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 《国外社会学学说(下)》
本篇推送展示的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李康老师本学期开设的通识核心课程《国外社会学学说(下)》的课程大纲、课程介绍和课程感言。
《国外社会学学说》课程分上(古典部分)和下(现当代部分)两个学期,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社会学学科形成前后至今的核心问题意识的演变脉络,以教师有所选择的一些重要思想家或主要流派为各讲框架,凸显基本学说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个体生存状况之间相互作用的思考能力,更注重对抽象理论思辨与日常生活体验之间相互建构的体察领悟。
Vol.968.1
课程大纲
国外社会学学说(下)
课程大纲
开课院系:社会学系
授课教师:李康
学分:2
教师介绍
图为李康老师在杭州中学就读时的珍贵留影
李康,男,1971年就出生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师。专业一直念的是社会学直到没法再往上念,但根本不会统计软件。长期教授社会学理论和历史社会学,勤于批改作业,勇于琢磨考题,怠于美化课件。据多年教学评估学生主观评语显示,上课最大优点和最大缺点都是“天马行空”。单独署名翻译的书已经出了二十多部,自己写的书却还没有出得来。成长于国机二院大院及其各地现场设计的工厂,惯于绿皮火车度日兼观察民生百态,也惯于工地独自玩耍兼深度思考人生。年少时热爱没钱买邮票时的集邮,在各种地图上做想象的旅行。成年后分别在哈佛和牛津当了两年访问学者,但社恐属性阻碍了访问学者,主要访问各种图书馆和旧书店。最喜欢齐美尔、托克维尔、黄舒骏、Nick Drake、《一一》、《The Wire》、馄饨、天蓝色、苏格兰风笛、耳机开大声、坐马路牙子、冒雨骑破车。
课程大纲
9月9日
齐格蒙特·鲍曼 Zygmunt Bauman I(上)现代性 modernity
9月16日
塔尔科特·帕森斯 Talcott Parsons I
9月23日
塔尔科特·帕森斯 Talcott Parsons II
【以下自学】:结构功能主义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罗伯特·默顿 Robert Merton)VS 冲突理论 Conflict Theory(刘易斯·科塞 Lewis Coser、拉尔夫·达伦多夫 Ralf Dahrendorf)
10月8日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符号互动论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10月14日
欧文·戈夫曼 Erving Goffman
10月21日
常人方法学 Ethnomethodology (哈罗德·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
10月28日
交换理论 Exchange Theory:乔治·霍曼斯 George Homans、彼得·布劳 Peter Blau
11月4日
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
(Horkheimer\Adorno\Fromm\Marcuse\Benjamin…)
11月11日
尤尔根·哈贝马斯 Jürgen Habermas
【自学】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11月18日
皮埃尔·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11月25日
诺贝特·埃利亚斯 Norbert Elias
12月2日
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12月9日
让·布希亚 Jean Baudrillard
12月16日
齐格蒙特·鲍曼(下) Zygmunt Bauman II
后现代性与流变的现代性 post-modernity & liquid modernity
12月23日
女性主义社会理论极简概介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to feminist social theories
图为李康老师在复旦大学就读时的珍贵留影
文献指南
注:各理论家原著中译本和二手研究层出不穷,请自行查询,教师在各讲讲授时会做大致介绍,欢迎个别咨询。系图网页所列教参只是教师认为初学者较易产生兴趣、不至于太难理解、译文基本可读的。
(一)推荐教材(按人物专章讲授)
《国外社会学理论》,刘少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传统教材编排]
《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当代部分),杨善华、谢立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外国社会学史》(第三版),贾春增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八至十三章]
《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二版),刘少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二)推荐史论(按范畴流派勾绘)
《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塞德曼著,刘北成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全年适用,注重院外思潮,作者批判立场明显,文气恣肆,校勘错误较多]
《发现社会——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第八版),兰德尔·柯林斯等著,李霞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 [全年适用,文笔活泼]
《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华莱士、沃尔夫著,刘少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现代社会学理论》,瑞泽尔著,英文影印版,后浪出版集团,2018年
《当代社会学理论》,瑞泽尔著,英文影印版,后浪出版集团,2018年
图为教材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三)进阶阅读(供深入扩展阅读)
《现代社会学理论》,沃特斯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 [以核心概念为主线串讲]
《社会学何为——社会道德生活的基本形式》,希林、梅勒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 [全年适用,凸显社会学理论思维的道德、规范维度,稍难]
《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涉及现代社会学理论核心讨论]
《反思社会学导引》,布尔迪厄、华康德著,商务印书馆,2015 年 [涉及当代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论核心讨论]
《社会的构成》,吉登斯著,人大出版社,2016年 [涉及当代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论核心讨论]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基思·特斯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推荐学完后回头再看]
《社会性自我》,伊恩·伯基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推荐学完后回头再看]
《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布赖恩·特纳著,世纪出版集团,2003 年 [通向硕博学习]
《当代欧洲社会理论指南》,吉拉德·德朗蒂编,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 [视角宽广,通向硕博学习]
考试办法
1、读书报告一篇(20%)
从指定可选书目中选择一部。字数每篇正文word统计不得超过1万字(否则扣2分,不含参考文献和纯引用性注释),必须扣合原文(必须阅读中译本,需注意翻译质量,鼓励参照原文,但要注出中译页码),引述翔实规范,梳理章节结构、论证脉络、核心术语,概括问题意识,不作空疏议论。
2、期末闭卷考试(80%)
图为李康老师在英国巴斯
课程感言
先在某处站定,于是可以称“从此”,可以永瞻风采,又或者是关于两个时间——桥与门——的百分之百的隐喻。成为-后者,则追忆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解构与结构同样有剩余:那么,再来一次。就像骑车冲下山坡说再会,重逢时还是漫游者,目光穿越一座一座的明室,80年代末的一无所有至今如是,怀旧的光带唯有逐渐的摇滚,于是讲述者说故事千真万确地不会磨损,关于纯真的担忧,就像学院写作的面孔没有年龄,却希望它逐渐年轻,至少不老去:如果相信智力是广义的,那么对某种年轻或许会更加信任——现在,在这里——不是失却了历史,而是回头的姿势:从此站定。这是这门课最像一个学科的原因。
——元培学院中文方向17级 陈竞立
大一下学期曾选修李康老师的“国社(上)”课程,时隔一年再次充满期待地进入“国社(下)”的学习。国社(下)在许多人的大学生活中都扮演一些不同的角色:它是社会学系的专业必修课,全校十分稀有的成体系讲授西方近现代社会学学说的课程,“康言康语”浓度最高处,类豆瓣各范畴书影音种草圣地,校外旁听人员青睐率较高课堂,现在成为核心通识课之一。
与看国社(下)课程PPT具有同样趣味和吸引力的事情,只有听李康老师逐句解释自己的PPT。坐在几百人的教室里尝试在鲍曼矛盾沉郁的个人经历中理解他对社会学的阐释与期待,感知fate与destiny的区分,在电脑上随着老师的话音打字:“社会学要领会人类世界,要么给无力者以力量,要么允许自己保持无力,以领会自身存在”。
国社(下)是一门理论课,但略有不同的是,在这门课上所了解到的理论并不会使人感觉知识边界迅速扩展以至飘飘然,相反,它们无时无刻不在使我与真实生活建立更紧密的联结,课上经常有一些瞬间会触动我,帮助我更加脚踏实地地面对内外世界。
——社会学系17级 刘林青
听李康老师的国社大家都会感叹“什么也听不懂呀”,转而也会紧跟一句“但是我好享受”。确乎如此,作为国外社会学理论的讲授者,李康老师以其敏感的视角与独特的语言风格带领大家在诸多理论家中幽幽暗暗曲曲折折地穿行,同时接地气的类比与不经意的反诸又让其充满生气而非遥远的束之高阁。由此,懵懵懂懂也好,暧昧交加也罢,总有那么几个瞬间,我们的心灵被击中,仿佛当头一棒,又好似醍醐灌顶。潜移默化中,体味着一个知识人将fate重塑为destiny的责任。
——社会学系18级 余航
“我想传递给你们的,其实是何为‘主要’,要看你从什么角度‘打光’。”很多人说国社课难懂,或许是因为它的“特立独行”——没有背诵提纲、没有一套固定的范式,就好像置身于伸手不见五指的理论舞台中央,突然亮起的却是360度环绕灯光,一时间更不知该朝哪个方向奔跑。然而,正如李康老师所言,他希望我们学到的一种“以前不熟悉的思维方式”;在他的课上我们就好像转动万花筒的孩子,一次次窥探、迷惑、重组,也一次次仿佛触碰到了什么似是而非又转瞬即逝的美。慢慢地,我似乎抓到了一个个理论背后李康老师想要隐匿的影子,也在一次次“祛魅”的过程中看到了理论家们“教科书面孔”背后的理想与热情。我想,“深海拾贝”的孩子本就无须奔着稀世珍宝而去,让他们欣喜的不过是每一颗珍珠和沙砾,还有自己永远灵动、永远好奇的心。
——社会学系18级 张蓁宜
我不是社系学生,没有受过系统的社会学训练,对于这门学科一知半解。不过在国外社会学学说的课堂上,我依然感觉自己无时不在与那些伟大的社会学家、那些宏大的理论产生情感与道理上的密切关联。社会学是一门很刺激的学科,20世纪以来的“国外社会学”尤其如此。许多东西坍塌了,许多危机爆发了,解构与建构同时发生了,社会学家走入人类文明的背面,那里潜藏了无数的结构、机制、坐标和生活的巨大秘密。那些人面对的好像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或者说,我们如今仍然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遗留问题之中。他们的许多阐释都像是与我所看见的世界形成了某种互文,因而我不可避免地在课堂上频繁地被击中,被启发,为那些遥远又切近的问题和答案所感动。当然也常常担心自己陷入某种表面化的感官刺激,所以总希望能由那一瞬间的共鸣衍生出更多的反思,对于社会学的想象,大概还是要回到社会之中进行验证。
——哲学系18级 孙安妮
睿清 编辑 / 姚远 校对
通识联播
精彩依旧继续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