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堂 | 苏彦捷:家庭教育与个体发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苏彦捷老师本学期开设了通识核心课程《发展心理学》,今天博雅哥带来的是苏老师在2019年四川省第二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所作演讲《家庭教育与个体发展》的整理稿。苏老师认为家庭教育应该是在家庭中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家庭教育的态度而言,苏老师分析了焦虑的成因,指出家长应学会恰当地缓解焦虑;就家庭教育的行动而言,苏老师强调了掌握规律的重要性,包括生理的体能的、认知的智力的、人格的和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并论及了共同成长、角色榜样、平衡工作与家庭、发展资源等话题。
本文原刊于“发展与比较心理实验室”公众号,感谢其授权转载。
Vol.1080.2
通识联播
家庭教育与个体发展
苏彦捷 |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大家上午好,我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苏彦捷,我的工作是研究和教授关于发展心理学的课程,今天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讨论家庭教育的问题。
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当中,其实有很多的内容告诉大家,做一个父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事情。或者说作为一个父母,什么是特别重要的。
那么,这里列出了这样几方面:一个是说我们要选择一个好的配偶,这是将来成为好的父母特别重要的基础。第二个说我们应该要保证优生,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基本的智慧能力基础。还有我们要理解哪些角色、哪些养育上的方式和做法可能会有长远的影响。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我们的第一个社会关系,就是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要能够形成一个安全的依恋关系。另外,现在我们从独生子女的政策走向二胎的时代,怎么样让孩子做好准备,能够和兄弟姐妹和谐共处。当然,很重要的是我们父母也要知道,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的环境,对他一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所理解的家庭教育其实也不只是这样一些内容,比如说我们让孩子有一个很好的生长环境,在平复情绪和社会支持上给予他更多。我们要去接纳孩子,要给他做出角色榜样,要给他们提供发展资源。
我从学科发展形势和学科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家庭教育,我愿意这样去说:其实家庭教育不应该只是告诉我们的家长,告诉我们的老师怎么去教育我们的孩子,怎么去教育我们的学生,而更应该是在家庭的这样一个场地当中,让我们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那么,今天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跟大家交流这方面内容,一个就是从态度的角度,刚才傅老师也说了,其实我们在教育过程当中有很多的焦虑,我希望能够从我们专业研究的角度告诉大家,我们怎么能够减少焦虑能够缓解一些焦虑。第二个方面就是说,如果我们去缓解这样的焦虑,应该做一点什么?
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就是说我们要知道一些事情,我们要了解一些规律。第二个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在家庭教育这样的一个共同体当中,我们应该共同成长。
所以今天我们这个主题有三个关键词,第二个关键词叫“伴成长”,但是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可能更愿意让它做成一个叫“共成长”这样的一个概念。
图为苏彦捷教授
好,那我们先从态度说起。
现在我觉得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每个家长,每个老师,甚至我们的决策层都非常焦虑。因为我们遇到很多的问题,都跟我们的家庭教育有关。但是在心理学当中,其实我们说焦虑和恐惧产生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它通常会在两种情况下产生焦虑和恐惧,第一种情况是我们不是特别清楚很多事情、我们对这件事情很陌生、我们对这件事情不了解,由于我们“不知”或者是不明白导致的这种焦虑。
1
不知与焦虑
其实在发展当中有很多这样的表现,比如说小孩子在半岁以后,他就会出现“陌生人恐惧”和“分离焦虑”。这个“陌生人恐惧”和“分离焦虑”就是由于不清楚、不明白、不知道导致的,因为他看着陌生人,他原来的主要护理者跟他的交流机会非常多,见面频率比较高,所以他会区分出熟悉的个体和不熟悉的个体。对于不熟悉的个体,他就会觉得“我不认识,所以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如果陌生人接近他,甚至把他抱起来的时候,他就会非常的活泼,因为他不明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因为他还不清楚,这个客体如果不在他眼前的时候,这个东西还在不在。这种能力我们叫做客体永存能力,大概在一岁左右,小孩子才开始发展出来这种能力。所以在半岁的时候,如果妈妈不在眼前了,小孩就不清楚,妈妈还在不在,会不会就消失了,所以他就会有分离焦虑。所以我们说由于不明白、不清楚,我们就会有这种恐惧和焦虑,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
我们就从这样一个现象当中告诉大家,如果我们不清楚什么事情的时候,比如说刚才傅老师讲过一个例子,说他的女儿在四年级的时候成绩突然出现从原来的前几名就往后走了,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子?我们不明白,我们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就不免焦虑,对吧?我们就肯定会有这样的一种焦虑的反应,这是我们讲的叫不知道。要缓解这样一个焦虑,我们可能就要从知道一些事情做起,这是我们待会讲行动的时候再跟大家讨论。
2
过知与焦虑
第二个方面的这种焦虑,是因为我们知道的太多了,我们叫“过知”导致的这种焦虑。因为我觉得现在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政府决策部门都特别希望去普及很多家庭教育的知识,所以有很多的培训,也有很多的讲座,所以大家听到了很多的东西,也可能像刚才傅老师提到的说我们学了很多的“术”,而且有家长会花很多的钱去做这样的一种培训。但是就像刚才提到的,如果你学到的那个“术”,他可能会适合一些孩子,但他不是适合所有的孩子,或者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那么也可能会导致焦虑:我都知道那么多的东西了,我怎么还解决不了这件事?或者说我知道该怎么做,可是我就做不到。那么这样也会引起焦虑。
3
心理理解
我想用我们的一个研究的例子,帮助大家去缓解这样一个焦虑。可能你们会听到一些国外的教育方法或者是教育手段,他们经常会说,我们跟孩子从小去谈论我们的心理状态,谈论我们的情绪,谈论我们的愿望,谈论我们的意图等等,那么孩子就能够很好地去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或者我们自己的心理状态。这个是我自己研究的主题,我研究心理理解能力,通俗地讲就是研究读心能力。
这样的研究的结果、研究的规律,会让家长非常希望能够很好地去跟孩子去谈论心理状态。但是,我们的文化是不太去谈论心理状态的,我们很多时候习惯去讲我们的一些行为,我们的一些规则等等。比如说在家里头小孩子惹你生气了,我们通常会讲说,你要再这样的话,妈妈就不要你了。它和西方的家长去跟孩子去讲说,如果你这样妈妈会很难过,妈妈会很生气,它就不是一样的概念。因为国外的研究发现,的确我们要跟孩子说,你这么做可能对我的心理状态会有影响。在他慢慢长大的时候,他对心理状态的理解是会超过那些如果你不怎么跟他讲你状态的孩子。但是这个结果主要是在西方的文化当中得出来的。
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我们的家长去跟孩子谈论行为的结果、行为的规则,以及我们说到的一些知识,这样的一些东西,其实一样会促进孩子心理理解能力的发展,也就是我们讲到的叫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么我们讲到的“我们都可以去促进心理理解的发展”,不是我不能够通过去讲解心理状态去促进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或者叫心理理解能力的发展,而是说在我们的文化下,我习惯这样去讲。因为我们的代际传递,通常是我的父母怎么跟我去讲,我可能就很习惯地去跟我们的孩子讲。这样的一个教养的方式,这样的一个谈话的方式,一样会使得我们孩子的心理理解能力顺利地发展起来。
其实这两种方式或者两种途径各有利弊。在西方,从讲解心理理解的这样一个心理状态的理解,到心理理解能力的发展,它是一个非常直接的路径。但是我们的家长给孩子去讲行为也好,讲规则也好,他可能不能直接跟其状态相联系,但是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会主动地去悟这样一个道理:妈妈为什么不要我了?因为妈妈生气了。他在悟的过程当中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所以在这种不同的文化的比较当中,我们发现如果用西方的方式去讲解心理状态,那么孩子的心理理解能力,它的一个里程碑的发展可能会比我们的孩子早一年左右。
但是接下来的发展,我们的孩子会很快追上西方的孩子,而且到长大成人的时候,到大学生的时候,中国的大学生和美国的大学生在完成心理理解的任务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生做得又快,反应时短,而且犯的错还少。所以刚才说到的,我们要静待花开。我们其实各有利弊,没关系,每一条路都可以达到这样一个目的,这是我们的研究结果。所以如果你知道了这样一个道理,你就会认识到用什么方式都可能达到同样的一个目的,当然这里头很重要的一点,是你要知道这种方式是不是符合孩子的一个心理发展规律。
4
适度与缓解焦虑
刚才讲到:我们不知道很多东西的时候会焦虑,知道太多的时候,我们觉得如果我们做不到,也会焦虑。所以,在不知道的时候怎么缓解焦虑?——去了解一些东西。在知道很多的时候,做不到的时候,怎么去缓解焦虑?——要知道我们做的这件事是不是也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
在心理学的研究当中,很多的时候会讲究适度。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就像刚才说的读心能力,读心能力比较低的时候,会在社会交往的过程当中遇到一定的困难,小孩子会有一定的社会焦虑的情况。但是如果读心能力过强,他太敏感了,自我意识太强了,他也会产生这种焦虑的现象。所以讲到我们如何适度,我们就要在这中间去找,能够去调节,能够去适当地调控我们知道的一些东西,或者我们有过度的现象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把它拽回来。这里头的研究就发现,如果读心能力过强,我们就要培养它这种抗力,就是说不要有一点事情,就开始有各种各样的生理反应,就开始脸红。
如果我的读心能力强,而这种脸红的倾向低的话,我们的社会焦虑就会低下来。所以这就是我们说到的在“不知”和“过知”当中,如何去找到一些调控的因素。这是我们讲到的关于态度的问题,我们太多的焦虑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去考虑、缓解这样的焦虑,我们就可以做一些事情。这样的一个环节,我刚才提到说,我们首先可能就要在不知的时候去了解相关的一些知识,能够让我们去掌握一些基本的规律,当然这种掌握规律不能够精细地掌握,精细地掌握就变成了一个过知导致的这种焦虑了,因为我们很难事事做得那么完美。
我自己教发展心理学做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做了好多年了,因为我是83年进北大92年就毕业留校当老师了。那么我自己在教我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也不是事事都能够做的那么理想那么完美。
我做不到的时候,我就要意识到,我所做到的这件事可能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影响,我应该用什么的方式。如果是好的影响,应该怎么样去保持。如果是不好的影响,我应该怎么样去挽回那些不良的或者不利的这样一些结果。所以我们就在这种代际传递,或者说我很习惯做的一些事情和我去了解相关的规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当然,我们在了解这个规律的时候,应该去注重、了解发展的各个方面。我们的家长和我们的老师都非常关注学习,关注思维,关注认知,但是其实我们的发展是一个全方位的发展,它在不同层次上是彼此联系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脑的发育、生理的发展的话,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认知的发展。只有一个好的认知的发展,没有一个好的社会性支撑的作用,我们也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个体,或者说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我们应该是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来了解发展的规律。
那么我们就希望跟大家讨论,如果我们要了解,应该去了解些什么?
1
行动1:掌握规律
这种了解,是说我们要去掌握一些基本的规律,要知道有的时候小孩子的那样一个表现不是他笨,是他那个年龄段的一个表现的特点。
比如说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年级小学生的家长,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是非常非常痛苦的,孩子也痛苦,家长也痛苦,就是我们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掌握拼音,掌握拼音对孩子来说真的挺难的,因为他没有什么规律,也没有什么道理,他也不太明白这个道理是什么。你可以看到我们的孩子用的什么样的方式,大家可以看右边这张图,我们要学ang、eng,要拼出来各种各样的字出来,比如说qiang,q、i、ang,qiang。对于小孩来说,它怎么去记这个东西?
我的一个同事有一天在微信群当中就分享了这幅图,他的小孩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说,我发现我女儿半天没动静,然后再看她的书上的时候,就画了这么多的图,你看人家就画了一个城墙出来,帮助她去记墙字。然后bang字,她是画了两个小人,就是去帮,双方去帮。里头还有各种各样的,比如说deng,画的一个灯,然后这个ting画了一个耳朵。她为什么是用这样的一个形象化的方式?是因为她在记住的过程当中,她没法去把几个东西结合在一起,它太抽象。但是因为我们的家长都学过拼音,我们都过了最难的时候,所以我们就会觉得这么简单,你怎么都不会?
而且在昨天我要用这张图的时候,我就跟我同事说,我说你能不能把那张图给我稍微放亮一点,因为这样的话,可能大家会看得更清楚一点。然后他说那张图找不着了,是因为他家的小孩怕课本上有这些东西,老师会说她,所以她都擦掉。所以我就在想,为什么老师会说?当时他晒这张图的时候,我就说太有创意了,她如果用这样的方式去学这样的东西,你说小孩子能不爱学吗?也不至于让我们的家长在她做作业的时候,或者是我们叫做累到或者说是气到犯心脏病。所以我们讲到的就是说这样的一个方法,其实是这个年龄段特别适合的方法。就是要把它形象化,不能把它抽象地逻辑地用一些道理串起来。
所以我们讲到如果我们了解了这样的一些规律,我们就能够从容面对,能够缓解我们的这种情绪的困扰。当然这种了解其实可以帮助我们去抓住一些敏感期,以免延误时机。刚才傅老师也说到了,说如果小孩子去说一些和现实不符的这样的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叫做撒谎或者lie,那么在什么时候我们应该纠正他?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他是有一个敏感期。
那么很多的学习的能力,很多的社会性发展的一些关键期或者敏感期,我们就应该去了解。比如说,我们讲不以考级为目的的学习第二语言就应该越早越好。因为小孩子的第一年叫世界公民,他所有的音都可以发出来。但是如果这一段时间我们接触不到其他的语言发音的话,我们可能就保留下来了,我们的母语经常会用到的语音,其他的语言用到的可能有些我们就很难再发出来。就像我们说南方人,我们四川人le、ne不分一样,如果你小的时候le、ne老是去区分,你老听的清楚的话,其实这个区分是非常容易的,就是我们讲到的。所以我们了解了这样的一些敏感期,我们就不至于延误时机,这是一些基本的规律。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在研究的时候通常用三大块去做研究,一块就是生理的或者叫体能的,一块叫做认知的或者是智力,第三块叫人格的和社会性能。我们就给大家举些例子,三大块我们去了解些什么?当然这个只是例子,它不只是这样的一些内容。
2
了解生理
首先我们来看生理的和体能的,因为生理和体能是我们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典型发展的脑,我们可能就很难发展出典型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性的这样一些特点。
当然,在这生理和体能当中也有很多很多的内容,比如说我们的感知觉能力,它是怎么样发展?我们通常会讲耳聪目明,如果我们看不清楚,如果我们听不清楚,我们就很难认真的或者说能够逻辑的思考,所以如果你去关心认知能力的话,你就不能不关心他的感知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讲到小孩子如果近视了,他可能学习成绩就会有影响,我们就要让他看清楚,这是从感知觉的角度。
脑发育更是这样,大家可能现在学脑的知识特别多,因为任何的一个讲座,现在都用脑的东西来说,说我们要遵循脑科学的发展规律,有的人会说我们会有早期的发展的敏感期。比如我右边的这张图,这个图主要是讲的说我们在前两年的时候,其实在出生的时候,我们的脑跟成人的都差很多,我们出生之后会有很快的脑的发育,前两年主要是我们说的突触的联系,如果有丰富的环境的话,我们的突触联系就会多起来。如果我们的环境非常贫乏,就会影响到我们突触联系的建立。这张图的下面是讲的我们建立了这样的一些联系,有了很多的神经细胞,但是在这样一个发展发育的过程当中,不是每一个神经细胞都用得上的,不是每一个联系都一直在用的,我们就会有剪枝,就会清理一些不太用的东西,能够让我们现在需要的东西更多的发展出来,所以在青少年阶段它会有一个灰质变薄的过程。
我不知道我们的很多女性生了孩子,有没有说我生了孩子以后发现会变笨。我们说一孕傻三年,在发展的研究当中,它真的有这样的证据,不是我们傻,是因为我们神经的发育是让发育的部分表现在怎么样去更好的抚育后代,是社会性的发展,可能在逻辑推理这个方面真的有一个灰质变薄的过程。所以这就是一个脑的发育,一生可塑,成年我们的脑还在变化。
大家都知道,现在都很强调睡眠,小孩子睡不够的影响很大,他如果不能够有充足的深度睡眠的话,就是我们的睡眠通常是有四个时期,从浅睡眠一直到深睡眠,到深睡眠的时候,我们才能去巩固我们学到的东西,而且在深睡眠的时候我们才能清理我们脑中的垃圾,少得老年痴呆症,所以睡眠是多么重要。
还有我们说的运动,现在都知道运动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帮助。这种生理、体能规律的掌握,其实会为我们的认知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条件。
图为演讲中的苏彦捷教授
3
了解认知
第二个方面,我们说了解认知的发展规律。帮我放一下录像,我给大家配一下音。这个录像是这样,主持人问小朋友说,你看看这个杯子里的水是不是一样多,然后他把一样的杯子里头的水放到了另外一个瓶子里头,就问他们的现在是一样多吗?小朋友因为是在我们讲到的前运算阶段,她不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守恒,所以她就会说不是一样多的,因为那个杯子要高一些。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用认知发展的发展阶段来看,她只关注了高度原因。大家可能看到这个实验,特别是最后的实验,我们现在做实验的时候,不敢让家长跟着看,他在看的时候他就会着急的很,他会说这孩子怎么这么笨,怎么不知道那个东西是不一样的。在这个年龄段他就是这样子,他的思维发展是会受到一些限制的,那么这个过程他要到了小学阶段逐步的获得这样一个守恒概念,他才知道没有变化的话,它就是一样的,不管它距离是多远。就像我们饼干,对吧?它掰开了也不行。
所以我们说到,这样的一个认知的了解,其实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一个情况,就是他的行为为什么是这样的。
4
了解社会性与人格
从社会性和人格的角度也有很多的方面。比如说自我的发展、情绪的发展、道德的发展,都在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过程当中的。当然在社会性的发展当中很重要一点,我们就要知道每一个年龄段都会有一个重要的发展任务,那么这个年龄段的发展的任务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它解决得好,它可以让我们顺利地走到下一个发展阶段,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发展的任务没有很好地完成,它可能就会使得我们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发展变得复杂起来,这问题可能就堆积起来,这是我们去了解社会性和人格发展的一个特点。
5
行动2:共同成长
在这种发展的过程当中,只是了解了和知道了一些规律够不够呢?
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还不够。要知道在发展过程中不只是他的这种变化,我们自己也在变化,因为一个个体在毕生的发展阶段过程中,每一个发展的点,每一个发展的阶段都有发展的任务,发展的特点。在家庭教育的共同体当中,他不是孤立的。所以我更愿意说家庭教育的主体和对象是复数,是多个,不是只有孩子,还有我们大人,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
6
角色榜样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断和孩子进行互动,这样的互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家庭教育的后果。所以我们一直在讲,其实发展共同成长是更重要的一个事情。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家长的发展已经早他们一步了,很多的能力可能发展得要比他们成熟,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就做得要比他们完善,那么我们做孩子的榜样是很重要,也很必要的。
小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模仿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机制,他从模仿,然后慢慢就变成了他的习惯,内化以后就成为他自己的行为方式、行为模式。小孩子为什么会崇拜偶像,他会觉得那个方面他比我强,所以我可能就很崇拜他,这种崇拜非常重要,它有一个内在的动机,是我要像你那个样子,如果我像你那个样子就好了,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家长如果能够成为孩子的一个崇拜的对象,成为偶像,那是更好不过的。其实他很小的时候,真的,我们的家长是他的崇拜对象。慢慢的,他长大,他都会觉得好像你好多东西还不如我。我们经常会说一到三年级的家长是最嚣张的,他会觉得你说的那些东西,你做的那些小孩的作业我都会。等到四年级我们就会低调一些了,因为那个时候可能很多东西都不明白了,小孩就会慢慢的觉得我厉害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说,怎么样能够做一个权威型的父母,怎么样能够用一个很权威的教育方式?我们需要告诉他一些规则,我们需要给他讲道理,能够平等地对话,能够让他成为我们理想中的一个个体。这是我们说到的做孩子的榜样。
7
工作与家庭的平衡
我从反面给大家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们不能让他有一个对我们贬低的这样的一个趋向?因为我们在做一个研究的时候,发现做全职妈妈真的很辛苦,但是小的时候孩子非常黏你,跟你的依恋关系很强。但是到了刚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一个很强烈的现象,小朋友对全职妈妈的评价非常低,而且全职妈妈遇到的问题在这个时候也特别突出。
如果在家里头父母吵架的话,小孩子会偏向父亲,尽管父亲不怎么在作业上去管他,在生活上关照他,但是他会觉得这个家是爸爸撑起来的。妈妈每天就知道打牌每天就知道要购物,所以他不知道妈妈付出了多少。
这个时候的角色的榜样是非常关键的,我们不能让他觉得这样的状态是一个常态。在小的时候我们多付出一些精力,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事情做。不一定你非得要做成一个职业的妇女,但是你要有自己的追求。你要知道我们可以读书,我们可以在某些方面成为一个专家,这样的话对孩子是一个非常好的角色榜样。
8
发展资源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我想跟大家说的,因为我们最近在研究孩子的一个发展资源。我们在跟德国的这种交互交流的过程当中,发现从8~16岁的孩子的发展资源,大概从十个方面来描述,左边的六个是孩子的个体的发展资源,比如我们从自我效能这开始说,我对自己能力的认识、评价叫自我效能感;自尊是说我对自己价值的情感体验,我是不是喜欢自己;心理一致感是说我是不是了解我自己生活得有意义,刚才我在底下还在讨论意义感,对孩子来说特别重要;第四个方面叫做乐观,他很积极的去看待事物;第五个方面是说,我们的自我控制能够很好地自我调节,能够控制自己的一些冲动的行为;第六个方面,是说他能不能站在别人的视角去考虑问题。这六个方面是孩子个体的发展资源,还有四个方面,有两个是家庭的,就是父母的权威教养,父母的社会情感支持,还有两个方面是学校的,孩子在学校里感受到的同伴融入和教育融入,对于教育环境的一个感受。
我们在做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从个体的发展资源来说,其实不只是孩子方面,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因为我们的家长也要考虑这些个体资源是不是有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而这样的发展对我们去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还做了一个事情,我觉得跟我们今天的家长和老师去分享更有意义。我们去做了一下孩子认识到的自己的发展资源,和我们家长他评价的孩子的发展资源的一致程度。我们在比较的过程发现,最开始我们做德国的家长和孩子是比较一致的,但是我们的家长和孩子几乎没有关系,当时就让我们非常的担忧,就是说如果我们家长对孩子的发展资源一点不了解的话,我们怎么去帮助他们去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资源,所以我们就做了更多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我们在跟儿基会、妇联在做一个青春期教育的项目,走了全国的各个地方,从重庆的武隆,到云南的昭通,再到福建的泉州以及湖南的怀化,我们去收集了一些数据。这个时候还是让我们有些欣慰,虽然很多地区都发展得不是那么富裕,或者说是贫困地区,但还是能够看到我们的家长对孩子有一定的了解。
我们在每一个地方的数据,都可以把它分成大概四类,这四类的家长,第一类和第二类,不管分数高低,亲子是比较一致的。就是孩子说我的发展资源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爸爸妈妈说我这孩子的发展资源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第三类和第四类就比较有趣了,我们可以看到第三类的家长是一个自大型,他认为的孩子的发展资源都高于孩子自己认为的发展资源。第四类我们叫做自谦型,他认为的孩子的发展资源会低于孩子自己认为的发展资源。它比较有趣,特别是关于父母的提供的权威教养,和我们说的提供的情绪情感支持。这个点比较有意思,是因为直接和我们的家长有关系。在自大型的这里头,孩子觉得不够,但是他自己觉得我给你提供的挺高的。这一类(自谦型)家长觉得我好像没有更好的给他提供情绪支持,更好的权威教育,但是孩子说够了,你给我的够多的了,已经很好。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一个不一致,其实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挑战。因为如果不一致的话,做多做少都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去了解孩子发展的资源,其实在这过程中也可以了解我们自己的发展资源。这是我们说到的关于提供发展资源。
回到我们讲的这两个问题。从态度上来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就要去了解相关的东西,如果我们知道很多,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时候去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怎么样才是合适的,然后来缓解我们的教养焦虑。
在我们做的过程当中,去学习和掌握规律,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去掌握。而且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应该只关注孩子,也要关注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自己发展的不好,很难说让我们孩子能够发展的那么顺利,这个就是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带回去的一些东西。
那么,我们讲到在教养的过程当中,焦虑是需要的,但是不要那么焦虑,因为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缓解焦虑。在行动的过程当中,我们去做孩子的角色榜样,我们去为他们提供发展资源,这是我希望跟大家交流的。
家庭的教育真的不是一方的,也不是只对孩子的,是我们在这种家庭教育的过程当中,得其所哉,各得其所、共进共赢,这才是家庭教育或者说是我所理解的家庭教育,与大家分享,谢谢。
梁时 编辑 / 秦沅 校对
通识联播
精彩依旧继续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