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大纲 | 哲学导论

通识联播 2020-09-30

博雅哥今天为大家推介的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李猛教授本学期开设的通识核心课程“哲学导论”的课程大纲和基本介绍。


“哲学导论”课程是哲学系新生的导论课程,同时也长期被视作学科基础课程,纳入到诸多人文社科院系的教学计划当中。“哲学导论”一直广受好评,在本学期第一次被列为通识核心课程。


李猛教授讲授的“哲学导论”立足于哲学史上的经典文本,主要分为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两个部分。在古代部分,李猛教授选择了柏拉图的两篇极具戏剧张力的对话——《会饮》和《斐多》。我们将会看到:在《会饮》中,苏格拉底是如何在爱欲与哲学之间建立了起一种紧密的关联,这样的关联背后又蕴藏了怎样的危险;在《斐多》中,当“道理”面临危机之时,苏格拉底又是如何开启自己的“次航”,去捍卫对生命和道理的信念。在现代部分,李猛教授将带领同学们细读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拆解文本的论证思路,从而看到笛卡尔是如何从普遍怀疑开始,得出“我在”这一阿基米德式的可靠“支点”,进一步论证上帝的存在,最终奠立现代哲学的基础。


在文末,博雅哥附上了去年选修课程同学的两则感言。两位同学都谈到了学习“哲学导论”课程的困难,同时也欣喜于自己的收获。“哲学导论”虽被冠以“导论”之名,却也并不轻松。正如《会饮》中揭示的道理,“爱智慧”是一个不断爬升的过程,博雅哥相信,经过“哲学导论”课程的学习,同学们阅读文本、梳理并反思论证、写作哲学论文的能力都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Vol.956.1

课程大纲



哲学导论 课程大纲


开课院系:哲学系

授课教师:李猛

学分:3


教师介绍



1971年生,辽宁本溪人,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哲学博士。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与哲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曾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


李猛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伦理学与政治哲学、古希腊哲学、早期现代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政治哲学与道德思想,同时涉及古希腊哲学、早期现代哲学和现代社会理论。当前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现代政治形态和道德思想的形成机制与历史脉络,通过对现代自然法学说的系统研究,厘清西方社会在16-18世纪逐渐形成的国家主权、国际社会、财产关系和个人权利的基本概念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比较西方古典政治与现代社会的根本差异,以及中国传统思想对于有关问题的不同思考。


李猛教授在2015年出版了研究现代自然法学说的专著《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北京三联书店)。参与主编《思想与社会》丛刊(《韦伯:法律与价值》(2001)、《奥古斯丁的新世界》(2016)),编辑了《科学作为天职:韦伯与我们时代的命运》(2018)等文集。李猛教授还翻译了布迪厄、吉登斯、米德等人的专著,发表有关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马基雅维利、笛卡尔、培根、霍布斯和洛克等人的研究论文多篇。


课程简介


基本目的

通过研读柏拉图的《会饮》和《斐多》与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几部哲学经典,探索哲学研究的基本方式,了解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初步完成基础的学术训练。


教学要求与考核方式

本科生讲授课加小班讨论。选课同学须按时完成大纲规定的作业(在规定时间前提交教学网,并在课堂上提交纸版作业,作业要求在2000字以下,论文按大纲具体规定),同时要求参加哲学导论讨论班每周的讨论。期末闭卷考试。总成绩由平时成绩(45%,包括作业和论文的成绩),讨论班表现(15%)和期末考试成绩(40%)构成。


教学书目


1、《会饮》和《斐多》

中译本:《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会饮篇》、《裴洞篇》,商务印书馆,2013年) 

希腊文本 :《会饮》和《斐多》均依据Oxford希腊文本系列的Platonis Opera (John Burnet 1900, J.C.G. Strachan 1995),也可使用剑桥希腊拉丁文本系列Kenneth Dover (1980,Symposium)和C.J.Rowe(1993, Phaedo)的注本,或John Burnet在Oxford出版的注本(1911)。希英对照本可以参考洛卜(Loeb)丛书本。

英译本:Plato's Symposium: A Translation by Seth Benardete with Commentaries by Allan Bloom and Seth Benardet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Plato, Phaedo, tr. and. noted by David Gallop, Oxford: Clarendon, 1975.


2、《第一哲学沉思》 

中译本:庞景仁译 《第一哲学沉思集》(据法译本译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拉丁文本:Adam-Tannery编《笛卡尔全集》第7卷(www.archive.org电子版) 

英译本:John Cottingham译本,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Descartes, Vol. I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教学安排


9月10日

引言:什么是哲学? 


9月17日

柏拉图《会饮》(1)

爱的力量与律法(198a-212c)

【作业1】概括《会饮》前五位发言人的观点。9月16日18点前提交。


9月24日

柏拉图《会饮》(2)

爱的阶梯(198a-211c)


10月8日

 柏拉图《会饮》(3)

阿尔西比亚德与苏格拉底(212c-223d)

【论文1】阿尔西比亚德对爱欲和哲学的理解与苏格拉底有何异同?10月7日18点前提交,3000字。


图为德国画家费尔巴赫(Anselm Feuerbach)的油画作品《柏拉图的宴饮》(Plato's Banquet),以《会饮》为的场景为原型


10月15日

柏拉图《斐多》(1)

开篇与第一个证明(57a -72e)


10月22日

柏拉图《斐多》(2)

第二次和第三次证明(72e-84b)

【作业2】梳理《斐多》第二、三次证明的论证思路、哲学前提和基本困难。10月21日18点前提交。


10月29日

柏拉图《斐多》(3)

哲学的次航(84c -107b)


11月5日

柏拉图《斐多》(4)

最后的证明与古代形而上学(102a10-107b)

【论文2】请讨论苏格拉底的第四次证明与其哲学“次航”的关系。11月4日20点前提交,5000字。

【参考阅读】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二卷;《物理学》第二卷


11月12日

柏拉图 《斐多》(5)

哲学与神话(107c-118)


图为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雅克-路易·大卫的作品《苏格拉底之死》,画中指向天空的老者即为苏格拉底


11月19日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

第一沉思普遍怀疑

【作业3】比较第一沉思与《谈谈方法》第四部分的怀疑步骤和结构。11月18日18点前提交。


11月26日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

第二沉思:我在


12月3日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

第三沉思:从我思到上帝

【作业4】比较笛卡尔建立我在与上帝存在的不同方式,勾勒第二沉思到第三沉思的论证结构。12月2日18点前提交。


12月10日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

第四沉思:真理与错误的性质


12月17日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

第五沉思:数学与事物的本质

【论文3】笛卡尔如何证明真理的一般规则?12月22日24点前提交,4000-5000字。


图为笛卡尔的“知识之树”,以形而上学为根基,树干则是物理学,从树干伸展出来的枝条是各门其他科学


12月24日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

第六沉思:回到世界中


参考文献


柏拉图,《柏拉图四书》,刘小枫编译,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15年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修订版),吴飞译疏,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年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参考顾寿观/吴天岳岳麓书社译本,2010年) 

John M. Cooper ed. Plato: Complete Works, Indianapolis: Hackett, 1997 

布鲁姆,《爱的阶梯》,秦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7年   

莱舍等编,《爱之云梯:柏拉图<会饮>的解释与回响》,梁中和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8年

David Bostock, Plato’s Phaedo,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英译本收入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Descartes, Vol. I, tr. by John Cottingham, Robert Stoothoof and Dugald Murdo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哈特菲尔德,《笛卡尔与<第一哲学沉思集>》,尚新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Harry Frankfurt, Demons, Dreamers and Madme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Edwin Curley, Descartes against the Skeptic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Margaret Wilson, Descartes, London: Routledge, 1978


课程感言


哲学系(宗教学系)2018级本科生 许圣卓

李猛老师开的哲学导论是我进入大学以来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面对着完全陌生的文本,起初我感到非常吃力,甚至连文本都难以读懂,更不要说抽出其中的哲学思考了。幸好老师扩展了课堂内容,在文本之外向我们介绍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助于形成对文本较为全面的把握。课堂上,我认为老师更多的是在启发、提点我们思考,把握文本的大方向,讨论班上,我们会更多地关注文本的细节,两相结合,才能真正吃透文本。经过这门课的训练,我渐渐了解了如何阅读哲学文本。课程文本的选取也非常用心,既有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又有近代哲学的典型代表,这也符合导论类课程的需要。总之,对于大一上的我来说,每星期的哲学导论课程都可以说是一段快乐而又宝贵的时光——在期待,在体验,也在收获。


元培学院2018级本科生 缪辰

哲学导论是一门真正需要付出也真正有显著收获的课。初读文本感受到其中叙事的趣味,进而产生疑惑与好奇,再到课上老师点拨后对其中哲学意涵若有所得,讨论后梳理思路写出文章又是如耕地般辛苦而有成就感的过程,可以说在这门课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乐趣。从毫无基础的哲学小白开始,一点点读懂文本,跟随老师的思路梳理幻灯片上精妙的示意图,惊讶地发现:原来哲学还在讨论这些,原来他们还能这么看问题,还说得颇有道理,这都是前所未有的认识。一个学期下来,确实能感受到,虽然每周课下要付出几倍于课上的时间,但付出的时间总是值得的。



中华 编辑 / 秋阳 校对


通识联播



精彩依旧继续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