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进课堂 | 《地球与人类文明》虎峪实习实录

陈旭 通识联播 2020-09-30


博雅哥说


本学期开设的通识核心课程《地球与人类文明》,以地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作用为主线,思考人类文明与地球共同发展的和谐之道。


2018年11月19日,选修《地球与人类文明》课程的10名同学在张志诚教授和郭艳军老师带领下来到了虎峪进行实地野外考察。考察过程中,师生进行了充分的互动,同学们收货颇丰。


《地球与人类文明》往期推送内容,请参考下列链接:


课程大纲 | 陈斌:地球与人类文明

陈斌:自然与人文的交汇 | 博雅GE微访谈


Vol.822

走进课堂

《地球与人类文明》

虎峪实习实录


《地球与人类文明》课程简介


《地球与人类文明》课程是以地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作用为主线,研究从地球形成以后的各种地质现象和环境因素如何促进了生命进化、智慧出现以及人类文明的形成,并影响人类文明演化发展方向;探讨人类文明反过来对地球的影响;思考人类文明与地球共同发展的和谐之道。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解、阅读讨论、课外作业、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的形式,结合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智能移动计算等各项实验教学技术,展现地球演化过程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鼓励学生能够结合自己专业知识,积极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演化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基本逻辑,积极思考人类文明未来发展之路。


2018年11月19日下午,《地球与人类文明》课程来自社会学系、生命科学学院、艺术学院、医学部、信息管理学院、元培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等不同学院的10名同学在张志诚教授和郭艳军老师带领下来到了虎峪进行实地野外考察。虎峪自然风景区不仅是国家级2A级旅游景点,还有着丰富的地质构造现象可供同学们观察。在虎峪沟内近2千米的观察路线上,没有地质学基础的各个院系的同学们在张志诚教授的生动讲解下,通过9个观察点和点间的观测,了解到古老地球的活动、地表岩石的形成,一切都是那么有趣。


张志诚教授带我们认识了三种基本的岩石类型: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用年轮的比喻来生动的阐述了沉积岩不同的岩层,一层一层的反映了地球早期的活动情况。


图为张教授给同学们讲解


有一些上过地震概论的同学,在张教授讲解断层现象时,还能答出这个断层的类型是逆断层,使得张教授十分开心,夸同学们学的特别认真。


图为断层现象

图为斜层理,指示古代流水方向


同学们也十分积极,跟随张教授“爬山涉水”,观察各处的地质现象,亲身体验古地球的构造,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图为张教授给同学们讲解

图为同学们积极与张教授探讨岩石的构造


最终,同学们愉快地结束了一下午的野外地质实习。感谢张教授、郭老师的带队,让同学们体验了一次与众不同的风景区之行,也让同学们感受的到大自然的魅力、地球与人类文明演化的痕迹。同学们也都深有感触,收获满满。


图为师生合影


同学们的感悟

储晗-信管:当我知道《地球与人类文明》这门课能够让同学们走出校园到野外实习时,我感到十分的期待,而事实证明大家都在实习中收获满满。在地质学系张志诚教授的讲解下,我们从岩石的构造与变化中了解到地质演变的历史,惊叹于小小的岩石背后竟能告诉人类如此多关于地球数亿年前的“秘密”,实在是太神奇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走到一个断层附近,我竟然可以凭借自己在地震概论课上所学的知识,正确的判断出那是一个正断层,并得到了随队老师的夸赞,我心里也是十分欣慰。知识在实践中会被理解得更加深刻,也会让自己对学习知识产生更多的兴趣吧。这次虎峪实习让我们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在现实中检验所学知识,同时也是对课堂知识的课外实践补充,给这种上课模式点赞!


漆园-艺术学院:非常感谢老师们组织了这次野外考察和讲解。老师的讲解由表及里、以小见大,让我们从原理上理解了眼前景象的来龙去脉,更让我们切深地感受到了层层纹理和蜿蜒河谷中所蕴藏的悠久历史,震撼于时间和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对于自己所生活在的世界有了新的认识。这次的活动让我对地理的印象从平白的理论转化为实在的经验与立体的感知,并对于这些学问有了更深的敬意与喜爱。希望以后还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让自己能对这个美丽神奇的星球有很多的了解。


苗润-元培:今天我们参加了虎峪的野外考察,主要观察了虎峪中从2亿年到25亿年间各个年代形成的的各类岩石,作为一个高中文科生,确实很希望能在当年的地理课上看到像这样生动真实的讲解,现在也很高兴能参加这样的考察,亲身近距离体会岩石的不同性质与各种各样的层理(虽然第7个观察点的断层我还是没搞明白),感谢主讲的张老师,郭老师和带队的陈旭学长。


时诗晴-医学部:以前初中高中学的地理全都是书本上的知识,什么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都只能看看地理书上的照片,今天张教授带着我们去虎峪实地考察,真的收获超级多。我们首先观察了河流阶地,然后又在张教授的讲解下,亲眼见到了那三种岩石,以及其接触关系。我们大家对于这些岩石的形状和颜色形成原因都非常感兴趣,张教授就很耐心的给我们讲解,虽然我们都不是这个专业的学生,但是通过这次野外实习真的大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也使得我们的知识更加有实体感。真心希望这种野外实习的项目可以继续做下去!


赖晗语-社会学系:11月19日,我们来到了虎屿基地进行野外实践考察。在郭老师和助教师兄的带领以及张老师讲解下,我们对虎屿基地里北京西山的地质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到达基地以后,我们沿着山路向前走,张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各种岩石的性质与形成过程。我们先后见到了页岩沉积岩、泥岩沉积岩和侵入性岩浆岩等等。张老师告诉我们,这些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岩体形成于几十亿年前,并且受到当时气候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大约每30㎝的岩层的形成都需要经过一千年的时间,因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岩层都是经过几十亿年的岁月逐渐形成的。而那些互相嵌入、色彩斑斓的岩石则是地址作用下岩层相互作用的结果。透过这些静静伫立在虎屿的岩石,我仿佛看到了几十亿年以来沧海桑田的变化。曾经天翻地覆、激烈碰撞的岩层如今静默在我们眼前,向我们展现着曾经的地质演化。非常感谢张老师耐心的讲解,让我一个文科生也对地质构造与演变有了形象生动的认识。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外出实践。


张毓昕-生科:这次因为下午专业课的原因没有能亲身去虎峪实习体验,但与去熟悉的同学交流学习还是让我受益匪浅;平时只是在课本,或者是在地址博物馆看到的岩石结构,地理地貌等,终于有机会可以在自然环境中一睹真容,在配上老师专业而细致的讲解,让我们对于感觉离生活很遥远的学科,有了切身的体会和全新的认识。这也是这个课程最吸引我的地方,无论是博物馆的参观、VR技术还是实地考察,都体现了我们教学的改革,让枯燥的知识更生动,让学生更有参与感。感谢张教授,郭老师和助教学长的认真指导与帮助。


陈峻松-生科:这次去到虎峪实习,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地质学的神奇所在,仅仅凭借那些看上去平淡无奇的石头,和似乎没什么特别的山峦,地质学家们能够推断出那么多有用的信息,从地球构造到生物演化,到气候变化。我认为,青少年需要科普一定的地质学知识,既能拓宽视野,在一些紧急情况下,也许还能有用,就像地震来临时,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感谢张教授,郭老师和助教学长的认真指导与帮助。


曲绍航-社会学系:一个下午的地质实践虽短,大家的收获却是十分丰富的。从三级河流阶地各自的特点到沉积岩岩层的接触关系,从对浅成侵入岩的岩床与岩墙的直观感受与对沉积构造特征和石香肠构造的逐渐了解,老师详实而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仅使我们更加直观地深入了对地质知识的认识,更让我们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地球不断变化的魅力。希望可以有更多的野外实践机会,让我们观察、分析与思考!


香怡 编辑  /  东宇 校对


通识联播,每晚6点准时为您播报

 通识经典丨 课程大纲 丨 微访谈 丨 走进课堂 

阅藏知津丨 通识讲座 丨 讲习班 丨 博雅沙龙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