教师

罗炜

 

罗炜,女,1968 年生,湖北武汉人,博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当代德语文学和中德文学文化关系。长期从事德语语言、德语文学和德语国家历史文化的教学、研究与翻译工作。著有德文专著《德布林和儒学》(2004);编写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德国历史基础教程》(2011);在《外国文学评论》、《北京大学学报》、《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文艺报》等期刊上发表《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德布林哲学思想的演绎》、《不要低估这种能量》、《布莱希特和孔子》、《德语文学中的女性主义》等论文数十篇。发表德语纯文学译作一百二十万字,如德布林著《柏林,亚历山大广场》(2003出版,2008再版)、托马斯·曼著《浮士德博士》(2012出版,2016再版)和罗伯特·穆齐尔著《学生托乐思的迷惘》(2012)等,其中译著《浮士德博士》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课程简介

 


中德文化关系是东西方文化内部两种核心子文化——作为欧洲北方文化的条顿文明和作为亚洲北方文化的华夏文明——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本课程旨在从德语国家知识精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特定角度来揭示、阐明和佐证这种意义。本课程首先对中德文化交互关系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与德语语境中的中国图像演变脉络进行概述,以此为基础重点推介、研读和评析十八至二十世纪德语地区重要哲学家和文学家如莱布尼茨、康德、亚斯贝斯、歌德、席勒、卡夫卡等人涉及中国及其文化的代表性著述。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中文功底,较好的英文或德文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拓展中西文化交流视野并为深化相关研究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课程大纲


1、第一课:导论——中德两国文化交流的缘起及中国图像在欧洲和德国的历史变迁(上)

1)蒙古西侵之前中西文化交流概况

2)蒙古西侵开启中西交流陆上通道及至中德民族直接接触与交流

3)十五到十七世纪的中德文化交流


2、第二课:导论——中德两国文化交流的缘起及中国图像在欧洲和德国的历史变迁(下)

1)十八到十九世纪中国图像在德国的变迁及其历史背景

2)十九到二十世纪中国图像在德国的变迁及其历史背景

3) 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德国中国图像的发展变化概貌

 

第一课和第二课主要参考书:

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年。

卜松山《发现中国:传统与现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图为莱布尼茨


3、第三课:莱布尼茨(1646—1716)——中德文化密切交往的奠基人

1)莱布尼茨生平

2)莱布尼茨中国观概貌

3) 莱布尼茨中国文本细读:《<中国近事>序言》

 

第三课主要参考书:

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乐黛云《独角兽与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4、第四课:沃尔夫(1679—1754)的孔子观

1)沃尔夫其人其作

2)沃尔夫哈勒大学就职发言《关于中国人道德学的演讲》选读

3)沃尔夫对朱熹《小学》的引用

 

第四课主要参考书:

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图为伊曼努尔·康德


5、第五课:腓特烈大王(1712—1786)和中国

1)“王位上的哲学家”腓特烈大王

2) 腓特烈大王与中国关系概述

3)腓特烈书信体作品《中国皇帝遣欧使费希胡的报道》选读

 

第五课主要参考书:

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6、第六课:康德(1724—1804)和赫尔德(1744—1803)有关中国的言论

1)康德中国文本选读:《中国》

2)赫尔德其人其作

3)赫尔德中国文本选读:《中国》和《中华帝国的基督教化》

 

第六课主要参考书:

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卫茂平《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


图为席勒


7、第七课:歌德(1749—1832)和中国(课堂讨论)

1)歌德和中国文化关系概述

2)歌德中国著述选读——以关于世界文学的论述或中国诗歌仿作等为例

 

第七课主要参考书:

吴晓樵《中德文学因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

谭渊《歌德席勒笔下的“中国公主”与“中国女诗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杨武能《歌德与中国》,三联书店,1991年。

 

8、第八课:席勒(1759—1805)和中国(课堂讨论)

1)席勒和中国文化关系概述

2)席勒诗歌《孔夫子的箴言》

3)席勒戏剧仿作《杜兰朵》选读

 

第八课主要参考书:

杨武能《席勒与中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

谭渊《歌德席勒笔下的“中国公主”与“中国女诗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吴晓樵《中德文学因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

席勒《杜兰朵 中国公主》,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图为黑格尔

9、第九课:黑格尔(1770—1831)和谢林(1775—1854)的中国观

1)黑格尔《东方世界》选读

2)谢林《中国——神话哲学》选读

 

第九课主要参考书:

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李雪涛《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德国汉学之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10、第十课:叔本华(1788—1860)和雅斯贝尔斯(1883—1969)对儒道的认识

1)叔本华与程朱理学的接触

2)雅斯贝尔斯名著《大哲学家》选读:《孔子》和《老子》(二选一)

 

第十课主要参考书: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李雪涛《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德国汉学之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图为赫尔曼·黑塞


11、第十一课:中德文化交流的使者——卫礼贤(1873—1930)

1)全面介绍卫礼贤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译介及其对中德文化交流所作贡献

2)卫译《易经》产生世界性影响的翻译背景和前提:《<易经>德译本前言》和《中国心灵》相关章节选读

 

第十一课主要参考书:

张国刚《德国的汉学研究》,中华书局,1994年。

卫礼贤《中国心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12、第十二课:黑塞(1877—1962)和中国

1)黑塞和中国文化关系概貌

2)早期散文集《印度之行》选读:《苏伊士运河之夜》

 

第十二课主要参考书:

马剑《黑塞与中国文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黑塞《黑塞之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



图为卡夫卡


13、第十三课:德布林(1878—1957)和中国

1) 德布林对中国传统文化接受概貌

2)德语文学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里程碑——中国小说《王伦三跃记》简介

3)长篇小说《王伦三跃记》选读——《献词》细读

 

第十三课主要参考书:

罗炜:《从〈王伦三跳〉看德布林对中国思想的接受》。载:《第二届“北大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129—140页。

罗炜:《试析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布林理论著述中的中国元素》。载:《中西文化研究》半年刊。澳门高美士街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2011年6月总第19、20期第75—86页。

 

14、第十四课:卡夫卡(1883—1924)和中国

1) 卡夫卡接触中国文化概貌

2) 卡夫卡和中国诗歌

3)卡夫卡短篇小说《一道圣旨》和杜甫诗歌《秋兴八首》的奇特关联

 

第十四课主要参考书:

曾艳兵《卡夫卡与中国文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罗炜:《从德中文学关系研究实践看“侨易学”的意义与问题》。载:《跨文化对话》(33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6月第1版第194—202页。



图为布莱希特


15、第十五课:布莱希特(1898—1956)和中国

1)布莱希特和中国文化关系概貌

2) 布莱希特接受中国文化剧作——《四川好人》简介

3)布莱希特接受中国文化诗作选读:《老子西出关著<道德经>的传奇》

 

第十五课主要参考书:

俞匡复《布莱希特》,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罗炜:《布莱希特笔下的“老子出关”》。载:《侨易》(2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1月第

1版第119-136页。

罗炜:《布莱希特和孔子》。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 期第125—131页。

 

16、第十六课:卡内蒂(1905—1994)和中国

1) 卡内蒂和中国文化关系概貌

2) 卡内蒂接受中国文化作品——长篇小说《迷惘》简介

3)卡内蒂中国文论选读:《论语中的孔子》

 

第十六课主要参考书:

卫茂平《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

卡内蒂《迷惘》,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

梁景峰《当代世界小说家读本11卡内提》,光复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九年。



图为埃利亚斯·卡内蒂


教材或参考书


德国思想家论中国 夏瑞春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年

 

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 卫茂平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年

德国通史 丁建弘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年

发现中国:传统与现代 卜松山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

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 朱谦之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年

中国变色龙——对于欧洲中国文明观的分析 雷蒙·道森 中华书局 2006年

十八世纪中国和欧洲文化的接触 利奇温 商务印书馆 1962年

中德文学研究 陈铨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年

中德文学因缘 吴晓樵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年

德国的汉学研究 张国刚 中华书局 1994年

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德国汉学之研究 李雪涛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

歌德席勒笔下的“中国公主”与“中国女诗人” 谭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

歌德与中国 杨武能 三联书店 1991年

席勒与中国 杨武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年

黑塞与中国文化 马剑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 曾艳兵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大哲学家 雅斯贝尔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中国心灵 卫礼贤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8年

独角兽与龙 乐黛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变创与渐常 叶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年


教学方式


1,本课采取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位选课同学必须参与大班听课和小班讨论。

2,大班上课前,每位同学必须阅读指定的文本。

3,每位同学在小班讨论中必须做至少一次主题报告和一次讨论总结。

4,每位同学都必须按时提交作业的纸版和电子版。凡有抄袭现象,一律0分。


成绩评定办法


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百分制)期末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包括考勤、课堂表现、课堂小报告、课外作业等,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60%。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报名参加沙龙与罗炜老师对谈吧~



凌峰 编辑 / 文浩 校对


通识联播,每晚六点准时播报

通识经典 丨 课程大纲 丨 微访谈 丨 走进课堂

通识讲座 丨 博雅沙龙 丨 讲习班 丨 阅藏知津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