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沙龙纪实 | 张帆:历史学习与史籍阅读

2017-06-04 侯英博 通识联播

博雅哥说


本文是教授通识核心课“中国古代史(下)”的历史学系张帆老师的通识沙龙纪实。张老师以“历史学习与史籍阅读”为题,首先回答了同学们关于学习历史应该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的问题,然后就蒙元史以及海外汉学研究展开讨论。


Vol.506

博雅沙龙

沙龙纪实:历史学习与史籍阅读


2017年5月19日下午,以“历史学习与史籍阅读”为主题的通识沙龙在北京大学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的嘉宾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张帆教授,本学期开设核心通选课“中国古代史(下)”。来自不同院系的同学围绕自己在历史学习与史籍阅读中遇到的困惑纷纷提问,张老师一一给予了详细、专业的解答。


图为张帆老师


首先,有同学就学习历史应该读什么书提出了疑问。张老师回答说,就中国古代史而言,要读的书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那个时代或稍后编写的史书以及相关资料,二是近代以来的研究著作。研究历史,应该首先关注第一部分,因为它们贴近所写的时代,是第一手材料,或者接近第一手材料。比如《史记》讲三代以来的历史,很多内容是司马迁看了各种原始资料写成的,但是因为时代早,这些原始资料我们现在看不到了,《史记》的价值就不可替代。近代以来的研究著作,会在某些问题上比较深入,是用后人的眼光和视角进行考察,但是古人写的东西还是最基础的。如果对历史只是偶发的兴趣,那么读研究著作就可以了;但如果要做研究,或者是长时间关注,那就应该去看古人写的东西。讲到这里,有同学提出,自己读古代史籍,在语言上感到困难。张老师解释,古代史籍有一些部分很难读,比如先秦文献,但是以后时代的古书,大部分内容是可以看懂的。当然可能会需要借助注释,或者查阅字典词典。其实阅读史籍最难的不是古汉语,最难的是制度和典故,要读懂很多专有名词到底在说什么,就需要积累一些专门的知识,诸如职官、年代、目录、地理等等。关于读书,同学们普遍反映的问题是读过之后记不住。张老师说,读书不一定非要记住,而是要觉得有意思,多去了解。无论看什么书,都会记住一些、忘掉一些,总能积累一些东西。慢慢地,积累的知识点就可以铺成面、连成网络,最后形成框架。有些时候,第一遍看的时候没记住,但以后再遇到,之前读的东西就会从记忆中弹出来。


有同学表示,中国古代史的史籍浩如烟海,读的时候不知道应该怎么串起来,找不到线索。张老师回答,首先需要问题,围绕问题才会有线索。现代学科体系主要是在西方学术传统影响下形成的,与中国传统学术有一定距离,思路上有一些差别,但是多读一些书就适应了。读书时需要有问题来串联,如果脑海中有问题,看上去不相干的资料就产生了联系。张老师说,简单地讲,所谓学历史,就是看书,所谓研究历史,就是再看另外一本相关的书。历史学的主要工具是文献资料,虽然考古、社会调查等也有帮助,但关键还是看书。如何发现和处理问题呢?需要不同的书对比着读,看看是否有矛盾,角度是否不一样,哪种叙述似乎更可靠、观察更准确。通过逻辑判断,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更深入的探索,就需要看更多的相关史料。


图为积极提问的同学们


张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蒙元史,大家纷纷就这一时期的历史提出见解和疑问。有同学问到,元朝作为汉化程度最低的北方民族王朝,是否是中国历史上的断裂时期?还是应当与其他朝代一样,看作一个普通的王朝?张老师表示,这个问题存在争论。给历史下判断、做结论,一般并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可以说,元朝“基本是”中国历代王朝的一环,前后关联是主要的,但是也有很明显的断裂之处。中国古代王朝,一些是比较纯粹的汉族王朝,一些是具有北方民族色彩或背景的汉族王朝,一些是受汉族影响较深的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一些是受汉族影响较浅的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元朝属于最后一种。古人并没有今天的民族国家观念,而是一种“天下国家”的观念。他们认为:正常情况下应当是中原的汉族建立政权,然后统治周边民族。但在有些情况下,周边民族也可能入主中原。对此古人基本上能够接受,并且会在历史书写上把它写成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今天因为有民族国家的观念,我们对于古人的这种思路有时不太理解。但如果了解时代背景和观念,也就可以理解了。


有同学问,元朝的文明是不是更倾向于外来文明而不是中原文明?张老师回答,元朝文化的外来因素比较明显,但是没有对中原既有文明和文化造成很大影响和破坏。元朝造成的破坏主要在经济方面,后来也逐渐恢复。在文化方面,蒙古本民族的文化还处于初期阶段,在开拓过程中带入了伊斯兰教、藏传佛教等,但这些文化在治理国家方面的丰富和适用程度不能和中原传统文化相比,元朝还是不得不照搬前代王朝的框架结构和制度设计,只有少数地方呈现出非传统的样态。虽然经历了元朝统治,但中国文化发展基本还是原来的走向。关于这一点,有同学指出,元朝把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了官方认可的思想。张老师表示,这就是认为元朝并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太大影响的一个重要理由。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学发展到宋朝进入新阶段的一个表现。传统儒家文化在汉朝后逐渐衰落,虽然是主流意识形态,但是不太受欢迎,而且应对佛教的挑战不是很有力。宋朝的学者对儒家做了新的诠释和发挥,对佛教的很多提法也有应对。但由于政治斗争等原因,程朱理学很长时间里并没有占到上风。到南宋后期,宋理宗尊崇理学,但这时候南宋已经快要灭亡。蒙古人到来后,他们对儒学搞不太清,但有一个直接的判断,即要对自己有用。他们发现,儒家有些东西没有用,比如章句注疏、诗词歌赋等,但理学中有一些关于伦理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对治理国家有帮助,有一些还与草原伦理道德观念相通,所以后来决定,科举考试就以理学为主要标准。不过,即使没有元朝,理学仍然会有这个地位,一定会发展到这一步,因为它有自己明显的优势。


图为张帆老师、助教与参会同学留影


还有同学就中西文化与海外汉学等方面提出了疑问。张老师解释,东西方文化风格明显不同,之前很多学者讨论过东西方文化优劣论,认为西方文化有没落倾向,需要东方文化来复兴。现在看来,西方文化的生命力和弹性超出了当时的估计,并没有覆灭、衰落的现象。当时的学者提出这一观点,有特定的背景,可以理解,而现在并非那么简单。现代生活主要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东方文化的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些生活态度、理念和概念,有它的长处和价值,可以对现代生活进行补充和指导。把东西方文化看成压倒和对立的关系,并不可取。长远来看,西方文化的主流地位不易撼动。关于海外汉学,张老师说,外国学者一方面可以用整体的眼光看待中国历史,另一方面可以拿其他国家作为参照和对比。在这两点上,本国学者处于相对的劣势,只能在内部就自己论自己,并且缺乏参照物。本国学者在小问题上比如考证可以做得很好,而在大问题上,外国学者的观点往往更具有启发性。


时间匆匆流过,很快沙龙就要结束了。张老师细致精彩的解答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历史学的魅力,对历史学习和史籍阅读有了更深的认识,相信这些会对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有益的影响。


文力 编辑  /  钰涵 校对


通识联播,每晚6点准时为您播报

 通识经典丨 课程大纲 丨 微访谈 丨 走进课堂 

阅藏知津丨 通识讲座 丨 讲习班 丨 博雅沙龙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