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 保护生物学
本篇推送展示的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吕植老师和王昊老师本学期开设的通识核心课程“保护生物学”的课程大纲、课程介绍和参考文献。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应对当前生态危机,关注具有紧迫性的生态问题的新前沿交叉学科,在本学期的“保护生物学”课程中,两位老师将从理解和认识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和目标出发、介绍国际和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案例,普及保护生物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对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认同和理解,拓宽和加深学生认识保护问题的视角,提高学生使用综合的知识解决保护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植入保护自然的种子。
Vol.980
课程大纲
保护生物学
课程大纲
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授课教师:吕植、王昊
学分:2
教师介绍
吕植,先后获得了于北京大学的本科(1985)、硕士(1988)和博士学位(1992),后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NIH)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1995),并在哈佛大学(2000-2001)和耶鲁大学(2001-2002)访学,曾负责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保护国际等国际组织的中国项目,并创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现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生态研究中心教授、 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全球雪豹保护网络主席。吕植先后荣获1998年度“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杰出青年科学奖”和“杰出女科学家奖”以及“国家科技图书一等奖”、“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三届“社会服务奖”等殊荣。她的学术论文, 文章和摄影作品出现在世界一流的杂志如Nature, Science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并活跃于国内外的媒体上表达有关中国自然保护的问题。
王昊,1973年出生,现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 王昊老师自1990年起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并在北京大学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动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自然保护区管理等。曾在澜沧江上游的生态红线(2015-2017)、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发布体系(2014-2016)、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快速调查(2012-2014)等生态保护项目中担任项目负责人,并在国内外相关领域权威学术期刊中发表多篇论作。
课程简介
2011年,全球人口达到70亿,其中50亿人口的增加发生在最近的短短85年内,人类的需求引起了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和生物圈危机,自然生态迅速退缩,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可能还加速了气候变化,…,这些危机已经现实的发生在每个人身边,从健康、财富、文化等各个方面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近几年,中国政府已经把生态保护提到了政治高度,并在基层的各个行业落实,伴随积极的改变,也有不少冒进和低效的大规模行动正在发生,必要知识的缺乏是中国生态保护当前所面临的短板。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应对当前生态危机,关注具有紧迫性的生态问题的新前沿交叉学科,“保护”是其关键词。这门学科以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为目标,面临大量“不确定性”问题的挑战,需要综合跨学科的知识,并密切关注与实践行动的结合;不仅要面对近期的危机,还需着眼进化尺度上的长期效应。
北京大学的保护生物学课由潘文石先生开课于1995年,本课程目前的两位教师都从一开始参与这门课的教学,在保护生物学领域分别有超过35年(吕植)和25年(王昊)的研究和实践积累,目前仍然活跃于国内国际政策制订、非政府组织、保护区和企业的一线行动、科学研究、公民科学等领域,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能跟学生分享丰富的案例和最新的个人经历。
这门课程以全校各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课程内容从理解和认识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和目标出发、介绍国际和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案例;从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等层次普及保护生物学知识;从保护设计到保护区行动来阐述保护的实践;从大熊猫,雪豹,三江源等实例展示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文化等学科知识在自然保护中的综合;广泛邀请在保护一线的,来自政府、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记者和普通公民等介绍国内外保护最前沿和热点的话题。
课程目标:普及保护生物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对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认同和理解,拓宽和加深学生认识保护问题的视角,提高学生使用综合的知识解决保护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植入保护自然的种子。
课程大纲
课堂授课(22-24课时,根据当年假日与上课时间的安排情况,变动在11-12次课之间,通常会压缩或展开“保护生物学基础”到2-4课时)
第一部分 概论
1、保护生物学绪论(2课时)
课程概况,安排和要求;
保护生物学科兴起的历史、关注的问题、学习的目的
2、保护生物学基础(2-4课时)
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层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
3、 中国自然观察(2课时)
从我们的视角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的观察、研究和评估,下一步的目标和方向
图为乔治·B·夏勒著《青藏高原上的生灵》书影
第二部分 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4、大熊猫引领的保护历史 (2课时)
以大熊猫为例,讨论在物种保护层次的科学、实践和策略
5、栖息地和生态系统保护(2课时)
栖息地退化,恢复,廊道,恢复生态学
图为自然保护区中的大熊猫
第三部分 保护实践
6、保护设计 - 绘制应对危机的战略蓝图(2课时)
物种多样性的地理格局,重要区域,保护红线,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影响评价
7、保护区网络和保护成效(2课时)
建立保护区,设计保护区网络,管理保护区,定义和评估保护区成效,监测,保护区外部的保护
8、保护与传统文化(2课时)
以神山圣湖等实例来阐述文化在保护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对现代社会发展走向的启示
9、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的经济途径(2课时)
l 从“熊猫蜂蜜”等实例出发,阐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的经济途径
10、气候变化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2课时)
气候变化的事实和热点问题,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综合视角(2课时)
三江源的选择/人兽共存 以正在进行中三江源保护为例,回顾三江源保护的历史、缘由,现状和挑战;汇总本学期多学科知识,给学生一个用综合视角分析实际问题的案例。
图为三江源自然风貌
邀请讲座(4 学时)
邀请当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领域的政府,非政府组织,研究人员讲座。涉及当前热点问题,以前的讲座内容包括气候变化,公众参与,国家公园,野生动植物贸易,生态红线,基于社区的草原保护等。讲座包括:介绍主讲人,讲座,提问和回答,总结和评论等环节。
讲座的时间安排在11月中下旬到12月上中旬(第9次和第11次课)之间,根据受邀主讲人时间确定,同时适当调整课程主讲的授课时间。
讨论课(2 学时)
讨论课安排在期末考试之前的一次课,学生将按照小组展示本组的保护生物学作业。
小组作业:学生组成小组,在老师提供的具体的保护生物学方面的课题基础上(不限于老师提供的参考题目),例如校园保护小区相关,保护政策研究相关,保护生物学研究相关的领域,在授课老师和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中心的老师和研究生的指导下,进行课堂展示。
推荐阅读
教科书
Essential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Sixth Edition, Richard B. Primack 即《保护生物学》 Richard Primack, 马克平编译 (2014)
《保护生物学原理》,蒋志刚、马克平 (2014)
延伸阅读
《青藏高原上的生灵》,(美)乔治·B·夏勒(George Schaller)著
《继续生存的机会》,潘文石[等] 著
《最后的熊猫》,The last panda (美) 乔治·B·夏勒(George Schaller)著
《消失中的荒野:中国西部野生动物保护》,理查德·哈里斯(Richard Harris)著
《和黑猩猩在一起》, (英) 珍·古道尔著 秦薇,卢伟译
《黑猩猩在召唤》, (英)古多尔(J. Goodall)著
《生命的壮阔》,(美)古尔德 著,范昱峰 译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贾雷德·戴蒙德著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著
《大灭绝时代:一部反常的自然》,伊丽莎白·科尔伯特著
《大自然的猎人:生物学家威尔逊自传》,爱德华·威尔逊著
考核方式
包括三项基本分和额外加分
基本分
1. 期末笔试,题型为材料题和客观题,半开卷形式(允许携带一张参考资料纸);(75分)
2. 期中小组课堂展示;(25分)助教和任课教师打分;
加分
3. 课前报告加分(最高2分);鼓励学生事先报名,就近期发生的保护生物学方面的热点问题在课前做一个简短的介绍。
睿清 编辑 / 梁时 校对
通识联播
精彩依旧继续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