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进课堂 | 课堂实录:市场与企业区位

通识联播 2022-06-09

今天博雅哥为大家推送的是本学期通识核心课程“经济地理学”的课堂实录,授课教师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贺灿飞教授。


贺灿飞老师在课堂中从规模效应,市场潜力与市场竞争三个角度展开,探讨了市场对企业区位的影响,并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建立的经济活动聚集模型与经济活动的惯性。


Vol.1220.2

课堂实录



市场与企业区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贺灿飞



市场的需求很重要,每一个企业的某个产品,肯定是要给某些人、某些企业或者某些机构用,这就叫需求。所以这个市场可以是消费者、企业、政府,也可以是医院、学校......什么都可以。地理学上,这些人、事、机构在空间上的分布,我们叫市场区。但显然不同市场区里面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企业多,有的地方政府很有钱等等。所以,市场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说过很多次,供给侧的东西流动性很强。资本可以从 A地到B地,从美国到中国,技术、资源也是可以的。所以我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在市场一体化时代,供给要素实际上很多时候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一个地方只要区位优势足够强,是能够吸引资本过来的人,都能够吸引人过来的。我们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基本上是这么来的,没有很好的资源,没有很好的劳动力。所以我们的打工者从西部到东部。但是市场是不能动的——这些机构、政府部门就在这。所以很大程度上在经济发达时期,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市场因素实际上是决定性的。


当然了市场研究有很多的要素,我下面讨论几个:第一、规模到底有多大。比如北大能喝多少水。显然,北大内部喝多少水是可以估算出来的,你可以估算每人每天喝500毫升。这个是可以估算出来的。第二、市场潜力,就是可能本身没那么大的市场,但是我能够获取到其他市场的机会,比如北京生产汽车我能卖到上海、能卖到广西去也行。第三、市场竞争,不同的竞争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市场,但是你根本没有竞争力也没有用。此外,国外的市场、需求者的特性,这个也很重要。也许一个地方有市场、有政府、有企业,但是他不一定需要你的产品。政府他们一方面可以直接买你,另外还可以出台政策,来约束你的进市场进入和退出时间。当然还有其他的,比如保护主义,我们在课上说过很多了。



我们首先看看规模,这个概念很简单,就是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但是规模很重要,我们很多的企业都需要考虑周边到底有多少人。比如说你想开一个歌剧院,就需要搞清楚北大有多少人对歌剧感兴趣,估计很难,电影院还是可以的。理发店也是够的,但是你如果想开一个卖高端宝石的店,北大是支撑不起来的。所以说不同的类型的集体活动,都要有一定规模来支撑。这样的话你才能够再存在。不仅是店,好多服务性的产业都有这个问题。我开一个高端产品附近到底有多少人能够消费得起,我要开一个什么超市,这附近到底有多少人到这来,这个都是要调查的。


所以对于企业来讲,它有一个规模。刚开始的时候随着规模越来越大,它的平均成本会降低。规模效应在经济上有很多解释,比如说一种解释就是说有些固定资产是不可分的,比如说汽车生产线,一条线建起来,如果只造一辆车,成本就很高,但是如果造五十万辆车,单位车的价格成本就下降了。这是一种说法。第二个,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可以分工。规模很小的时候你怎么分工,规模大了以后就可以分工,比如说我们的生产线基本上是流水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上,效率就高了。为什么会有规模经济,就是说规模大可以分工,分工带来这种效率,每个人干的事不一样,但是每个人都干的最擅长的事。


所以规模效益越来越下降,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他就上去了。比如说我们教室现在挤200人,我们都会难受。比如在这么一排地里面,你放几百斤肥料进去,不但没用,还把稻子全烧死了。但是我们在现实中很多是很难达到这一部分的,基本上还是前一部分,也就是规模经济的。当然最佳的规模取决于什么,其实技术是很重要的,你用的是人还是机器,是先进机器还是传统机器,对你的规模效应是不一样的。同时管理水平也有关系,有些管理水平高,有些管理水平低,他的最佳的规模是不一样的。



我说过很多次汽车组装,最佳规模是300到400万辆,当然这里面全是机器,用机器的话,这个分布效果越来越更大。我们国家的汽车组装好像很少到100万辆。我们国家市场需求现在一年大概要2000多万台汽车,但是我们的汽车生产,有100多个城市在造汽车,光北京就有好几个郊区在造汽车,但是规模显然不大。规模不大意味着平均成本就很高,所以在中国买车就会比较贵。很贵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达到有效规模。之所以这样其实有很多原因,我在课上也说过,每个地方都想分一点,还有就是地方保护主义。为什么会有地方保护主义,因为它这个行业很重要,它能够产生很多GDP,对地方的技术创新有很大作用,能够给地方的增加值有很大作用等等,有很多的原因。所以我们买车很贵,有这个原因在里面,有制度性的原因在里面,也有技术性的原因在里面。其实很多企业都有它的最佳规模,我们国家很多产业都没有达到。



第二个方面,市场潜力。刚才我们说过,市场潜力就是获得其他地方市场的机会,你在北京,我需要把产品运到上海、广东、新疆去,如果他能够让你自由的进入,我的决策很简单:如果交通成本我能够扛得住,而且还有利润可赚,我就去。但是当然假设是完全自由进入,但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约束的。这个是假设完全能够自由进入的话,有一个学者设计了一个公式,M代表一个市场机会,比如说用这个地方的人口数,用那个地方GDP的大小来表示;然后 D代表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的距离,这个距离其实包含自然距离,也包括制度距离。



制度距离就是这个地方有没有保护主义、有没有收交通费等等很多东西。这个公司怎么算,其实很简单。比如说我们北京的市场机会、市场潜力。假如我们计算北京到各个地级市的市场潜力。假设是自由进入的,M是代表每一个地级市的人口或者GDP或者其他指标都可以,然后d就是北京到每一个地级市的距离。这个指数可以是1,可以是2,可以是3,取决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的难易程度,如果这个地方根本进不去,那就无限大了,如果能够自由进入,那么可能是1或2,所以 D背后有很多的因素在影响。最后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数。有位学者算出了美国各个地区的市场潜力,最后发现这个地方是最好的地方,是市场潜力最大的地方,因为它到各个地方都最容易。所以美国的制造业最后聚集在了这里,这个变量来解释美国制造业的集中和分散。



然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它就建立一个模型来解释经济活动聚在什么地方——集中在市场可能是最好的地方,上面只是一个统计性的研究。而在这里,克鲁格曼用模型推导出来了。经济活动最后聚在市场可达性最好的地方,市场可达性就是市场潜力。是吧?这样我们简单介绍了他的这种模式。克鲁格曼是一个国际经济学者,他91年的时候发了一篇文章,叫《经济地理和规模效益递增》,然后最后宣称他创造了新经济地理学。他的这篇文章对经济地理学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他在08年获得诺贝尔奖,表彰他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的贡献。



我简单说说这个理论,其实逻辑很简单。经济学的模型总是要有一些假设,他假设两个产品,两个区域,一种是农产品,一种是制造业产品。农产品是完全竞争、生产单一的同质产品。但是制造业部门拥有创新能力,而且产品差异化,而且有规模效益递增——这也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还有很多假设:农业雇佣劳动要素不可流动,而制作业工人可以自由流动;农产品无运输成本,而制造业则存在“冰山成本”,货物从A到B是不断贬值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会出现一种中心-外围格局,制造业会集中在一个中心。


这个模型怎么推?当运输成本比较低、制造业差异产品种类足够多、制造业费用足够大的时候,这几个东西条件满足的时候,经济活动或者制造业就集聚在某一个地方,这是他的一个特定结论。当运输成本很高的,不可能去集中在一起,因为需要支付很高的运输成本,就会分布在各个地方。当交通成本开始下降的时候,就有激励聚在一起。



当交通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以后,它的规模效益就起作用。规模效益越来越大以后,它的生产下降的越来越多。同时交通成本增加的不是那么多,所以它最后就会聚在某一个地方。到底是聚在A地还是聚在B地,这个模型其实回答不了。到底是在A地还是B地,可能是由于历史偶然性导致的。一旦在A或者在B发生发生了,所谓的累计循环原理就开始起作用。这个地方规模效益越来越大,生产成本越来越低,支付给劳动者工资就会越来越高,吸引劳动力会越来越多。劳动力本身就是市场,所以劳动力越来越多以后,市场变得越来越大了,就会反馈到企业,它的规模能够越做越大。采用这样一个累积循环过程,最后导致经济活动在这越聚越大,这其实就是这个模型的一个基本原理。前提是劳动力,他既是生产要素,又是市场。当然这不会一直下去,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他就均衡了,它这个模型大概道理是这样,最后经济活动就聚在市场可达性最好的地方。因为它能够充分实现规模效益,企业的规模效应和市场的可达性相互的推动、累积循环,最后导致一个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这实际上就是这个模型所要解释的东西。



柏榕 编辑 / 云舟 校对


通识联播



精彩依旧继续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