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作业 | 图腾的自然史与图腾宴的复现

周鑫 通识联播 2022-06-09

“国外社会学学说(下)”课程是本学期的北京大学通识核心课程之一,主讲教师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孙飞宇教授。今天博雅哥为大家带来的是本课程的优秀作业《图腾的自然史与图腾宴的复现——讨论弗洛伊德〈图腾与塔布〉第四篇的部分论证逻辑兼及对自然史观念下的图腾宴关联诸种诠释的延伸》,作者为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周鑫。


本文通过对弗洛伊德《图腾与塔布》(即《图腾与禁忌》)一书第四篇《图腾崇拜在童年时代的再现》的分析,展现了“俄狄浦斯情结”在个体宗教观念与群体宗教情结中作为最深层的心理根源,对原始宗教与宗教仪式——“图腾宴”的形成的重要意义。通过描绘在被弑杀的“父亲”身上实现神灵臆造的过程,弗洛伊德将这一伟大的悲剧引向了对图腾的自然史,进而对宗教的自然史的构建:人们在“图腾宴”上分享与宰杀作为“父亲”的替代物的图腾动物,以此获得与某种神圣性的关联,并形成了罪恶感与神圣感的一体两面性,而这一仪式在基督教的圣餐礼中也被继承了下来。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指出,通过在具有对原出历史具有指向性的“寓言”中进行创作并作为剧本以返回,弗洛伊德尝试了一种从自然史当中对人类学意义上的史前史加以揭蔽的努力,从而为漆黑的太古时代投入一线亮光。


Vol.1064.2

走进课堂




图腾的自然史与

图腾宴的复现

——讨论弗洛伊德《图腾与塔布》第四篇的部分论证逻辑兼及对自然史观念下的图腾宴关联诸种诠释的延伸


周鑫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2017级本科生


摘要:自《图腾与塔布》一书所包含的四篇论文,弗洛伊德试图完成的,是从神经症和孩童期出发,以精神分析的观念向人类学诸现象进行追溯和还原的努力。在追求“相似性”到“类同性”的过程中,弗洛伊德不免也完成了从图腾崇拜到原始宗教的“寓言的逻辑”的历史建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肢解和祛魅的伟大尝试,大量的自然史的证据使得这样一种尝试可以在“起源”的意义上被确立起来。本文将对《图腾与塔布》这一弗洛伊德宗教思想的重要凝定文本进行梳理,基本围绕其中反复出现的话语:“图腾宴”(totem feast),重点讨论精神分析过程和倾向更为集中的第四篇论文的论证逻辑及其丰富的诠释;归结为在此种“寓言”的结构上弗洛伊德如何最终完成了向宗教的自然史的过渡。本文回应了上一篇报告中对于文明的属系发生的商榷,试图进一步切入宗教心理学与宗教社会学在弗洛伊德同期的对话,并确保自身历史哲学的起点。


关键词:《图腾与塔布》,图腾,图腾宴,自然史,寓言,原始宗教


基本梳理:

图腾的自然史寓言与精神分析的可能

休谟在其著名的《宗教的自然史》一书中曾有过论述:“在一切已经接受多神信仰的民族当中,对于宗教的最初观念不是产生于对自然的作品的静观,而是产生于对生活的事件的关怀,产生于那些驱动人的心灵的永无止息的希望和恐惧。”这种具备自然史性质的人本主义立场开启了理性主义时代对于宗教的科学研究。弗洛伊德本人自开创精神分析学派以来一直到晚年在宗教和人类学研究上所做的努力正是承继了这样的传统。在弗氏的体系中,有关原始和现代宗教的意象时常会潜在于个体和社会病征案例的讨论之中。弗氏关于宗教起源和发展问题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图腾与塔布》《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一种幻觉的未来》《精神分析新论》《摩西与一神教》等著作当中,在这些不同的宗教研究成果之中是存在相互关联和补充关系的,于此我们可以追踪弗氏宗教研究的样貌和谱系。《图腾与塔布》是弗洛伊德应用精神分析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社会和宗教心理学的首次尝试,也是弗洛伊德第一次集中阐释自己关于宗教和道德起源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的副标题是“蒙昧人与神经症患者在心理生活当中的某些相同之处”,由四篇论文组成,通过蒙昧人与强迫神经症患者的比较,推断了图腾崇拜的本原意义。弗氏认为图腾禁忌反映了人类对于乱伦的恐惧,塔布禁忌则是矛盾情感依网状逻辑投射和选择性回收的产物,这些构成了蒙昧人的原始道德观。蒙昧人的的法术(magic)思维品质:思想万能(omnipotence of thoughts),构成了他们泛灵论(animism,或作万物有灵论)的原始思维模式。在这一思维模式的作用之下,他们自觉地对心理现实进行过高评价,用支配心灵的法则来支配实在之物,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神灵观念和图腾崇拜仪式,并成为原始宗教仪式的雏形,因此为宗教的形成铺平了道路。本文将做重点讨论的第四篇“图腾崇拜在童年时代的再现”详细阐述了图腾崇拜的起源,并以献祭欢宴的仪式为线索,论证了“图腾宴”的发生和演化,完成了对自图腾崇拜至基督教圣餐礼的过渡逻辑的讲述。弗氏后又在《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当中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简单的补充,使之趋于完善。


图为弗洛伊德著《图腾与禁忌》(Totem and Taboo

(即《图腾与塔布》,九洲出版社,2014年)书影


弗洛伊德在序言中提到,希望“……力求使它们成为社会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诸学科的学子与精神分析学家之间的沟通桥梁”,说明他的工作基于“图腾崇拜的‘童年时代’的残迹”即“通过它复现于孩子们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迹象”;此种“残迹”和“复现”正是自然史中“寓言”得以结构的要素,弗洛伊德藉此试图以假设接近那“极难重构的现实”。弗洛伊德对于宗教的“起源”的关注,有类于他对于文明的史前史的讨论,事实上有两个不同的方向,其一是偏重于人类属系宗教观念的起源,即图腾崇拜的起源;其二是偏重个体宗教观念的产生和固着。虽然是两个不同方向,但仍然有其内在的联系。精神分析理论在此出场了,弗氏话语中的核心之一——“俄狄浦斯情结”成为了联结两个方向的纽带。无论是属系宗教观念还是个体宗教观念,其内在的心理因素都可以在精神分析的努力中追溯至“俄狄浦斯情结”。在弗洛伊德式的人类学回顾中,这成为了联系人类的文明史与个体成长的规训史的途径,也是自然史的寓言得以现身的可能。下文将针对“起源”和“复现”两段过程的历史切片进行讨论,以此吻合弗洛伊德的叙事顺序,直击复杂的宗教起源问题在精神分析的图景中“被描绘的壮丽的简单性”。


图腾禁忌的悲剧起源

——“神之薨”与“父亲神”的归来

起源问题既是宗教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西方宗教研究传统之中分歧严重的问题。宗教起源论似是极容易被个人化的立场和阐释形塑为不同的面貌。视宗教为神圣的护教主义者总是要为宗教寻找到一个神圣的源头,对宗教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的理性主义者总是为宗教找一个世俗的源头。作为一个严格的理性主义者和科学研究者,弗洛伊德从未停止过对于宗教起源问题的探讨,试图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为宗教的起源找一个(个体&群体)心理上的根源。从1907年他的第一篇涉及宗教领域的论文《强迫性行为与宗教活动》,到晚年最后一部著作《摩西与一神教》,他都在不失时机地向读者阐述他的精神分析的宗教起源论:“俄狄浦斯情结”是宗教产生的最深层次的心理根源,在群体心理学层面表征为史前史时代的诸子群起而弑父造成的悲剧。弗洛伊德一直在尝试得出“宗教是一种神经症”的结论,如果图腾禁忌中的两大基本戒律与“俄狄浦斯情结”中的两大要素(弑父娶母)被证明有关联,甚至证明这两大戒律直接根源于“俄狄浦斯情结”,精神分析就可以在个体心理学和群体心理学之间架起桥梁,从而获得对宗教起源问题的全新回答。笔者在上一篇关于文明史前史的报告中曾从文明社会组织雏形的角度对这一近似理想实验的“弑父”悲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这种讨论是基于社会化的家庭政治的起源,为理解压抑理论之下的道德与秩序的原初形态。而在此笔者则需从全新的宗教起源的角度出发,重新撕裂弗洛伊德这一理想实验的本体,“让历史的真理在碎片的缝隙之下显露出来”。


图为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英格里斯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作

《俄狄浦斯描述狮身人面像的奥秘》

Oedipus describes the riddle of the Sphinx


弗洛伊德在书中描绘了这样一幅历史画面:“某一日,那些背井离乡的兄弟们聚到一起,杀死并吞了他们的父亲,就这样家长式统治的群落土崩瓦解了。他们团结一致并鼓足勇气地去干,终于做成了靠他们每个人决计干不成的事。”“原始父亲”是古代悲剧传统中英雄式的人物,由“神薨”这一壮丽的史前废墟中被牺牲的主体化身为图腾动物肉身的代表。从俄狄浦斯情结出发,年轻的儿子们的力比多的渴求,使得其对独占女性的“原始父亲”充满敌意,于是被驱逐的儿子们联合起来,杀害并分食了自己的“父亲”。但是,禁忌中的矛盾(ambivalence)情感开始显现,既嫉妒,痛恨“父亲”的权威,又对“父亲”存在崇拜和依赖心理。在诸子与其“原始父亲”之间,弑父一方面满足了憎恶痛恨的感情,并在同时实现了爱之认同,因为只有通过弑父,这一“父亲”的角色和位置才能为儿子所占据。也就是说,只有弑父,儿子才有可能成为“父亲”,而另一方面,在弑父之后,对于“父亲”之爱又会以悔恨的形式表现出来,催生罪恶感。所以死去的“父亲”并不会真正远去,而是会以更为强大的形式复活。这种矛盾所造成的“复活”直接导致了儿子们通过禁杀替代“父亲”的图腾来否定他们的杀父行为,通过放弃已获自由的女性以拒绝杀父的成就。对应图腾禁忌的两条基本戒律,“父亲”与图腾动物同构的形式出现了,在行将瓦解的多神体系(兄弟氏族)中引入“父亲神”,神(图腾)开始依照父亲的形象构造出来。“起源”的轮回特质在此时发生作用,父亲神的归来在此地实现了。弗洛伊德在此完成了对宗教起源问题的“群体俄狄浦斯化”的解读,“宗教、道德、社会和艺术的开端都集中于俄狄浦斯情结之中,这与我们现在所知的精神分析学在所有神经症中发现的,构成其核心内容的同一情结是完全一致的。”人类的第一个理论成就:神灵的臆造最早在被弑杀的“父亲”身上实现了,这种伟大悲剧的写作历程本身就是自然史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将从人类史前这一大事变向着历史的后端行进,进一步解释人们用来庆贺“神之薨”的节日典礼:“图腾宴”——这一“对神秘悲剧的纪念”。


图腾宴的仪式复现

——献祭行为与神圣性的“认同”繁殖

儿子们合力翦除原父的事变势必会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残迹;“这件事越少被人们回忆起,由它产生的替代物也就越多。”可以显见,如果图腾动物是“父亲”替代物这一等式成立,那么图腾崇拜的两个主要禁忌(不准杀害图腾,族外婚)就在内容上与“俄狄浦斯情结”相契合了。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一等式的合理性,弗洛伊德引用了W. R. Smith所描绘的“图腾宴”。史密斯在其《闪米特人的宗教》一书中,提出了这么一个假设,即一种叫做“图腾宴”的特定礼仪从一开始就成了图腾体系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图腾宴作为最重要的仪式:在节日中最为重要/核心的仪式,是要通过牺牲和献祭,共同分享/吃下平时不可触摸、更不可食用的图腾动物;共餐的人彼此之间获得极强的认同与社会团结。史密斯还认为图腾宴中的牺牲具有神圣性,事实上是氏族中的一员。史密斯“图腾宴”理论,使弗洛伊德的理论趋于完满,弗洛伊德在此现象实证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解释:在弑杀原始父亲之后所产生的一系列事态当中,那些曾经为弑父结帮成派的兄弟中的每个人都在心中燃起了一个欲望——要获得“父亲”所代表的神性,并以在图腾宴上通过分食“父亲”的替代物的行为来表达这一欲望。图腾体现了原父的无限权力,将惨遭谋害的“父亲”拔高为部落的图腾/神是一种严肃的赎罪企图。成为牺牲的图腾动物本身是向父亲神赎罪的献祭行为,基于W. R. Smith对古代犹太人的牺牲献祭仪式所作的考察,弗洛伊德认为,图腾宴表明“杀死图腾动物乃是一个始之以哀戚、继之以欢腾的场合”;而狂欢和哀悼正是矛盾情感的体现,是儿子们对“父亲”的情感在“父亲”的替代物——图腾动物身上的延展。


图为威廉·罗伯逊·史密斯(William Robertson Smith)


“宰杀和分享神圣动物,以获得某种神圣的联结关系。作为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之鲜明体现,这种图腾餐仪式还包括之后的哀悼以及狂欢。所有这些环节都构成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社会性呈现:逾越神圣制度,宰杀牺牲作为父亲之代表的神圣图腾动物,共同吃掉它,分享神圣性,然后哀悼。”“俄狄浦斯情结”的社会性在此得以表露,这些神圣动物被作为牺牲献祭于神,“它们本来就与诸神别无二致”。以“分食”图腾动物的行为获得了神所分享的神圣性认同,只有以这种图腾宴的方式才能取得这种神圣的结合因素,以形成并维系氏族成员与氏族神祇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联结纽带,它积淀于血肉之中,不断繁殖并散布到献祭欢宴的一切参与者之中,“这是对于父亲的认同,是成为父亲的唯一通路。是罪恶感与神圣感的一体两面。”在人形神明被塑造完成之前,对图腾的定期宰杀和食用一直是原始宗教的一个重要仪式。从原始宗教一直到现代宗教,这样的图腾宴传统始终保留着痕迹,“基督圣餐的仪式重复着古老图腾宴的内容。在这种仪式中,信徒们分享着那位救世主的血和肉。” 古老的图腾宴以圣餐礼(communion)的形式得以复兴,透过这厚重的自然史的演化,我们可以找到图腾宴与动物献祭与基督教圣餐礼之间的同一性,这正是图腾宴的复现,是悲剧性的“起源”留在神话中俯拾即是的残迹。


图为胡安·德·胡安斯(Juan de Juanes)作

《最后的晚餐》(Last Supper),根据《新约圣经》,

圣餐礼是由耶稣基督在最后的晚餐期间设立的


总结:“寓言”结构

——由图腾的自然史进入宗教的自然史

在宗教起源的研究中,弗洛伊德所做的工作是艰深的。他努力想把一个由神、动物和人共同构成的宇宙自然秩序收缩成一个群体社会尺度的秩序甚至是心灵尺度的历史来讲,以描绘神圣“起源”的“壮丽的简单性”。但原始宗教起源的时代早已成为久远的史前史,其形成的条件也不复存在。因此,研究宗教起源问题,只能依靠现存的有限资料,通过理性的想象和推理做出一些假设。任何一种关于宗教起源问题的理论都带有一些或然性,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当《图腾与禁忌》第一个英文版发行之后,被英国人类学家马雷特称为“名副其实的故事”;而宗教学家伊利亚德也把《图腾与禁忌》贬为“狂乱的假说”和“悲惨的传奇故事”。但不可否认的是,弗洛伊德则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探讨宗教的心理起因,自深层心理向世人呈现了一个全新的宗教起源观念。从“把骆驼颤动的肉体献给晨光”到“遵照主的教导在地上分食主的血肉”,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所提供的理论范式中完成了由图腾的自然史进入宗教的自然史的过渡和自洽。


弗洛伊德关于宗教起源和发展的观点,是在综合许多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他影响较大的学者有泰勒、弗雷泽、马雷特、冯特、史密斯等,但他的观点和以上学者又有很大的区别。在探索宗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弗洛伊德始终如一地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浩如烟海的宗教学和人类学的资料加以分析,这一研究方法使他的成果获得了独特且鲜明的色彩。“在寓言中,短暂性、原初历史的含义、自然观念和历史观念等思想构成了一个‘星丛’,它将使得有着确定基础的原初历史现象从遮蔽状态中呈现出来,它们被原初地呈现,但已经消逝,然而现在却在寓言中被意指,从而在寓言创作中作为剧本返回。从历史本身的语言到主体的寓言创作,寓言关系所包含的程序将能成功解释作为自然的具体历史,并把自然辨证地置于历史的面目之下。”弗洛伊德所做的正是从自然史当中结构“寓言”并对人类学意义上的史前史加以揭蔽的努力,这一近似理想实验的“寓言”所提供的意义,不啻为“一个假设,其目的就像很多史前史学家所提出的假设那样,尝试为漆黑的太古时代投入一线亮光。”

图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


1. (奥)弗洛伊德 著. 图腾与禁忌[M]. 车文博 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11;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4.

2. (奥)弗洛伊德 著. 自我与本我[M]. 车文博 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9;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4.

3. (奥)弗洛伊德 著;现代西方学术文库 摩西与一神教[M]. 李展开 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4. (奥)弗洛伊德 著.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 高觉敷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5. (奥)弗洛伊德 著;郭本禹 译. 精神分析新论[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

6. (英)J. G. 弗雷泽(James G. Frazer) 著. 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7. (英)休谟 著. 曾晓平 译. 宗教的自然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P11.

8. (德)威廉·冯特 著. 民族宗教心理学纲要 人类心理发展简史[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8.

9. (德)马克斯·韦伯 著. 康乐, 简惠美 译. 韦伯作品集8 宗教社会学[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0. (法)涂尔干 著.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 渠东, 汲喆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11. (法)涂尔干 著;汲哲,付德根,渠东 译.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12. (德)瓦尔特·本雅明 著;陈永国 译. 德国悲剧的起源[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13. (美)欧文·斯通(Irving Stone) 著;刘白岚 译. 弗洛伊德传[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9.

14. (加)黛博拉·库克 编;唐文娟 译. 阿多诺:关键概念[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15. 张亮 著. “崩溃的逻辑”的历史建构:阿多诺早中期哲学思想的文本学解读[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16. 陆丽青 著. 弗洛伊德的宗教思想[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17. L. 维特根斯坦, 李磊 译. 对弗雷泽《金枝》的评论[J]. 哲学译丛, 1998(02):35-39+75.

18. L.维特根斯坦, 李磊 译. 对弗雷泽《金枝》的评论(续)[J]. 哲学译丛, 1998(03):39-42.

19. 孙飞宇. 爱欲与神圣:弗洛伊德思想中的单性繁殖原则初探[J]. 学海, 2017(05):66-77.

20. Sigmund Freud - Totem and Taboo (2001, Routledge)

21. William Robertson Smith - Lectures on the Religion of the Semites._ Second and Third Series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Old Testament Supplement Ser._ Vol. 183)) (1995)

22. Adorno, Theodor W. “The ideal of natural history” Telos 60 (Summer 1984)


(另,本篇报告中亦参考和引述了孙老师第十三周授课的部分内容。)


鑫淼 编辑  /  文馨 校对


通识联播







精彩依旧继续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