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大纲|孟子哲学

通识联播 2021-09-15

本篇推送展示的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王鑫老师开设的通识核心课程《孟子哲学》的课程大纲、课程介绍和学生感言。


本课程对孟子哲学的相关探讨,以宋代朱熹《孟子集注》的注解为指引,通过课程讲授与文本精读相结合的方式,文理密察,在经典与解释的互动中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孟子哲学中的核心问题。


Vol.1069.1

课程大纲




孟子哲学

课程大纲


开课院系:哲学系

授课教师:王鑫

开设时间:春季学期


教师介绍



王鑫,1983年生,江苏金坛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硕士。2012年毕业于日本关西大学,获文学研究科东亚文化交涉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著有《日本近世易学研究》,并发表论文多篇。


课程说明



读古书必由古注。本课程对孟子哲学的相关探讨,以宋代朱熹《孟子集注》的注解为指引,通过课程讲授与文本精读相结合的方式,文理密察,在经典与解释的互动中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孟子哲学中的核心问题。


教学安排



1.导论:尊孟与疑孟(4课时)

【参考】(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汉)赵岐《孟子题辞》、(宋)朱熹《孟子序说》

2. 仁政(10课时)

【阅读】《孟子集注》卷一、卷二《梁惠王章句》

【说明】这几讲的内容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展现《梁惠王》篇的文本结构与思想内容,进而探讨此篇最为关键的主题:仁政。其中,第一、二讲精读文本,后几讲则围绕仁政的相关问题,如仁政的本末、先后、小大、难易、内外等进行深入讨论。


图为宋本《孟子集注》书影


3.仁术:以羊易牛(4课时)

【阅读】《孟子集注》卷一末章

4.不动心(6课时)

【阅读】《孟子集注》卷三《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问夫子加齐之卿相”章

5.性善(6课时)

【阅读】《孟子集注》卷五《滕文公章句上》首章及卷十一《告子章句上》

6.圣时(2课时)

【阅读】《孟子集注》卷十一《万章章句下》首章


考核方式



课堂讨论参与(百分之三十)

期末论文(百分之七十):围绕课程讲授内容,提交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论文。


参考书目



1.教材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1983年


2.参考阅读

(汉)司马迁《史记Ÿ孟子荀卿列传》,见于《史记》,中华书局(二十四史修订本),2014年

(汉)赵岐《孟子题辞》,见于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1987年

(宋)朱熹《孟子序说》、《孟子集注》,见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1983年

(元)程复心《孟子年谱》,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1987年

(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清经解本,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

(清)周广业《孟子四考》,清经解续编本,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

(清)狄子奇《孟子编年》,清光绪十三年浙江书局刻本

(清)崔述《孟子事实录》, 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1985年

(清)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1987年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九州出版社,2011年

罗根泽《孟子传论》,见于《诸子考索》,人民出版社,1958年

金良年《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

邓秉元《孟子章句讲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学生感言



1.很荣幸本学期能够选上“孟子哲学”这门优秀的通识课程。提起孔孟之道,我起初的印象就是一个古板的教书先生摇头晃脑讲些之乎者也,迂远而无用。但王鑫老师的“孟子哲学”打破了我的成见。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它的特点就在于“平易近人”。王鑫老师并不是空洞的说教或者是照本宣科,而将经典融入我们现在的生活,用先哲的智慧反思当下的世界、反思我们自身。给我感触很深的一处就是关于孟子的“义利之辩”,至少对于我来说,它使我重新意识到道德的根本价值,而不是在功利的泥潭中挣扎。通过王老师的讲述,孟子哲学不再仅仅作为僵化的“经典”而存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指导者,和人同呼吸、共命运。在某种意义上,孟子所面临的困境就是当下社会所面临的困境。我觉得这门课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缩小了经典和我之间的距离,使我真正认识到先哲思考的价值所在。


——哲学系19级本科生 杨济玮


2.本课是在孟子哲学主题的引导下精读孟子原文,老师对文本的挖掘十分细致和深入,讲解也很耐心,力求清楚明白。在阅读原文的同时也辅以历史上重要的注解,导向更为精微的哲学思考。在课程的学习中,除了领略孟子的思想,老师也很重视烘托出孟子鲜活的形象。在距今千余年的文字之中仿佛能看到一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这也是阅读中国古人作品时十分具有吸引力的一个地方,同时也让我们在阅读和思考时会有更多的对人的关切。总之,在本学期线上授课的情况下,王老师的孟子哲学仍然给了我十分良好的上课体验和颇丰的收获。


——元培学院18级本科生 赵珣


3.《孟子哲学》是我上过的第一堂解读专书的哲学系课程,最大的感受应该是哲学系与中文系在学科语言上的差异。在中文系的专书课程中,着重点在于疏解字词、理解文意,当然会解读文本体现的思想内涵,但是并不够“哲学”。《孟子哲学》则从朱熹对《孟子》的解说出发,详细阐述了“仁政”、“不动心”等核心思想。老师强调的“君民共同体”、“个体与共在”、“仁心与仁术”等观点,都很精微而具有启发性。课程具体由同学的原文阅读和老师的说解组成,王老师的讲解十分平易细致,由浅及深,对于初学者也比较友好。另外歪个楼,由于采用腾讯会议线上授课,因此不得不称赞一下王老师醇雅柔和的嗓音。


——中文系18级本科生 曾程


4.上了半学期王鑫老师的《孟子哲学》课程,最大的感受是细致,这种感受在我之前上王鑫老师另外一门课程《近思录精读》的时候已经有了。《孟子哲学》是一门典籍精读课程,王老师也致力于通过阅读《孟子》教会我们阅读这些典籍的方法,因此半学期之后,课程的进度仍然保持在读完了《梁惠王》。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第一次上课时,老师讲到阅读《孟子》的方法,告诉我们中国哲学并不仅仅是关注概念、命题的梳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深入生命,学者第一事是与生命相关的。这种表述虽然看起来已经有些老生常谈,却在促使我去反思自己的读书过程。孟子哲学》这门课程的重点并不在于通过一学期的阅读能让我们泛泛地读完一遍《孟子》,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去进行有效的阅读和思考。

——哲学系17级本科生 许睿


5.其实最早听到《孟子哲学》这门课相关的内容时,是在两年前王鑫老师主持的一次古典班午餐会上,有在上这门课的同学提到老师在课上讲的“姑舍是”。当时我还没有特别接触过中国哲学相关的课程,只是觉得第一次听到孟子与孔子、孔门弟子之间的相互比较很有趣,但因为当时已经是学期中了,也没法再去选课,便没将这件事放在心上。到这个学期发现《孟子哲学》又开课了,才想起两年前似乎听到过相关的内容,开开心心地来选了课。


比起之前和王鑫老师一起读的《近思录》,《孟子》在我感觉下相对要容易理解很多,可能是因为接触到《孟子》文本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吧,在读某些著名篇目的时候甚至下意识地可以背出来。而学习《孟子哲学》的一学期,对我而言,大概就是将之前那些熟悉到可以背诵的篇目背后的逻辑提取出来并阐明的过程:孟子在提出一个观点时,究竟秉承着怎样的逻辑,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对他自己哲学体系的建构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尝试去将文本背后的逻辑理清的过程很享受,感觉像是在慢慢地、一起读书的过程中,逐渐摘去繁杂的枝叶,最终让文字背后隐藏的东西显示出来,好像在寻宝。


不得不说的是,虽然这是一门(似乎应当很严肃的)经典阅读课,但王鑫老师在课堂上真的很有“梗”。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在讲到《梁惠王章句上》中齐宣王不忍见牛觳觫而“以羊易牛”时,老师幽幽地来了一句“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大家在校园里见到流浪猫的时候,常常不忍其觳觫而投食之”。一方面刻意文言了一点的语气实在很可爱,另一方面想象一下瑟瑟发抖的猫咪,确实是整颗心都要颤抖起来忍不住要去塞猫粮了。我想这大概就是“恻隐之心”,而忍不住投食的行为,大抵是“此心乃得流行”的真实写照吧。在这种引起人“将心比心”的比喻之下,好像两千年前的文本里面的人物也变得鲜活而容易理解起来。


——艺术学院16级本科生 周若菲



丹阳 编辑 /  梁时 校对


通识联播







精彩依旧继续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